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三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2779641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三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专题一三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专题一三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专题一三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一三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三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一 三 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 教学目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主要阶段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难点: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挥的作用的分析与把握。三、教学过程导入: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宰相大臣由坐到

2、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新课探讨:(一) 、君权与相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历代封建帝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削弱相权,采取了哪些措施?1、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三公2、阅读材料,指出汉朝丞相制度的变化(加强皇权的措施):材料一: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做主, “请得与丞相计之”。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材料二:汉初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有权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田蚡为相时举荐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材料三:汉武帝时所用丞相三人,下狱

3、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 。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此外,武帝还大胆启用出身寒微的士人做官:比如从奴隶群众提拔了卫青做大将军等。材料四:汉武帝时丞相任职时间和离任原因:姓名 离任原因 任职时间 姓名 离任原因 任职时间窦婴 免职 年月 严青翟 畏罪自杀 年月许昌 免职 年月 赵周 下狱死 年月田蚡 去世 年月 石庆 去世 年月薛泽 免职 年月 公孙贺 下狱死 年月公孙弘 去世 年月 刘屈髦 下狱腰斩 年李蔡 畏罪自杀 年 田千秋

4、 昭帝时死 年变化(加强皇权的措施):汉初: ,丞相实际上是掌握行政实权的 。汉武帝时: ; ;确立 :内朝又称中朝,由 构成,拥有 ;: :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皇帝九卿2外朝由 构成,沦为 机构。内外朝制度示意图:3、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主要内容:三省:中央设立 、 、 三省,分别负责 、 、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尚书省下设 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特点和影响:相权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 。三省 , ,提高了 ,加强中央统治力量,减少决策失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4、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主要内容:初期

5、:设立 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参知政事是 ,分割宰相的 ;枢密院长官为 ,分割宰相的 ;三司长官为 ,分割宰相的 。影响: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但职权过于分散,导致 低。5、元朝:中书一省制【小结 】从秦汉到元朝,中央行政制度(丞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如何?有何特点趋势?相权 ?外朝: ? 机构皇帝内朝: ? 机构相权 ?尚书令 侍中 常侍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皇帝 ?(决策)?(审议)?(执行)吏户礼兵刑工九卿财政政预算行政 军事 ? 枢密院:枢密使三司3演变过程秦朝: 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和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相权很大。汉朝:频繁更换

6、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 形成 和 ,相权一分为二。唐朝:完善 ,相权一分为三。宋朝:推行 ,进一步分散相权。元朝:推行中书一省制特点趋势 皇权 ,相权 (二) 、行省的设置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自主学习教材“行省的设置”一目,归纳中国古代,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推行了哪些制度?1、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1)主要内容:全国分设十个 ,是最高地方 ,简称行省。中书省直辖“腹里”: 宣政院管辖: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长官由 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等大权,但受到中央的节制:如:a 民政:报 ; b 军政:报 ; c 财政: d 定期 ;

7、e 设 进行监督; f 省官 (2)结合元朝的疆域谈谈行省制度的影响:元 代 的 行 省蒙 古 :东 北 :云 贵 :台 湾 :岭 北 行 省辽阳行省云 南 行 省澎 湖 巡 检 司对当时:行省制度调整了 ,便利 ,加强了 ,巩固了 。对后代: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探究 2、比较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影响作用在西周时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有 的隐患,不利于国家统一

8、社会稳定。在当时都加强了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对后影响深远。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或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3、自主学习 P16,结合课文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行政机构的演变过程和特点: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西周 ? (中央不能垂直管理地方,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 ) 出现众多诸侯国秦朝 ?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 汉初 郡、县 唐宋 路、州、县 元 ?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演变特点 皇权和中央集权 ;地方权力 ,地方的 越来越受到压抑。小结:中国封建社

9、会皇权极度膨胀,皇帝已经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四、过关检测(7、8、9 三题为选做题)41、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 2、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2唐代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其身份等同于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宰相 D.刺史3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行省 D.宣政院4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 A.郡、县 B.路、州、县 C.道、州、县 D.路

10、、府、州、县 10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尚书台5、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6、元朝的行省制度( )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 B. C. D.7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

11、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 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 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 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8 (2012山东文综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以 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中

12、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唐太宗认为应该加强宰相制度,以避免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皇帝决断和宰相等集体讨论应结合起来。中央政治各部门只管办事,皇帝一人决策即可。(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的角度说明你的认识。从根本上说并不矛盾。二者都坚持专制制度。但唐太宗要求将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统一起来,而明太祖将宰相制与君主专制绝对对立看待,因此得出不同结论。课后反思(我的疑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