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822686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 要改变当前我国部分农村产业经济薄弱化、分散化、粗放型以及依赖于手工操作的实际状况,就应当积极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经济的规模化、多元化以及信息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一:科技创新型城市分析论文摘要 :该文从推进德阳科技体制改革、完成战略转型的角度,提出了把德阳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迫切性以及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关键词 :科技; 创新;城市建设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已经密不可分,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2、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德阳未来的发展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德阳市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企业集群特征显著,在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德阳建市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建设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市区域科研力量薄弱,创新体系不完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德阳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我市科技体制改革,完成战略转型,由主要依靠传统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发展到以创新引领社会经济的全

3、面发展,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这是关系德阳兴衰的必然选择。1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按照市委提出的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德阳的要求,以创新为城市发展理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以载体建设为抓手,以加快建设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合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以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优质的科技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发展。2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着眼未来,扬长避短,夯实创新基础,增强创新活力,由德阳制造向德阳创造转变,建成西部制造业中心和与之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服务体系

4、,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企业家,打造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创造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经过 10 余年左右的努力,将德阳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到 2011 年主要目标为: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50%以上,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 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 40%以上。到 2020 年主要目标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

5、技术企业达到 6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同类城市领先地位,取得一批重要原创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高新技术,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 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6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 50%以上,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和聚集体系。使德阳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一流的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聚集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成为在中国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与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有较大影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西部充满活力和竞争能力的科技创新

6、型城市。3 实施步骤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应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9- 20010 年)。制定相关专项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启动重点项目建设。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11- 2015 年)。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初步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第三阶段:加快发展和完善阶段(2016- 2020 年)。实现各项目标,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4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重点任务工业科技。实施工业强市科技推进行动,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科技成为德阳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到 2011 年,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得

7、到普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 GDP 的 15%以上(2015 年达到 20%以上,2020 年达到 25%以上)。骨干企业信息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及管理信息化系统覆盖率达到 60%以上(2015 年达到 70%以上,2020 年达到 80%以上)。 加快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三大特色装备(发电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六类新型设备(数字化自动控制仪表和系统、工程机械设备、环保节能设备、新型特种电线电缆及其制造成套设备、军工配套产品、其它新型设备),三个特色装备制造业园区及相关配套产业园区(德阳

8、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重重工业园、广汉石油装备工业园以及天元工业集中区、小汉零部件加工园等配套工业园区建设)。到 2011 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 560 亿元,年均增长 %;工业增加值达到 185 亿元, 年均增长%; 新建 2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新建立 3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以二重、东电、东汽、川油宏华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把德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国内一流、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德阳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壮大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新

9、材料三大类新材料产业,大力培育扶持生物医药及医用材料、新型功能材料两大类新材料产业。到 2011 年,材料工业总产值达到 306 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 96 亿元;形成 3 家年销售额超过 50 亿元的企业集团,培育 10 家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1/3 的重点产品质量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新建 1- 2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10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 5- 6 个具有明显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区域;使新材料产业关联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德阳的支柱型产业。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在化工、食品、服装、建材、医药等行业深入

10、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实施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培育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锻炼一批人才,形成一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专业技术队伍;突破一批信息化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装备产品,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艺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数字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提升德阳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以中药现代化为重点加强新药研究、制药新技术应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强生物能源研发,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加强生物技术解决环保问题研发,发展生物环保产业。

11、农业科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推进行动,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以科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业重点产业为切入点,以龙头企业和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专家大院)为载体,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提高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建设科技示范、培训阵地(高产示范园、科技示范村和星火学校),不断提高技术辐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重点抓好以油菜、水稻、各优果品育种攻关为代表的新品种选育和粮食丰产工程。2011 年,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覆盖面达到 90%以上,2015 年达到 95%以上。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12、50%以上。到 2011 年,形成 5 个优势产业,建成 13 个星火产业基地,面积 100 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2005 年的3585 元增加到 5000 元。扶持 4- 6 个大型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 10- 20 个,农业企业销售收入 50 亿元。建设区域农业科技转化中心 1 个,以县为单位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试点1 个,各类专业技术示范协会 13 个,培训农民 100 万人次。针对德阳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切实解决农村面源污染、循环经济、产业组织形式等难点和瓶颈问题,在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按照21 世纪议程要求,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合作,为优化

13、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德阳、和谐德阳和创新德阳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德阳社会全面发展。其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一是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以广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依托,推动全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加强废弃物治理与循环利用的科技攻关;加强生态环境监控与修复,加大环境综合治理。二是公共卫生与健康保障。重点推广应用常见病多发病社区预防、早期诊治和康复技术,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反应相关科技攻关和运用。三是城乡建设与发展,重点研究和推广应用小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综合系统;城市高层住宅的安全解决方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体系等。5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措施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以

14、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建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果蔬、畜禽、粮油和中药材 4 个产业的产业链延长,大力发展加工业,狠抓产业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成立技术创新中心;抓好专家大院建设,把大院建成技术孵化器、传播器、效益放大器和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校(院、所)、市合作。围绕改造提升机械、食品、化工、服装等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材料、生物医药、天然气化工等新兴产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合作共建工作机制;支持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和校( 院、所)市重大研究项目的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校( 院

15、、所)市合作协调办公室的作用,组织我市与校(院、所)合作协议和合作项目的统筹、协调和实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商品价值的评估体系;培育创新服务机构,加快搭建产业设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孵化平台等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为创新型企业提高良好的服务和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对科技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以人才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创新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技术、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制度,推行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项目工资制,探索股权、期权奖励制度;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

16、和公共研发平台面向海内外招聘自主创新领军式人才;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我市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创新人才的发明专利提供资助,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继续开展市科技进步奖、市科技杰出贡献奖等的评选和奖励,进一步提高奖金额度,加大奖励力度。对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我市科技工作者给予配套奖励。加大对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调整、优化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用好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额度。调整原创新人才奖,设立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市财政每年安排 200 万元,对全市技术、研发、金融、文化、管理等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建立政府采购审核制度,不断提高政府采购中本市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对本市企业开发的符合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实施税收激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