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896644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诗词英译拙化现象研究论文摘 要:由于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化及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使得汉语诗词在英译过程中,无论是词的选择还是意象再造方面,会出现拙化现象,即译语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一方面,未能使原语作品的意象、意境完全充分地“复现” 出,致使阅读者难以感受体味汉语诗词的独特美感,留下一些美学欣赏上的遗憾。 关键词: 汉语诗词 汉译英 翻译 诗意拙化 Abstrat: Due t the differenes beteen hinese natinalit and estern natinalit in ters f thught patterns, ultures and lan

2、guage expressins, bsurit f the translated versins f hinese petr anns the readers in hie f rds r atualizatin f iage, that is, the translated versins fail t “atualize” the iages and essene f the riginal rs, resulting in the readers inabilit t appreiate the indesribable beaut f the hinese petr and se r

3、egrets in aestheti appreiatin e rds: hinese petr; translatin; iage atualizatin 汉语诗词作为世界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越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甚至对西方诗坛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美国诗人雷克思罗斯就曾认为, “继波德莱尔之后,对西方诗歌影响最大的可能自外面,自中国与日本诗歌的译。 ”1或出于传播化的需要,或出于个人志趣的原因,相当一段时间以,国内外诸多译者不辞艰辛,进行了汉诗英译的多番尝试。不少译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形神兼备、既“信”且“雅”的再创作典范。但即便是名家的成功译作也无法完全摆脱原语化和语言存在与表达方式的影响,

4、造成原作里意象与意境在译语作品中的剥蚀与褪色。 一、 不同语言词义内涵的差异和词语存在的不同形式造成拙化现象 1 词义内涵的差异造成的拙化现象 “中诗大半 句 成一单位,句末一字在音义两方面都有停顿的必要,所以它是全诗音节最着重的地方”。 2由于它是某一句段的终结标志,往往承载着一行诗特别着意的任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Diffiult it as fr us t eet, and diffiult t part/ N the east ind has failed, and all the flers ither),3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李商隐对所爱之人忧思难忘的痛苦心情。 “

5、相见时难别亦难” ,体现出对恋人的绵绵柔情。句末的“难” 字,表明今后旷日持久、别后相思的苦痛及复杂的心态;“残” 与“难”押韵,写出眼前景物黯然失色:东风无力,百花凋落,形成一幅爱情带走了春天的伤心图景。译虽也表达了两句诗的基本意思,但还是留下遗憾:原中一字千钧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分别被“part”与“ither”磨蚀掉了“part”一词按简明牛津辞典的解释,其含义仅仅是“人们彼此间分离” ;而汉语的“别”字,除表示“分离” 外,又依据人们所处的各种不同情境具有多种意义,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惜别”, “痛别”, “拜别” ,等等,古汉语中就有“别易会难 ”这样的成语,可见 “别

6、”的经历和体验自古便带给人们不尽的伤感与惆怅,于是以“别” 为题的许多诗词歌赋传唱千古而不衰。在例诗中,诗人起笔便入主题, “别” 字为诗眼,直击人心, “part”一词难有这种效果。 “and diffiult t part”更远远比不上“ 别亦难”的凝重伤感之情,也无法深切表现出“ 残 ”的凄凉蕴意。该诗的后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Spring silr till its heath spins sil fr lve-si heart/ A andle but hen burned ut has n tears t shed),4作者以到死丝方尽的春蚕与成灰泪始干的蜡炬

7、,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明知无望、仍愿担荷终生痛苦作执着追求的殉情精神,丝“与” 思“ 谐音,为语义双关字。虽然英语中也有一些双关词,但能与汉语谐音双关词在语义上对应者,微乎其微,因而在翻译中或求“神似”以忠实于原,或重“ 形似”以达至辞美的效果。上译便是忠实原的一例。而另一译为了追求“形、神” 兼备的“化境”,着实下了一定功夫:Silrs threads, lie ens lnging thught, end nl hen death es/andles shed tears lie en till the burn t their btts。 这一译打破原束缚,明确译出了双关的两重含义,但又

8、似过于直白,与原诗含蓄的风格不符,让读者失去了想像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也令原作浓郁的悲剧色彩有所销蚀。另一首具有挑战性的诗作是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仅举后两句的两种译:1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est rain is falling/an u see if its fair r ful? 62 The est is 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s sunshine/ gallant is as deep in lve as the da is fine。 7

