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题1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2823638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题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题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 三 教 学 质 量 调 研历史试题(A)说 明:本试卷命题范围为历史必修()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来源:Z。xx。k.Com第卷(选择题 共50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1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

2、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2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说明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3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 ”此 记载反映出A唐朝时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B四川成为唐朝重要的粮食产地C唐朝时长安地区经常遭水灾旱灾 D唐朝时长安地区经济日益萧条4下表是 18851

3、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1885 78276 386 179 1881889 86187 355 174 2571892 88816 352 172 260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

4、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A进化史观 B整体史观 C文明史观 D现代化史观6下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向明朝皇帝进献的坤舆万国全图 。该图绘制的时间应该在A.新航路开辟前 B.新航路开辟后 C.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716世纪以前,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1500年以后, (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16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这种现象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5、引起8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 “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工业革命的需求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10.之所以说人类在19世纪三四

6、十年代进入了蒸汽时代,其主要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 A纺 织、采矿、造纸等工业部门都采用蒸汽机作动力 B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蒸汽机使用的空间范围扩大 C蒸汽机保证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厂的转变 D包括火车、轮船和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内的新发明先后出现 11右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年的世界石油产量,以下选项中能够影响该时期世界石油产量的是A石油化工业大发展 B飞机制造业大发展C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D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12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说明当时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C大众

7、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13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 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汽车制造业有了很大发展A B C D14.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

8、指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15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D积极发展知识经济16 “百年张裕,历久弥香” 。作为山东的百年老字品牌,张裕葡萄酒公司之所以维持和发展下来的主要原因不可能包括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

9、国的经济侵略 B中华民国实行奖励实业的措施C日本殖民者的扶植利用 D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政策17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 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8.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10、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19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说明当时的中国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

11、面貌21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A强调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22.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 化包括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A B C D23.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单位:亿美无)年份 美国

12、 欧共体 日本1956 698900/34.88% 317570/15.85% 91291/4.26%1973 6259899/27.08% 6279762/27.017% 4214204/18.023%对数据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美国经济的滞胀局面折射了里根经济政策的失灵B.世界的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C.这种经济格局的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D.欧、日经济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霸主地位24.统计表明:在世界贸易组织144个成员中,有90%以上的成 员属于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组织。为适应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和东盟做出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决策。这表明当代世界

13、市场A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化 B商品结构复杂化C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市场竞争激烈化来源:学+科+网Z+X+X+K25.美国未来学 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全球杂志中指出:“ 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连为一体,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 ”从材料中可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因素有科技发展新型交通、通讯方式的出现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建立跨国公司的推动A B C D第卷(非选择题 共50分)注意事项:1、第卷共3页, 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26.(18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材料一 明清时期,出现 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 “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材料二 16世纪初, 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 雇佣了1140名工人。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 工厂” 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 传播。-【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材料三 到1807 年,在运到英国的棉花中,有60来自美国。此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