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山水设计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75096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山水设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山水设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山水设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山水设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山水设计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山水设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山水设计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0 页 共 6 页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山水设计研究摘要:我国古代就有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阴阳的存在。园林中的山有阳刚之美所以属阳,园林中的水有阴柔之美所以属阴。古典园林中“山的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山水相依相生发,阴阳结合,自成妙景。古典园林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们游赏、放松心灵、贴近自然提供的一个场所。而园林中山水的设计顾是整个园林能否“活”的重点。在此很佩服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当时的那种社会发展条件下,园林里的山水被设计的活灵活现,临近其下,放佛身处自然。接下来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设计中的“叠山理水” 。关键词:古典园林 山水设计 叠山理水正文:回想我们所

2、见到过的古典园林,首先想到的就是园林中的山。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中国古典园林能用叠山置石的技艺,仿照大自然的变化,很好的再现了自然山水之美,又不落人工斧凿的痕迹,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在面积有限的条件下,还能创作出“多放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供人们游览和观赏。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 ”意思是说有了真山的意境来堆假山,堆的假山就极像真山了。又说:“稍动天机,全叼人力。 ”就是说假山的构成设计,要运用巧思完成则全靠人力。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山虽然有真山,但多为假山。包括土山、石山及土石山,能够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的假山,主要是指石山,是中国古代园

3、林的一个突出标志。为表现自然,叠山是造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山景要有峰、谷、洞、石等形态组合,园林设计可选择不同造型、色泽、纹理的块石,创造小尺度自然的峰、峦、岭、洞、谷、悬崖、峭壁等景观。在堆积章法和构图上,要体现天然山岳的构成规律及风貌,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因此,成功的假山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写,是在小地段内展现出的咫尺山林和千岩万壑。古典园林中属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有真山真水,除此之外,园林多用的是假山,假山是指人工堆起来的山,是从真山演绎而来。在中国园林中,假山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建设项目。人们通常称呼的假山实际上包括假山和置石两部分。假山是人工再造的山水景物的通称,它以造景游

4、览为主要目的,充分地结合其他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置石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一般地说,假山的体量大而集中,可观可游,使人有置身于自然山林之感。置石则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体量较小而分散。另外,假山石还可以和溪流、驳岸、瀑布、树木、园林建筑、小品等配合使用,在园林建设中也有一定的应用范围。掇山的根本法则:“因地制宜,有真为假,作假成真” 。 有真为假:真山真水是假山水的源泉,造山的客观依据。 作假成真:堆叠假山必须掺进人们的意识,通过设计人员的主观思维

5、活动,对自然山水的素材进行去粗取精的艺术加工,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使之更为精练和集中。 历代匠师多由绘第 1 页 共 6 页事而来,因此我国传统的山水画理论成为指导掇山实践的艺术理论基础。 掇山较置石而言,复杂得多。要求将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统筹考虑。外观上注意整体性,结构方面注意稳定性。山水相依,相映成趣,相地合宜,构山得体,巧于因借,混假于真,独立端严,次相辅弼,三远变化,移步换景,远观山势,近看石质,寓情于境,情景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言:“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有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异也。如此一山则兼数百山之形状,可得而不悉乎”!山形四面可观,变化多致,

6、这就达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境界。而要达到上述效果则必须做到有关假山艺术造型要求即要有宾主,要有层次,要有起伏,要有来龙去脉,要有曲折回抱,要有疏密、虚实共六点。堆山时,石材不可杂,纹不可乱,块不可匀,缝不可多,要具有地方特色,最好就地取材;造型忌矫揉造作,忌繁琐,忌如香炉蜡烛,忌如笔架花瓶,忌如刀山剑树,忌如铜墙铁壁,忌如鼠穴蚁蛭,力求自然朴素,手法简练,这些也都是园林艺术所要求的。园林中的堆山石材,也因地制宜地使用不同的材质。 园冶中的相石篇就介绍了太湖石、昆山石、宜兴石、龙潭石、青龙山、石灵璧、石岘山、石宣石、湖口石、英石、散兵石、黄石、旧石、锦川石、花石纲、六合石

