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2年考研教育学大纲变化对照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74704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2年考研教育学大纲变化对照表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3、2012年考研教育学大纲变化对照表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3、2012年考研教育学大纲变化对照表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3、2012年考研教育学大纲变化对照表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3、2012年考研教育学大纲变化对照表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2年考研教育学大纲变化对照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2年考研教育学大纲变化对照表(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2年考研教育学大纲变化对照表大家翘首以待的2013年教育学统考大纲终于出炉,万学海文专业课教研中心教育学教研室,第一时间为各位考生权威、详尽解析大纲变化、预测命题趋势,从而有的放矢地提供备考指导,以帮助同学们快速了解、把握今年的考试方向、复习重点,选择适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以利于同学们在今后复习中,高效学习,取得好成绩。教育学教研室在逐字逐句的比对后,发现2013年教育学考研大纲与2012年相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对于按照2012年大纲复习的考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可以继续按部就班复习,但同时大纲没有变动也需要考生注意在考试要求的不变与考试内容的多变中寻求突破。考生可以通过

2、研究真题来揣摩命题者的出题规律,从而把握今年命题的思路和趋势,按部就班的进行分析复习,增加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尽管2013年教育学考研大纲没有变动,这就更需要考生提高横向、纵向梳理考点的能力,做到知识点的覆盖面更广、更为细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拿到高分,所以考生仍然需要扎实备考。教育学原理 2012年大纲要求 2013年大纲要求变化 考察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无变化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

3、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无变化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 “教育 ”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无变化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

4、)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无变化4教育的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

5、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无变化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6、的全面发展学说。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二)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无变化六、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2学制确立的依据3各级学校系统4各类学校系统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951年的学制;1958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无变

7、化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二)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课程编制1泰勒原理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四)课程改革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囚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220

8、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变化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三)教学过程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

9、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四)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五)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六)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班级授课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

10、法:自学辅导法无变化(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学业成就评价4教学评价的改革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1德育概念2德育任务(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l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2 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三)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要素2德育过程的规律(四)德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11、(五)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六)德育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七)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无变化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1教育的概念与类别2教育职业的产生与发展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劳动的特点5教师的专业素养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二)学生1学生及学生观2学生群体无变化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中外

12、教育史 2012年大纲要求 2013年大纲要求变化 考察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无变化一、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2两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3 “六艺 ”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

13、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庶、富、教”、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4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 ”与教育作用;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 ”的人格理想;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5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 六经 ”的传授;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 ”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 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无变化6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

14、” 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 ”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7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 ”与教育作用; “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人性利己说” 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 ;中庸 ;学记 ;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 “独尊儒术” 文教政策的确立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

15、;论学习。(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 与总明观。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5韩愈的教育思想“性三品 ”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论尊师重道。(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

16、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 三舍法 ”;“苏湖教法” ;积分法;“ 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 ;社学。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4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明天理,灭人欲” 与教育作用;论“大学 ”和“小学”教育; “朱子读书法”。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 ”与教育作用;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1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2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 ”3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