你知道风雨雷电的真正成因吗?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2970745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你知道风雨雷电的真正成因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你知道风雨雷电的真正成因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你知道风雨雷电的真正成因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你知道风雨雷电的真正成因吗?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你知道风雨雷电的真正成因吗?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你知道风雨雷电的真正成因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你知道风雨雷电的真正成因吗?(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兼论空气、水、土壤的起源作者:张宝盈关键字:关键词:太阳加热顶层大气、等离子体向低层大气对流、等离子体复合成雨风雨雷电,是最为人们所熟知,最贴近人们的耳目感官,人人可得而观之的自然现象然而,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人类却迄今没有得到对他们的完整认识,许多奥秘尚未揭开诸如所谓“云中起电”的机制,云滴、雨滴的生成机制等等,都未形成与观测事实相一致,能说明各种现象的理论体系一、风雨成因的现代解释对于风的成因,目前一般解释为,一是由于太阳加热地面导致的空气热对流;再就是由于温度高的气体膨胀,密度小,温度低的气体收缩,密度大,这样在冷空气和暖空气之间会出现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压高

2、的冷空气就会向气压低的暖空气中流动,于是就形成了风此外,还有地球自转以及天体引潮力的影响等然而,这样的机制似乎只能解释一些平稳、微弱的小风、微风,不能解释台风、龙卷风、飓风、飑风等等之类的强风一方面,台风、龙卷风的涡旋特征难以用“气压梯度力”或“热对流”加以说明,另一方面,它的猛烈程度、巨大的风速以及所谓飑风的爆发性,都难以用“气压梯度力”和“ 热对流”加以说明如“对强台风,海洋上最大风速一般可达 6070 米/ 秒,曾经观测到最大风速为 110 米/秒的台风 ”1不言而喻, “热对流 ”和“水平气压梯度力”都不足以产生这样的强风因为人所共知,水即使被加热到 100,也只是表现为并不太剧烈的沸

3、腾而已;空气被加热时如烟囱中冒出的烟,虽然被数百度乃至上千度的高温烘烤着,其运动速度往往也并不很剧烈更不用说因太阳辐射导致的低层大气温度常常只有数十度,温差也并不很大,更不足以引起类似飓风、台风、飑风这样十分猛烈的强风对于雨、雪的成因,现代科学解释为:雨雪是由海洋、江河湖泊中的水受太阳照射蒸发,进入大气,由于太阳加热地面导致空气对流上升,含有水蒸汽的空气进入高空遇冷而重新凝结为云,云粒子又发生碰并增长等过程而形成雨雪但是,这样的理论用来解释平缓的小雨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更无法解释暴雨、巨大冰雹等特殊气象现象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在炎炎烈日下和干燥、赤热的空气中,被蒸发的水分是否能够长时间地以水分子

4、的形态存在?因为被蒸发的水并非径直走到高空就立即遇冷凝结为水,而是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强烈的阳光和宇宙射线能使空气发生电离,同样也能使水分子发生离解和电离被蒸发的水分子在干燥、赤热的空气中漂浮数天、数十天以后还有多少能以水分子形态存在,是一个严重问题显而易见的是,被蒸发的水分子在大气中的运动路径上遇到的太阳光子“炮弹”的轰击是十分密集的,尤其在夏季太阳直射时更是如此也许用不了很长距离,就会有很大一部分水分子被离解为氧原子和氢原子,一部分被电离为氧离子和氢离子来自太阳的高能光子和其它高能粒子足以使水分子分崩离析、土崩瓦解水蒸汽在大气中运动的距离越长,这种情况就会越多发生“潮湿空气对流上升冷凝成雨说

5、”面临的第二个困难问题是:根据热带地区观测,有些雷雨云为暖云2“理论无法解释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暖云降水过程 ”3你说是冷凝成雨,可偏偏暖云也能下雨于是学者们便不得不去寻找一些新的理论来解释暖云降雨再者,人们早已注意到, “云滴从大气凝结核上形成,并长大成雨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以对流云为例,它的云滴半径一般为 10m,若大气凝结核的大小以 0.1m 计算,则从一个凝结核上成长为云滴时,它的体积要增加一百万倍对流云降水其雨滴半径一般为1000m以此计算,则一个云滴长大成为雨滴时,其体积又要增加一百万倍对于开始的凝结核而言,则是增加到 1012 倍(万亿倍) 而在大气中这过程又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6、的(对流云降水性质为阵雨) 因此,这确实是一个十分惊人的快速过程3认为是潮湿空气对流上升成云的观点尤其不能解释暴雨、大暴雨的发生机制那些数小时甚至一小时就下了数百乃至上千毫米的豪雨、 “倾盆大雨”、 “瓢泼大雨”,需要有体积多么庞大的“潮湿空气” 以多么快的速率上升并凝结啊!而且这需要天空有一个效率多么高的“制冷机”啊!否则潮湿空气是无法快速冷凝成雨的而在降雨过程中,尤其在瓢泼式的降雨过程中,高度密集的雨滴会使空气上升受到巨大阻力,使空气难以快速上升何况地面上又一时哪里来那么多潮湿空气呢?如果是从海洋上空输送而来的,那又需要多么高的输运速率呢?而潮湿空气又何不在海洋上空就凝结成雨呢?何况,实验