7、子十六种石材,而在造园中又以太湖石、黄石最为常见。太湖石主要产于太湖流域,因此有太湖石之称,又简称为湖石, “瘦、漏、透、皱”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太湖石在苏州园林中几乎每个园子都有,苏州狮子林就是以湖石假山而著称,以洞壑幽深、屈折盘桓、内如迷阵,是籍假山洞壑为特色,并被仿建于长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中。黄石分布很广, 园冶中记载“黄石是处皆产,其质坚,不入斧凿,其文古拙。 ”黄石多叠砌成大型山石,外形刚直峻拔,气势雄浑,如上海豫园大假山、苏州耦园假山、扬州个园秋山等。假山也可划分园景又增加了园内宁静的气氛,也为局部降温降尘提供有利条件。在园林布局上,通常在水池的一面叠山造林,另一方面错设厅堂亭榭,无

8、论从山林越过清澈的池水,遥望高低错落的建筑,或从房屋内欣赏对岸的花木,都是重要对景。而房屋与山林遥相掩映要,又起到很好的对比作用。明末请初叠山名匠张南垣主张用“平岗小陵,陵阜陂陀”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才能体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如狮子林(图 1-1) ,第 2 页 共 6 页图 1-1登上“见山楼” ,推窗外望,奇峰怪石,有重门叠户之感,均是由真山石所构筑的假山。正南横一条小溪“玉鉴” ,溪上架弓形石桥,桥北就是石峰林立,玲珑俊秀,洞壑盘旋,出入奇巧著称。假山构成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其立意以佛经狮子座的拟态造型,全用湖石叠置,是佛经故事中珍禽异兽的象征。进行抽象夸张拟态造

9、型的假山,模拟佛教胜地九华山的峻峰林立,石峰凌空的自然山林景象,形成奇峰怪石,突兀嵌空。假山三面环水,以“取胜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实”的手法。山林两侧,涧水一道,分假山为河东河西,东部石级,忽登忽降,高低莫测。西部石级。盘旋曲折,犹如回纹,每一部分都独自形成一个大环状。水涧北端,东西两部分假山,又跨涧连接,分而复合,连成一个整体,别具匠心。中国古典园林离不开山也离不开水。我们常说“山水园林” ,在园林景观中有山有水才能充分体现园林景观意境和特点,山石、水体、植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三大要素,园林景观中的主要景色也主要由它们来构成。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园林景观中只要有了水,一切景观都活

10、了起来,可以说水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这足以说明水景在园林中所占的地位。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所说的“水曲因岸,水隔因堤” , “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 , “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 。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水是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灵魂,水变化不定的形态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园林景观空间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和深远的意境。许多古典庭院以水为主题,在园林中水景的变化颇多,风格各异。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讲道:“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水的多种多样的形态。 “无水不成园”也道出了水体是园林设计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人

11、的生活离不开水,而人又有亲水的天然秉性。水景也就成为园林设计元素中最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一种。它可以单独作为景观的主体,也可以与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相结合形成独具风格的景观作品。园林理水讲究的开合聚放,开合聚放是古典园林理水的基本手法,通过水面的开合聚放,丰富了层次,扩大了空间,增添了景 致,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特色,在古典园林景观中起着基底作用,系带作用和焦点作用。大体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手法。对于小形古典园林,多以集聚的方法,即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和内聚的格局。这种布局形式可使有限空间具有幽静和开朗的感觉,至于水池本身,除少数呈规则的矩形,一般均取自由曲折的形状,并以山石驳

