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74538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切景语皆情语 中考古诗词阅读专题复习 1.望岳 2.钱塘湖春行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使至塞上 5.江城子 密州出猎 6.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7.天净沙 秋思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赤壁 10.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考查范围: 1.理解词义和句意。 2.划分朗读节奏。 3.欣赏词语和句子。 4.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 者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中考说明考查要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2、发生! 解答: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战场上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2009 年中考试题 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的壮观场面。 温馨提示: 1.不改变句子原意。 2.不遗漏任何场面、景物。 3.展开联想用心感受。 4.语言优美、流畅。 ?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 课堂练笔: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

3、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解答: 二、分析内容 和思想感情 解答这类试题的方法: 一、题目 二、意象 三、主旨句 四、作家经历及写作背景。 “左迁”指降职远调。王昌龄李白的好友,被贬为龙标蔚。通过描绘暮春之景,情景交融,巧用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慰藉、思 念和关切之情。解题示例 1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答: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4、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答: 这首小令 用“枯藤” 、 “老树” 、“昏鸦” 、 “小桥” 、 “流水” 、 “人家” 、 “古道” 、 “西风” 、 “瘦马” 、 “夕阳” 、“断肠人”这十一种景物,构成一幅绝妙的图画。作者借这些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凄凉悲伤的气氛,抒发了他乡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解题示例 2 问题: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解答: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

5、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抒发了他想要力挽狂澜,热切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解题示例 3 问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对比衬托、联想想像、象征、白描等。 2、语言风格: 质朴淡雅、欢快风趣、清新自然、形象生动、简洁洗练、朴实无华、明白晓畅、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三、划分朗读节奏 分类 节奏 意义 五言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问女何所思 七言诗 商女

6、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岸青山相对出 词、曲 枯藤老树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 基本原则:不管是按音节还是按意义划分,不 允许将一个联系很紧的音节擅自读破。 解题技巧 (2221”式或“2212”式) 可根音节或意思断句。 / / / / / / / / / / / / / / / / / / / / (“221”式或“212”式) / / / /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009 年四川中考试题 1诗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

7、,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句中的动词很有表现 力,说说这两词好在何处? 解答:1.爱(最爱)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使用了“争”和“啄”两个富表现力的动词,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之景,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2.富有表现力的词 1.抓诗眼 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句叫“诗眼”或“词眼” 。它能体现文中的主旨,表达诗人的情感。 浩荡离愁白日斜 动词 形容词 设题方式:

8、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2、诗句中的某个字可否换成某字或其它 词?请简要分析理由。 解答技巧: 释义(妙处) ; 据字联想,再现景象; 烘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答: 课堂练笔: “钟” ,聚集或集中之意。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 在它身上。 体现出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1、运用了典故、修辞的句子。 2、哲理句、主旨句等名句。 赏析类型: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

9、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运用拟人手法,使用了“争”和“啄”两个富表现力的动词,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之景,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 解答: 2009 年四川中考试题 1 问题: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10、意思?(2 分) 2、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2009 年中考试题 2: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古人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2、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 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解答: 设题方式: 1.运用什么典故表现什么思想感情? 2.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技巧)?请具体说明。 解答技巧: 指出所用修辞手法或典故 (如比喻、拟人、夸张、双关、设问、反问、反语、比兴等) ; 阐明为什么; 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

11、在燕然。 问题:“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 解答: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诗人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归来的大雁一样 来到北部边塞。 通过比喻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激 愤。 课堂练笔 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怀念故友。 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解答: 课堂练笔 2: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

12、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09年襄樊市中考试题 问题: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 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解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 设题方式: 1、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2、此句好在哪里或简要赏析。 解答技巧: 阐述诗句描绘的形象或画面; 阐释诗句蕴涵的哲理或表达的感情。 已亥杂诗【龚自珍】?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整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课堂练笔 1: 解答: “落红”指“落花” ,暗指自己辞官。 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 家的前途命运。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 课堂练笔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