7、研究证明, “水均质成核需要过饱和度达 320%,而实际大气中过饱和度很少达到 1% ”4这是多么巨大的悬殊!虽然人们不得不把“水汽凝结”勉强解释为“大气中总是存在相当数量的凝结核”,但“ 原则上” 也必须“要有足够高的水汽过饱和度” 可惜实际大气却满足不了这样高的水汽过饱和度人们也早已注意到, “只靠气柱内的水汽上升凝结并全部降落也不足以造成一场特大暴雨以 1975 年 8 月河南林庄大暴雨为例,林庄附近当日气柱中的可降水量为 80 毫米,而24 小时雨量为 1060 毫米,后者为前者的 13.3 倍又如 1981 年 7 月四川大暴雨期间,成都龙泉驿站 24 小时雨量 314 毫米,而大气

8、中的可降水量只不过 70 毫米(13 日) ,前者为后者的 4.5 倍5所以, “截至目前为止,暴雨形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成因,尚有待于详细分析研究 ”5如果说亏缺的水汽是由远处输运而来,则需要很高的输运速率,这必然形成大风(且输运的水汽必须贴近地面才能对流上升) ,而大风又会将积雨云吹跑这是一个严重的矛盾而每一个人都有的经验是:凡暴雨时空气都是很稳定的、基本无风的,有强风的雨很快会停止而晴天现有的理论也不能解释冰雹尤其是巨大冰雹的成因因为“要造成地面成灾的冰雹直径应在 5 毫米以上,考虑到降落时将经过 24 公里以上厚度的正温区(温度大于 0)而融化问题,云中冰雹直径应大于

9、1 厘米,为支托这样大小的冰雹,云中必须有大于 15 米/秒以上的强上升气流(相当于 7 级风) 1而如果是像鸡蛋、拳头一样大甚至更大的冰雹,则需要多么强的上升气流,又需要多么长的生长时间呢?并且,理论计算和实验表明,要在十来分钟时间里从冰雹胚胎增长到 1 厘米直径的冰雹,则云中含水量至少应大于 10 克/米3,1何况还有像鸡蛋、拳头一样大甚至更大的冰雹而积雨云内最大含水量往往才达到 0.451.0g/ 米 36实际的情况是,有些罕见冰雹,大得足够惊人如“1923 年 10 月 23 日申报10 版报道一则陕北空前大冰雹云:(冰雹)方其降时,初仅若豆,继则若卵,后竟若拳,损伤人畜田禾不知凡几雹

10、止后,横山县官绅,出城验灾,则半里至沙滩,突遇一物,透明结晶,高丈余,直立地上,就地掘三尺余深,犹未尽其根,周围十人,莫能合抱,及日出,始知为最大之冰雹也 ”又“清刘献庭广阳杂记卷二第 80 页载:“太白,地高寒冷侵人且多雹,有片云起雹即落,有大如屋者,路见云色异即疾走山岩下以免,若行迟或不谙径,多为雹伤清傅维麟丛书集成明书 卷二十八 志司天志第 714 页载:“明成化八年七月陇州雨雹,如牛者,五、六日始消 ”第 717 页载:“崇祯元年山西大雨雹如象,经月不消 ”道光广东新会县志卷十四载:“清嘉庆十一年丙寅二月二十二日雨雹如拳如斗如牛,大者重数百斤,落处地为之震,而潮阳湖居坏庐舍尤多7 周密

