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障碍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96686 上传时间:2017-08-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障碍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障碍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障碍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障碍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障碍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障碍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障碍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障碍分析专 业:经济学作 者:马志明准考证号:080196190401指导教师:安建华 老师联系电话:13811835069完成日期:2010年1月10日通信地址: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虎什哈镇中学 王君(转马志明)邮政编码:068256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障碍分析马志明【摘 要】:农村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比较各种农业、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中3R的贯彻程度,发现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遵循以下顺序,即从高效农业模式到生态农业模式、从生态农庄模式到创意农村模式。【关键词】:农村 生态 生态农庄

2、循环经济 创意农村【目 录】一、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三、推动农村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未完全打破,农村与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的发展却非常巨大。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居住环境、生产条件、基础教育、电力、医疗、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同时,一方面出于对生产生活条件的可持续改善,另一方面全球气候恶化也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改变的动力,改变的方向就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3、与此不同的是,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其遵循 3个基本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原则,即“3R”原则。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它的排列是有科学顺序的。现在学术界又提出了“4R” 、 “5R”、 “6R”原则,如除“3R”外加上“再组织” 、 “再思考” 、“再制造” 、

4、“再修复”等等,我认为这些原则是针对某些不同层次或领域,如管理层面、意识层面或某些行业领域提出的更加具体、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具有合理性,但不能取代“3R”原则的基本性和普遍性。通过比较各种农业、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中 3R的贯彻程度,发现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遵循以下顺序,即从高效农业模式到生态农业模式、从生态农庄模式到创意农村模式。一、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一)高效农业模式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农村循环经济有其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初期,以高效农业模式为代表,核心是利用新技术降低

5、投入、增加产出。主要模式有猪沼果、猪沼菜、菜菜稻、果草畜等模式,从而使“地尽其力物尽其用 ”。其中,猪沼果、猪沼菜促进了农村环境的大改观,通过发展猪沼果、猪沼菜产业模式,水果、青菜卖钱,下脚菜喂猪,猪粪尿作沼气原料,沼气作生活用气,沼液作蔬菜、水果的肥料,既循环利用,节约生产成本,又清洁卫生,生产的蔬菜、水果全部是绿色食品,同时带动了农村改水、改厕、改厨和庭院绿化美化。农民在稻田内一般只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或一季油菜,通过逐步推广菜菜稻轮作模式鼓起了农民钱袋子。水稻收割后,起垄种植晚秋蔬菜,春天种植早春蔬菜,水稻亩产上千斤,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果树、药材、经济作物间作是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一种重要

6、的种植形式。农民大面积发展优质果园,果树幼龄期,在园内间作花生、大豆、辣椒、药材等经济作物,既保水养土,又冬保温、夏降温。果草畜是指农民在果园内种植牧草卖给业主发展猪、羊、鹅、牛、鱼,猪、牛、鹅粪便用于养鱼和作为果树、牧草的肥料,循环利用,既降低成本,饲养的畜禽瘦肉率又高,同时又是正宗的绿色环保食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高效农业模式的核心特点是重视产出,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和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但经济效益位于首位。该模式的大范围采用直接受益于市场,对政府的环保、可持续发展政策依赖较小。(二)

7、生态农业模式循环经济发端于生态经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 1966年发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 ,开创性地提出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增长型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稳定型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就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围绕这个矛盾来推动现代文明的进程,就必然要走更加理性的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层级利用的原理,把自然、经济、社会和

8、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强调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资本的投入效益,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生态农业实际上是最基础的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实现形式。从物质流转的角度分析,可以大致分为三类。1、基塘模式所谓基塘模式,是指塘里养鱼,基上种桑;塘泥为桑树生长提供肥料,桑叶用作蚕的食粮,蚕的排泄物成为鱼的饲料,从而形成一个物质循环。基塘模式类型众多,种在基上的植物因地而异,养在塘里的鱼品种繁多。我国还有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花基鱼塘、杂基鱼塘等等。2、稻鸭共生模式在我国南方农村

