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异化现象的案例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942669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异化现象的案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异化现象的案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异化现象的案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异化现象的案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异化现象的案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异化现象的案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异化现象的案例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异化现象的案例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评价不再只是为了选拔和甄别,更主要的是为了激励、反馈与调整。人文化的激励性评价必将成为新理念下课堂评价的主流方式。但是,反思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却有一些异化现象的存在:有狭隘的消极评价,有放纵的积极评价,有迫不及待过早评价,也有透过这些极端的评价现象,我不断反思: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把握好课堂评价的尺度?下面,结合一些真实的案例,谈谈自己看法。案例 A1这是

2、四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内容为小数的性质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教师随手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数字 5。师:这是一个什么数?生 1:一位数。 (教师面无表情)生 2:整数。 (教师露出了笑容)接着教师在 5 的下面又写了一个 50。师:观察有什么变化?生 3:50 比 5 多了一个 0。(教师一脸不高兴,并 说)师:我再叫一个说得好一点的同学来说。生 4:50 比 5 是扩大了 10 倍。 (教师又笑了, 这是她预设中的标准答案)反思:尊重多元智能,构建“分层多维”的评价标准。在案例 A1 中,如果学生的回答是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教师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就显得不高兴和不屑一

3、顾。其实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开放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生 1 和生 3 的2回答也并没有出错,只不过不是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罢了。学生不同的回答只是体现了他们本身的智能结构不同而已。加德纳认为,只要某种能力在一个文化背景中被视为是有价值的,这种能力就应该被列为智能。从种类上讲,智能的种类又是多元的,主要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内省(自我意识) 、自然观察等 8 种智能。可惜上面的教师并不知道“智能在相当程度上是彼此独立存在的” ,智能的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一个人有很高的某一种智能,如数学智能,却并不一定有着同样程度的其他智能。并且每一种智能都有同等的重要作用。

4、所以,我们应该同等地看待和发展每一种智能。我们不能轻易就否定学生,而应进行“分层多维”的评价。下面的案例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案例 A2一年级找规律一课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不能自己 创造出规律?生 1: 师:能用图形表示规律,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生 2: 师:节奏感明显,你很有音乐天份!生 3:336 336 336 336 师:真好!能用数字简洁地表示规律。上面的片段中,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就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评价中的具体运用。这种积极而客观的评价,非常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对于生 1,教师侧重的是对于学生自然观察智能的肯定;对于生 2,教

5、师侧重的是对于音乐智能的肯定;对于生 3,教师侧重的是对于学生数学智能的肯定。在看似平凡的口头语言的评价中,体现的却是评价标准的分层性。确立“分层多维”的评价标准,是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重要前提。案例 B1在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的课堂上3师:三角形有几个角?生 1:三角形有三个角。师:太好了!三角形有几条边?生 2:三角形有三条边。师:真棒!三角形有几个顶点?生 3: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师:太棒了!大家掌声鼓励。 (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反思:评价“一分为二” ,给学生一个台阶。上面的教学片段中的评价,方法单一,只要是教师认为对的,就大加表扬,显然这种表扬用得过滥,如果而不管问题的难易程

6、度,只要学生答对了就“太棒了!”并“掌声鼓励!” 。这样赞赏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超值的嘉奖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惰性。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但许多教师却迷失在一个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好像我们的学生只可以听赞扬的话,而不能接受负面的评价。难道负面的评价真是老虎屁股摸不得?都要加以杜绝?这是不是又走了一个评价的极端?在去年金秋十月的杭州,有幸听了南京优秀青年教师张齐华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深深为他的语言艺术所折服。同样,他的课堂评价也充满了智慧,下面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教学片段:案例 B2出示了一组几何图形,判断下面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师:在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中,应该也有一些是轴对

7、称图形。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说一说。生 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我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成重合。4张老师特意走过去,跟她握着手说:“我想和你握一下手,握手并不代表我 赞同你的意见,而是因为 你为课堂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生 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 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生 3:我也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我们讨论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不以能剪开来!师:你的发言中有闪光点,但是也有一点小问题。你的意思是我们讨论的是这个平行四边

8、形,而不是改装后的其它图形。张老师在评价方面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我们不是不能否定学生,而是评价时要体现个性。在对学生作出否定评价的同时,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发掘,发掘出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加以肯定。这样,我们就能在评价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的台阶,把我们常说的“让学生体面的坐下去!”落到实处。这样的评价也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思想,富有哲学的思辨色彩,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也受到了辩证思想的熏陶。案例 C1师:把一张圆形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这张纸的 1/2。这句话对吗?学生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意 见产生了较大的分歧,这时,同学生把目光集中到老师身上。师:其实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反

9、思:延伸探索空间,应用“延迟评价”策略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教学现象。反映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独揽了评价的大权,并且过早了地作出了评价与完整的阐述,剥夺了学生的探索空间。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首先提出了“延迟评价”原理,该原理认为:新颖独5特的设想多数出在思维的后半期,思维启动过程中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深入的抑制因素。因此,无论学生的想法合理与否,教师首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地作出倾向性的评价,而是应采取迂回、周旋等延迟性的评价策略,给学思维的展开和探究的深入提供更为充足的空间。著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案例 C2师:把一张圆形纸片分成两份,

10、其中一份占这张纸的 1/2。这句话对吗?学生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意 见产生了较大的分歧,这时,同学生把目光集中到老师身上。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开个辩论会嘛!认为正确的同学为正方, 认为错的同学为反方。请正反两方各推选代表,向对方阐述自己的理由。吴老师为正方同学提供了一张圆形的纸片。正方代表把纸片对折,撕开,拿起一片理直气壮对反方说:“我们把一张圆形的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一份难道不是 1/2 吗?”反方同学见状真的沉不住气了,吴老师又为他们提供了一张圆形的纸片。反方同学把纸片随意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其中的小片,向正方同学示意:“ 像这样把一张圆形纸片分成两份,这一小片难

11、道也占这张纸的 1/2 吗?”双方仍然僵持不下。师:认为对方正确的同学,可以站到对方的队伍中去。正方的同学陆续站到了反方那边,最后只剩下两名发言的代表坚持着自己的意见。师:你们不服,说出理由啊!6正方:我们把圆片平均分成两份,难道不占 1/2 吗?反方:你们是说平均分成两份,可题目中并没有说平均分啊,难道像这样随便的分成两份也算是 1/2 吗?正方:师:正方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正方代表无言以对)好,看来是否占 1/2 关键要看是否把圆片“ 平均分”了!案例中,吴老师对于学生两种对立的答案没有简单地评判谁是谁非,没有轻易地揭示正确答案,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辩证会,堪称经典。这种渐进同化的知识感悟,远比实现了知识的直白评价要有效得多。学生在延迟评价所创设的时空里进行智慧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心灵的沟通,课堂成了内涵喷薄的个性舞台和情愫飞扬的人文天地。这样的课堂评价,已经超越了传统范畴,临近了生命发展的至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