11、稽神录载:“国初杨汀自言天祐初在彭城避暑于佛寺,雨雹方甚,忽闻大声震地,走视门下乃下一大雹于街中,其高与寺楼等,入地可丈余经月雹乃消尽 ”7如牛如象,高与寺楼等,十人莫围的巨雹,需要多长的“生长时间”,又需要多么强大的“气流”才能托住让它长大呢?另外,按照蒸发冷凝成雨机制,只能认为地球从一诞生就存在海洋湖河,几十亿年以来一直在重复着这样的蒸发降雨的循环过程如果地球诞生之初并没有海洋湖河,水就无从蒸发,也无从降雨而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地球上的水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蒸发冷凝成雨机制显然不足以说明这样的过程诚然,被蒸发的海洋湖河中的水,一部分最终可能会以水的形态回到地面,但它可能是经过蒸发

12、水蒸气氢气、氧气(或氢原子、氧原子)氢离子、氧离子复合 降雨这样的循环过程的,而不是蒸发水蒸气冷凝 降雨这样简单的循环过程当然,也不排除极少部分水分经历了这样的简单过程,但这可能不是水循环的主流环节对于雷电的成因,现有理论认为,由于某种“起电机制”而使云中正负电荷不断分离,当正负电荷中心电场达到一定强度后,击穿空气产生闪电,并使空气振动形成雷声关于云中电荷如何产生和分离,一个世纪以来众多研究者曾提出过多种理论和假说,如离子选择捕俘起电,离子扩散起电,极化起电,水滴破碎起电,对流驱动机制,水的冻结和融化起电,冰晶的碰撞和破裂起电,凇附起电等等8但这些机制常常都适应于所有的积雨云,难以说明为什么有

13、些降雨或降雪过程没有闪电(它们同样存在上述机制) ,而且这些起电机制的起电效率往往较低,难以解释一些间隔时间极短的密集闪电同时,由于闪电是一个能量释放过程,作为它的逆过程, “云中起电”必须要有相应的能量输入,而现有机制并不能提供这样的能量输入现有的起电理论尤其无法解释那些罕见的奇异的雷电现象如民国大荔县志足征录异征记载:“民国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鸡鸣时天黑如墨,电光闪耀,如自天降如自地起,上下融成一片,而雷声隆隆如转磨如循环,无从辨其起讫,经两小时而后止 ”1931 年美国气象学会会志十二卷 130 页刊载了最奇怪的闪电一则:1927 年 10月 3 日著名的德国气象学家瓦尔特克诺赫博士在坐

14、汽船从南美洲的巴拉圭河顺流而下的航程中偶然见到了一场闪电,在电暴之前或电暴期间都没有下雨下午 7 点钟没有预兆,突然整个天空都开始了电暴克诺赫博士说:即使想要大概计算一下闪光的数目,恐怕也是不可能的这样壮观的场面持续了好几个小时却没有打雷雷声突然在半夜一点半开始,以后一直持续到凌晨 4 点最后的闪电是在上午 8 点钟在汽船的后面看到的1993 年 8 月 13 日中国科学报载“美国东海岸今年 3 月中旬的一场暴风雪曾产生大约59 万次闪电9现有的任何一种起电机制都不足以说明云中(或大气中)为何会有如此之高的“起电”效率,能在极短时间内积聚巨大能量如果对一种现象的基本认识是错误的,那么建立在这种

15、错误基础上的理论,也很难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果二、风雨雷电可能的真实成因那么,风雨雷电的真实成因可能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大气科学把大气层分为若干层,由地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中层以上是热层,也即电离层,电离层以上是磁层电离层、磁层主要由荷电粒子(电子、质子及各种原子离子、分子离子等)构成但这只是一种人为的分层,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人们已经认识到,太阳辐射加热地面会引起空气自下而上的上升对流,却没有对太阳能量实际上是从大气顶层磁层、电离层进入大气(自上而下)的这一事实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进入顶层大气的“原初”的太阳射线要比穿过大气层被大量吸收后到达地面的太阳射线能量强得多太阳

16、对顶层大气的加热同样能使顶层大气(磁层、电离层)向低层大气对流(相关证据见下文) ,电离层中的等离子体受太阳自上而下的加热对流到低层大气后,由于低层大气电离度较低,电场较弱,使等离子体的复合率大于电离率,发生单体复合和集体复合,就形成了风雨雷电此机制基本上可以解释所有的相关现象并与观测事实较好地相符为什么电离层中的等离子体对流到低层大气发生复合,就能产生风雨雷电等现象呢?这里首先需要介绍一下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等离子体是由带电粒子和中性粒子组成的一种表现出集体行为的准中性气体10而且, “气体中只要有 0.1%的分子被电离,就已经具有了等离子体的性质 ”11就是说,等离子体是由少数带电粒子和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理论及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