9、,稻田生态模式丰富多彩,如稻田养鱼、养蟹、养虾、养鸭等。利用动植物间的共生互利关系,将杂食性的鸭养在稻田里,以鸭捕食害虫代替农药治虫、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鸭粪作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实现以鸭代替人工为水稻“防病、治虫、施肥、中耕、除草 ”等目的。稻和鸭共用了水资源,提高了效率。3、以沼气为纽带的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类型很多,南方的猪沼果、北方的“四位一体”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以北京留民营为例,通过对太阳能、生物能和农业系统的有机废料的综合利用,大棚里养生物,废物进入沼气池,沼气用于做饭、照明,沼渣用于肥田,不仅变废为宝,还改良土壤,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生态农业是旨在保护、

10、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在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今天,农村发展依赖的自然资源正在快速消失,最严重的就是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生态农业,把生态摆在农业的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农村循环经济的要求。(三)生态农庄农村循环经济关键是农业的循环经济,生态农庄是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经济。近年来在全国不少农村出现了

11、一些诸如“私人农庄” 、 “私营农庄” 、 “家庭农庄 ”式的生态农庄。例如浙江临安市白洋坞生态农庄、杭州幸福生态农庄、福建招宝生态农庄等。这些生态农庄都是以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走良性生态农业循环之路。多数农庄均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以资源有效利用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集农业生产深加工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规模集约化“农业公司”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观点,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处于低收益领域,而市场经济总是将三要素,即土地,劳动和资金从低收益领域配置到高收益领域。唯有发展高效的现代农业才是根本出路。在这种模式

12、中,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市场主体生态农庄通过经济体制的创新、思维观念的提升、市场运作的突破;并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因地制宜为原则、有效管理为手段、科学技术为支撑、优质服务来发展可循环的现代农业。生态农庄遵循循环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高新科技为支撑,持续发展为目标,经济效益为中心,是实行生产集约化,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现代农业公司” 。生态农庄虽然一般都具有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体系,实行种养加和产供销、旅游一体化经营,但也都具有各自特色的主导产业,主要有 4种类型:种植型,养殖型,种养结合型,观光型。这几种类型均是运用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种-养-沼气结合,

13、种-养-加结合等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四)创意农村创意农村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农村,这里蕴藏了无尽的智慧、无穷的传统民俗和多种多样的原生态事物,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瑰宝。创意不仅属于城市、它更属于农村,因为农村文化更有风格、更中国,越是中国的,才越是世界的。创意农村包括个部分,其一是创意农业;其二是创意民俗。目前,全国各地创意农业有异军突起之势,各种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举不胜举;民俗文化通过包装后,有的成为产品对外销售,有的成为旅游招牌。创意产业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环保、可持续产业,农村走上创意农村发展模式是下一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14、的目标。1、创意农业创意农业起源于上世纪 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农业功能的拓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相继发展起来;于此同时,创意产业的理念也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形成并迅速在全球扩展。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即现在所谓的创意农业。创意农业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培育农产品附加值文化,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

15、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中国, “创意农业”一词最早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上第一次提出, “创意农业的特色及其优势在于能够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这是厉无畏对自己提出概念的阐释。2、创意民俗地方民俗是特定区域的广大民众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共同创造、集体享用和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在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的今天,民俗经济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浏览我国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制订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16、大都有发展地方特色民俗经济的战略设想和政策安排,在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收益。地方民俗经济是经济与民俗文化互动的产物。经济发展在使人们收入增长的同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从而为地方民俗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民俗文化则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和机遇,从而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与民俗文化的互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地域民俗文化产品直接出售,或以其为由头、媒介和手段去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民俗文化对地方经济的作用呈现出明显的自然性和被动性。第二个阶段,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深厚底蕴、特色背景和有效手段主动地作用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良好环境和特色产品。如一些地方利用自身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的改造来为当地农村的经济搭建良好的平台,从而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第三个阶段,经济主动地反哺农村民俗文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贡献。在这一阶段上,作为需求者和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主动地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