9、 译诗 1 中,“阴晴”的含义是明白的,因为译者此处巧用 ful 和 fair 两个双关词,表达了“阴晴 ”和“善恶”之义,但读者无法从中领悟出原诗的言外之意;译诗 2 中, “情” 和 “晴”字都译出了,抑扬格六音步加上韵式aabb,基本传达了原的形美和音美,但在意的传达方面仍有一定距离。诗中的“我” ,通过天气的阴晴不定,表露自己在听情郎歌唱时的心情,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她主要是以问的形式揣测对方心思。上述两译,可以说各有千秋,皆为上乘之作,但又都留有缺憾。于是有人建议加上注释:“晴” qinghere is a pun n the ne hand it eans “fairness

10、f the eather”, and n the ther hand it iplies “情”qing,ahphne, hih eans “lve”。 8该建议的目的是为弥补译诗里的缺憾,但这种中英混杂的脚注对不通中的英美读者设置了一道新的理解上的障碍。 2 汉语叠音词造成的拙化现象 汉语诗词中叠音词在传情达意和构成审美意境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在对这种词的翻译过程里,译语的“复现” 能力同样显得十分有限,也对诗词所蕴含的美感产生拙化作用。唐朝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Arss the sunlit river, learl seen are Hanang

11、s trees/ And Parrt Islands teeing, fragrant grasses) 。 9上句中叠音词“历历”,描述汉阳树木清晰展现眼前的情景,下句中用“萋萋” 呼应,通过形容芳草茂盛展现思乡恋故的情怀。由于两个叠音词韵母相同,且相互照应,因而显得甚为和谐自然,对情景交融、诗画统一的意象创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处如果不用“萋萋 ”这样的叠音词,任你再怎么绞尽脑汁选择词语恐怕也难以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尽管英“N”一词暗示了两句间的紧密对应关系,但却无法在读者的心灵图景上重构原语的意境。此外,从“预期 ”理论的角度上看,后出现的叠音词照应前面的叠音词,也是汉语诗词所拥有的、

12、极具独特而玄妙的艺术魅力的节奏形式, “有规律的节奏都必须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 10正是这种预期的实现,使得节奏带给我们愉悦的快感。而看译,我们只能在理解意义的层面去把握诗的语言,这令我们的审美视角受到很大局限,无法像感受原语意境那般获得审美快感。如李群玉的黄陵庙中两句诗:“野庙向江星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In the spring stillness, the rusti teple faes the river /Teeing grasses gr ang the anient tablets, their insriptins lng effaed) 。11译对

13、原语诗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造性重构,但同时带的拙化现象也令人惋惜。公正地说,这并非译者功力不及,实乃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使然。史奈德寒诗第八首中“奚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 The valles are lng and stren ith stnes/ The strea brad and baned ith thi grass) , 12译里“stren”一词意象为“ 散布”,常用于比较轻的东西,如落花、碎石等,用在此处没能表现出原“磊磊”即“多石貌”之意。美国汉诗翻译家韦理给出另一译:The valle s lng and the grund s stn/ The strea

14、 s brad and the brush s tangled and thi13译一连选用了四个 “s”,旨在突出“多” 与“盛”,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冗繁且牵强,脱离了原作两个诗句各语言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削弱了意象的感染力。 汉语诗词中这种叠音词使用手法,也深深打动甚至影响到了一些英语国家译著者,使其在自己的译作中不时创制出模仿或套用中诗词的行方式。如戴维拉铁摩尔所译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两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Life f an age n age unexhausted /river n ear b ear ling at eah ther) 。 14译者的意图值得

15、称道:从形式到内容,似乎把原语与译语的转换完成得天衣无缝。然而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审视这样的贴近,不客气地讲,此种中国式英语的机械模仿,严重地瓦解了原诗的意境。因而,与其如此生搬硬套,不如以平实朴素的手法进行翻译:an generatins have e and passed aa/ Fr ear t ear the ns l alie, ld and ne1只是这种力求达意的译句,仍然未能将诗人静静的心灵与眼前天地进行的神秘而又亲切的、悠然心会的唔谈加以充分构图与赋形,进而带给读者无限遐想与情趣。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Flether译为:Thrugh endless S

16、pae ith rustling sund/ The falling leaves are hirled-arund/ Bend en a east sea/ The angtzes aves are rlling free; Bnner 则译为:Leaves are drpping dn lie the spra f a aterfall/ hile I ath the lng river alas rlling n16显然,无论是哪一种译诗,都因使用了连词而未能把原诗里“阴阳对称型视象” 将两种相斥相异或相关的事物加以对称地建构而产生的视象表现出,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的对称美。 3 汉语诗词表达方式造成的拙化现象 不仅在叠音词上,就是汉语诗词中顶真续麻式的表达方式,也有译作者企图在形与神上与原语达成契合,如李白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首诗就像许多其它汉语诗词一样,虽然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