12、岸,以期赋予自然情趣。在古典园林中使用集中用水,以水池为中心,并使水池充满整个庭院的手法。而在大中型古典园林中往往是使用分散用水的办法化整为零把水面分割成若干互相连通的小块,则看上去弥漫连绵有着不可穷尽的幻觉。分散用水还可随水面的变化而形成若干大大小小的中心凡水面相对开阔的地方均可因势利导的御接亭台楼搁或山石、花木的配置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而水面相对狭窄的地方溪流则起沟通连接的作用,这样,各空间环境即自成一体,又互相连通,从而具有一种水陆萦绕、岛屿间列和小桥凌波而过的水乡气氛。在园林设计中水的处理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变化不大,多以静态的水出现,如湖泊、池水、水塘等。设

13、计中常用曲桥、沙堤、岛屿、汀步分隔水面;以亭、台、榭、廊划分水面;以山石、树木、花草倒影水面;以 芦苇、莲荷、茭、蒲点缀水面,或是为了增添园林的精致与趣第 3 页 共 6 页味水面的分隔处(图 1-2)图 1-2(自己手绘)一般构成安静的风景区,形成青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意境。 “水随器而成其形” ,古代造园家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 “延而为溪,聚而为池” ,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形成不同水体形态的对比与交融。例如南京瞻园内南端的水面曲折多变,一侧设大体量水榭;中部水面开阔宁静,有亭台点缀其畔;北端水面最小,但与假山相伴,深邃而有山林之趣。三个水域以

14、狭长的溪水相连,池岸形态丰富,有贴水石矶、亭台水榭、亲水草坡、陡崖堑路及夹涧石谷等多种变化。同时,在水面转折处设汀步及小桥,增加了景物的层次感和进深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景观效果。中国园林理水还擅长利用水体营造声景。如泉滴潭池,正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使人感受到寂静的存在;流水潺潺使人感到平和舒畅;“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的瀑布轰鸣声,使人感到情绪激昂。造园艺术也受到儒家的影响。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处理也渗入了伦理道德的观念, “君子”造园很少无水,并使水呈现各种形态,以体现“君子之德” 。在水景中有“源”的问题,为了安全的保证则是对水的

15、来龙去脉的把握。防可使人们临水而有安全感。中国古典园林的通常做法是即使是无源之水也要通过对水口的“隐”或“藏”的处理使之看上去似乎有源。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讲究掩映,特别是注意留活口。如网师园的山间,叠石不多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于意无穷的意境。是因为其对水的处理有另一种手法,池水以聚为胜(图 1-3)第 4 页 共 6 页图 1-3开阔明朗,水面明净,形成园中广阔空间,池中植睡莲,明波若镜,天光、山色、亭廊、树影,倒映水中,给人以清澈幽静、开阔的感觉。俯视池岸,高低起伏,低处出水留矶,高处可供坐憩;溪口、弯头、曲桥与步石,环池而筑,并有踏步下达水面,更添游人浮水之感;再幽曲庭院和小景区形成疏与密、开

16、朗和封闭的对比,为山林、房屋展开分外优美的景面;池周的山石、亭榭、桥梁、花木倒影,以及天光云影、碧波游鱼、浮水睡莲、能为园景增添生气。因此,环绕水池也布置景点和观赏点。 “殿春簃”是网师园的园中园(图 1-4)图 1-4以精巧、恬静、幽雅取胜。在叠山与理水的处理上:造园家采取“以虚带实”的手法,只在庭院一角叠山,山上建亭,亭旁置泉,泉下设一小谭,清清泉水,终年不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获得行声色影俱全的效果。你看或者不看,景就在园林,你品或者不品,韵味就在园林。一座园林是浓缩的自然,叠山理水是中国造园最基本的手法,随形就势,削低垫高,引水第 5 页 共 6 页成池,筑土为山,使得园林景致山美如画,水秀如诗。叠山理水创造的山水景观往往可以再现大自然的靓丽风采,成为园林中的主景或形象标志,美不胜收,令人瞩目。如一位学者所言,建筑小品是凝固的美,园林绿化是含蓄的美,而叠山理水则是凝固美与含蓄美的完美结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也注重提升自己的修养,所以每座园林每天都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