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与中国文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945390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器与中国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玉器与中国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玉器与中国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玉器与中国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器与中国文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器与中国文学文题: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中有众多反映。玉 于 古代 中 国 所 产 生 出 来 的 精 神 文 化 在 世 界 文 明 中 是 一 个 特 例 , 是 东 方 精 神 生 动 的物 化 体 现 , 是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精 髓 的 物 质 根 基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艺术鉴赏专业 2007 级 李静静 邮编 310024关键词:玉文化 中国文学 流传 交融 正文徐正论先生在细说古玉一书的扉页上写道:“懂得古玉就懂得中国人,懂得中国文化!因为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七千年的文化,玉的故事就是中国十亿人的故事!”读来似乎偏激了一点,但玉文

2、化确实是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她确实充溢了中国整个历史时期。玉的美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是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君子如玉,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玉者无声,玉已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纯洁之物,成为美德的代名词。因此,玉也是文人喜爱之物,常以此来比喻或自喻。汉语是世界上字数最多、涵义深刻、词汇丰富的语种之一,而其中不少美妙动听的洁词雅句都与玉器有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 305 篇诗歌,其中有不少涉及到玉器或与玉有关的名篇名句,如:“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郑风女曰鸡鸣 )其意是:我知道你来慰劳我,把由

3、几种玉组成的佩玉赠送给你。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秦风小戎 )之意为:想起我那心上人,温文儒雅有如美玉。屈原九章涉江中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此句是说:登上昆仑山品尝玉之精华,可与天地一样长寿,像日月一般光辉。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虽没有直接提到“玉”字,但形容男子如雕琢过的美玉一般,说明中国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将“玉”作为君子的象征。儒家文化的比德说也源自这里。之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用玉字的句子或题名,还有涉及玉的主题与情节。描写玉工碾玉劳动及其不幸爱情遭

4、遇的宋话本碾玉观音 ,与玉的关系就更为直接。元明杂剧玉玦记 、 拾玉镯 、 一捧雪等,也都是以玉文化素材为创作线索的代表作品。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与玉、玉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石头记红楼梦 ,从女娲补天遗石通灵宝玉命根贾宝玉林黛玉直到全书悲剧性的结局,无不贯穿着玉文化的诸种理念。 唐宋诗词中,用玉字或以玉字组句的,确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但以全诗吟玉或与玉密切相关的却不可多见。多以玉自比或暗喻。“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我国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李商隐之作,他的无题诗含义朦胧,意蕴深远。尤以锦瑟篇为最。暂且不说它的蕴意,读起来便是朗朗上口,千古流传。

5、古之对其解读,认为这 是 诗 人 对 逝 去 年 华 的 追 忆 , 首 联 为 “起 ”, 借五 十 弦 之 瑟 喻 人 生 之 五 十 年 华 ; 次 联 为 比 “承 ”, 在 浑 然 不 觉 间 人 生 将 走 到尽 头 ; 三 联 为 “转 ”, 以 明 珠 宝 玉 比 喻 自 己 的 才 能 ; 末 联 为 “合 ”, 岁 月 催人 老 , 一 切 都 是 惘 然 ! 以 玉 来 比 喻 自 己 的 才 能 , 这 足 以 显 示 出 古 人 对 玉 的 喜爱 与 崇 敬 之 意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这是一首送别

6、诗。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玉在诗词当中,依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用法与效果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在长期的玉文化、玉器的熏陶、培育之下,选用古文献上的名句或从日常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与玉相关联的成语颇多,这些成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玉的某些本质特征,有的成语还折射出玉文化的部分内涵和玉工艺的一些技术环节。 “玉不琢不成器”见于韩诗外传 。此成语说明玉器都是经过了既琢又磨的多道工序,方能成器,不是轻而易举的,告诉青少年,一个人要想成才、对社会有益,也要像制玉器那样经过磨砺,要长期地刻苦学习、

7、提高文化素养、掌握专业技能,才能成为建设社会的栋梁之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本出自元景皓之口(北齐书 ) ,其意是一个大丈夫不能为了苟且偷生而自损气节,激励中国人民为保持民族气节,宁肯牺牲自我,也不能屈服于外来敌人的威吓利诱。这个成语成了中国人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时刻的座右铭。中国人爱玉、崇玉、赏玉、藏玉,同时无不以玉德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行动标准和指南。中国文学是中国古今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中有众多反映。玉 于 古 代 中国 所 产 生 出 来 的 精 神 文 化 在 世 界 文 明 中 是 非 常 有 意 思 的 一 个 特 例 , 是 东 方 精神 生 动 的 物 化 体 现 , 是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精 髓 的 物 质 根 基 。结语通过对玉文化与中国文学关系的探索,在文学作品中,反应出玉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现象的体现。这种艺术成果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同时代的智慧结晶。参考文献:林柏编 玉文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杨伯达主编 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 紫荆城出版社 2004.4古诗词名句鉴赏词典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4.1徐正伦 细说古玉 香港有成书业出版 199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