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文本1我与地坛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958207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7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文本1我与地坛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专题一 文本1我与地坛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专题一 文本1我与地坛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专题一 文本1我与地坛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专题一 文本1我与地坛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文本1我与地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文本1我与地坛(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本 1我与地坛(节选)文本导学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的方式体会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及感悟,深切感受母爱的深沉、内敛与伟大。1读准字音(1)单音字荒芜(w) 淡褪(tu) 弥漫(m)坍圮(tn p) 祈祷(q) 嘈杂(co)窸窣(x s) 灼烈(zhu) 恪守(k)譬如(p) 亘古不变(n)玉砌雕阑(q) 不事雕琢(zhu)(2)多音字Error! Error! Error!Error! Error! Error!2理解词义(1)宿命: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一种观念。(2)坍圮:倒塌,毁坏。(3)荒芜:(田地 )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4

2、)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5)熨帖:舒服,舒适。(6)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连续不断。(7)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8)历尽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9)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10)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3选词填空(1)坚忍坚韧一个平常人在困厄中表现出的坚忍品格常常不亚于一位英雄,虽然他默默无闻,但同 样值得敬仰。在易碎的碳纳米管气凝胶上覆盖石墨烯涂层,使其犹如穿上超人斗篷一样,在 强度压力下一改易塌瘪状态而转变得坚韧。解析“坚忍” ,强调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多用来指人(意志) 。 “坚韧

3、” ,坚固有韧性,既可形容人,也可指物。(2)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在第三届生态博览会上,加拿大魁北克省、厦门、哈尔滨等 11 个国内外低碳示范城市将全面展示其生态城市建设的特色亮点,我 们可以到现场, 身临 其境地感受未来生态城市发展脉搏。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对待群众的诉求和实际困难,将群众安置好;站在群众的立 场上,设身处地替老百姓考虑问题 解决问题。解析“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获得了某种切身感受。它重在“境” ,强调的是一种感受。 “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 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1默读全文,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理出全文的总体思路。答:_答案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 “我”的思绪。第二

4、部分写“我”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2本文有两条线索,它们是怎样进行的?答:_答案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我”与地坛物我交融的精神联系,暗线是其他与地坛有关系的人与“我”的联系。这两条线索是并行交织的。第一部分中“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揭示了地坛与“我”非同寻常的精神依存关系。一个曾经有过青春狂想,血管里还流淌着青春热血的青年,忽然被社会甩出了轨道;一块曾经在王室隆重的祭祖仪式中接受天子膜拜的土地,如今在繁华的城市中心沉睡,这两者要互相等待对方去发现、唤醒。一个不幸的人渐渐参透了生死问

5、题,变得平和宁静。地坛,以其蕴涵的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与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为作者构筑了心灵的家园。第二部分写的是“我”与母亲之间刻骨铭心的亲情。这段文字细致地刻画了母亲怎样默默地分担着爱子的痛苦,隐忍着担忧,最后直至积劳成疾而去世的过程。作者用深情的笔致回忆着,把无比的追悔、遗恨、思念都融入桩桩往事的再现中。来源于母亲身上的克己、爱人、坚忍的“爱”的力量,注入了儿子的心田,使儿子更深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1作者和地坛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它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答:_答案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

6、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2我们明白,没有母亲的陪伴,作者是难以走过那段历程的。母亲在他的求索过程中,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答:_答案作者写道:“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母亲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作者描写母亲,着重写了母亲内心的斗争、内心的矛盾。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让她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

7、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做对了选择,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拯救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3作者在文中第一部分描写了地坛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这样的景物中作者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答:_答案地坛的景物是“荒芜但并不衰败” ,能够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一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都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去关注它们。可是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它们并不在

8、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 ,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 。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则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这也正是作者从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本文的题目为“我与地坛” ,为什么第二部分要写母亲?答:_答案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可以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上是写“我”对母亲的理解,

9、写“我”对待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当然,一开始, “我”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 ,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学后自评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坍圮(q)恪守(k) 蝉蜕(tu)亘古不变(n)B荒芜(w) 祈祷(do) 猝然(z)

10、 声名狼藉(j)C肆意(s) 隽永(jn) 譬如(p) 玉砌雕栏(q)D熨帖(y) 倔强(jin) 颓墙(tu) 窸窸窣窣(s)答案D解析 A 项“圮”读 p。B 项“猝”读 c。C 项“隽”读 jun。2下列各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费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B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至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C满园中播散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D母亲身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悔。答案D解析 A 项费废。B 项至致。C 项贴帖。 D 项身生,悔诲。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

11、项是()A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B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C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让我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D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那亘古不变的天空,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记忆。答案B解析 应改为“急于求成” 。4在下面一段话中的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 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 ,_,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_。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坍圮了一段段

12、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到处都是A BC D答案D解析注意句式的统一。 “剥蚀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是先动词再名词,下面的两个句子与它构成排比句,句式应一致。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是先名词再形容词,后面的句子与它应保持一致。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汉字国际巡展启动后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精妙绝伦,叹为观止” ,不少参观者用这样的话来评价布展的精巧和汉字的美妙。B专家解释,心脏病患者用药几十年,心肌仍然缺血,病情反复发作,仍然摆脱不了心梗威胁,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心肌细胞死亡。C孩子看电视、玩电脑、读书、写字的时

13、间过长及课业负担过重与近视有关,除此之外,光度不够等,同样也会引起近视。D中国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导致人们的驾车文明程度不高,确实到了推动依法文明驾车,建立与中国机动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交通秩序的时候。答案A解析B 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问题” 。C 项主客颠倒,不合逻辑,可改 为“孩子近视与看电视有关” 。D 项不合逻辑, “中国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与“人们的驾车文明程度不高”不存在因果关系。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回想铁生陈村2010 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 谢绝。 我自

14、己写文章比 记者写,真实。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 帧, 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 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 质。 铁生/八九年十月。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 经历,都曾当 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 ,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 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 时 ,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 维。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