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766746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摘 要: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德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同时注重“身教”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观念, 是指着眼于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身体等各种内在要素得以充分开发的一种教育。它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个人主体精神 , 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 从培养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良好的品质, 成为通才通识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自20 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后, 立即引

2、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w eb) 从1994 年至2005 年收载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或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文章就多达70059篇。虽然素质教育作为一正式概念提出较晚, 但其思想却源远流长, 历史上不少著名的教育家都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本文力图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的探寻和反思, 为当代素质教育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孔子关于教育的基本思想如下:一、 好 学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 不仅在他的教育思想, 也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二、学 道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

3、价值, 也是一种德性, 好学体现于人的一生的无休止的过程, 这也表示学习的实践是终生的, 体现了孔子关于终身学习的理想。三、圣人可学圣可学的观念在教育的角度看是通过学习获得德性的发展, 而君子是孔子特别用来作为理想人格的概念。从整个孔子思想体系来看, 最重要的是, 学的目标是学为君子, 以君子的人格态度来从事 学 这是全部论语的宗旨。在孔子以前君子一词是指统治阶级, 在孔子则将之改变为理想人格的名称, 是孔子对古代人文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贡献。四、为己之学就圣可学的观念来说, 显然不是对于教育者而言, 而是对学习者而言, 其重点不是教育者怎样去教, 重点是学习者怎样去学, 学习者自己怎样学得德性、

4、学为圣贤。这也可见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关注的不是教, 而是学。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从论语的文本来看,学一词使用的频率极高, 而教的使用甚少。这一对比显示出, 孔子把学看成教育过程的首要因素。从而,美德主要是从学获得而来的。孔子所理解的教育不仅是教, 更强调学,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追求的过程。孔子主张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即给别人看, 为己是了自己的人格与精神的成长和完满。从这个观点看, 教育的主体性体现为由己之学, 是人为了自己而主动的学习, 教育的精神就是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为仁由己, 而由乎人哉?学习成为圣人的观念不仅在教育目标上界定了教育的人文性质, 也使得教育的重

5、点不在教,而在学, 虽然学可能包括向老师学, 即包括一些教的内容, 但学更多强调的是学习者自己努力地去学习、实践、特别是这种学也是学习者自觉的为学, 终身的追求, 终身的教育。这种自觉自然要靠教育者的启发、引导和榜样的召唤, 但更要靠学习者自己。而孔子所说的学也包含了实践, 君子人格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通过德性的不断的自我训练来达到的。由于教育中学习者的地位最重要, 所以学是教育过程的首要因素。因为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学习者自我学习、不断学习的过程, 教虽然占有一个重要位置, 但相比下, 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更为重要。五、成人之道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是做人, 学做君子, 学至圣人, 体现了做什么样人

6、格的人是儒家教育观的根本问题。孔子和孔子以后的儒家都把教育的最高理想界定为使学习者成为圣贤。古代教育与学习, 最重要的是设立道德的榜样, 而这在人文主义文化中只能通过圣人的形象来达到。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仅创立了儒家学派及影响中国社会长达几千年的儒家学说,而且毕生大部分时间躬行于教育实践,首倡“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并对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现在看来仍富有实用价值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共同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毛泽东同志说,对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做

7、到“古为今用”。今天,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宏伟事业中,我们认真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借鉴和帮助,将不无裨益。就教育对象看,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下文只注篇目),即人不分贵贱、贫富、善恶、美丑等,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应接受有关的教育。正因如此,孔子首倡“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了不起的创举,同时更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就教育内容看,孔子重视道德教育。 “礼”、“仁”构成了孔子思想

8、的核心部分,并成为其主要的道德标准。在其教学实践中,他主张“以德为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他教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他用“仁”、“义”、“礼”、“智”、“信”来教育其弟子,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这无疑是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因为道德的标准具有阶级性、时代性;但他这种“以德为先”的育人思想及做法,无疑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实施素质教育,首要一条就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才兼备

9、、以德为先的优秀人才。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至关重要。为此,国家制订、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伟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孔子教育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及教学实践中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无疑为我们实施道德素质教育提供了典范。“因材施教”是孔子一生身体力行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无疑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比如: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深浅程度等就应有所不同。而孔子熟知教育对象各方面情况、因人而异的方法及做法则是值得借鉴的。孔子可

10、谓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者,且十分重视“学”与“思”的结合。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发挥教育对象主体作用的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意思是说,教育对象对问题未达到“欲通而不甚通,欲言而不能言”的程度,就不去开导他;当教他一个方面,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方面的,就不再教他了。这反映了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启发教育对象积极思考,要求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有效做法。而要达到“愤”、“悱”教育对象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积极地去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为此,他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的思想,主张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

11、来, 同时,孔子经常采用问答或追问的方式启发教育对象的思维,即其本人所说的“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的方法,目的是启发提问者思考,把正反两端结合起来考察,把知识传授给对方。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一味地“授之以鱼”,教育对象一味地被动接受,在学习过程中根本不需要思考,也不允许教育对象自己独立思考,致使“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也严重阻碍了教育对象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敢于、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对象去大胆思考,敢于、善于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以“授之以渔”代替“授之以鱼”,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思维能力,独立解决实

12、际问题的能力,生存、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同时,孔子也十分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他教育弟子:“君子不器”(为政),并对子贡、子夏的举一反三十分赞赏,希望弟子们能学有心(新)得,不断创新。孔子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身教”,注重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对教育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这是孔子实行“身教”的思想基础。因此,他无时无处不注重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注意率先垂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今天看来“身教”仍应大力提倡。作为教育者,无论是家庭中的家长,还是学校中的教师,都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使

13、教育对象有范可依。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仅靠教育者的“言传”,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情况下,教育者身体力行的“身教”的作用则是无法替代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 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 萌芽。孔子的教育思想又何尝不是, 我们从中可以找到素质教育的胚胎和萌芽, 虽历经2000 多年, 与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 并仍然对我们这个时的教育有重要启发意义。参考文献:蒋建华: 素质教育不要骑着毛驴找毛驴, 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8日第3版。欧阳康: 论主体能力, 哲学研究1985年第7期。黎君: 素质教育的缘起、内涵及构成要素论略, 南京师范大

14、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陈来: 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匡亚明: 孔子评论,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杨伯峻. 论语译注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尼各马科伦理学M . 苗力田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二程集 O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礼记#燕义 O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柏拉图全集卷一, 王晓朝译, 左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周敦颐集, 中华书局1990.荀子#劝学. 荀子新注本 O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管子# 枢言二十二子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宋元学案#百源学案 O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冯光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王妙.高职课程“实践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黄梓平.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J.青海大学学报.200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