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743028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我市“ 三农” 发展的实践看,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更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选择。本课题试图在深入调查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促进我市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2、体系建设的意义重大(一)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任务。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逐步确立形成的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我国农村现行的基本经营制度。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显现出难以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吸纳新装备的弊端,也无力搞好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无法避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从土地经营来看,我市规模化经营比例偏低,到 2011 年底,共2流转土地 73.14 万亩,仅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 30%,全市仍有近70%的土地在实行单家独户式的小

3、规模经营。如何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如何实现规模效益?传统农业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实现这“两个 转变” ,就必须建立健全新型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小生产从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束缚中解放出来,享受社会化服务提供的现代物质装备、先进科技、先进管理方式带来的好处,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自身擅长的某个生产经营环节中去;再造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双

4、层经营机制,促进统一经营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发展,进而丰富新时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涵。(二)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 发、生态保护 、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农村 劳动 力向城市和工业大量转移。同 时,农业内部分工分业加速,与二、三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工业化、城市化的理念、方式广泛应用于 农业 科研、生产、加工、流通、营销 等各个环节。在高度分工分3业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为另外一个或多个环节提供支持服务,要求

5、各环节之间紧密协作。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分工协作度不高,仍以生产经营主体自我服务为主,农业信息和流通服务不足,农产品滞销 事件时有发生;农业产业体系较为脆弱,要素市场化滞后于产品市场化,要素市场(包括物质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管理要素投入、中间环节外包)的不完全竞争与产品市场的完全竞争很不相适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服务业不发达所致。只有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提供专有所长的的各类服务,才能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领域,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三)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统 筹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

6、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初步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2008 年 4 月,被列 为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后,我市启动实施以 优 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 ,深入推进了现代新市镇 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着力把嘉兴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活、统筹水平较高、带动 作用较强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 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目前,全市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降至 5%,80%以上的农村 劳动力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 移就业 ,全市只有不到 6%的农民完全依赖并从事于农4业,“ 农 民二代不再是农民”、“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显现。

7、与此同时,我市城市化水平仅为 50%多,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农村“松、散、脏、乱、差” 现象仍较突出,新农村建设、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加上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束缚,农业小规模兼业经营、比较效益不高,土地分散经营、产出率低,农村宅基地闲置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破解,严重影响了嘉兴现 代农业发展、农村新社区建设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的突出瓶颈。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加快农村集聚步伐,促进“两新” 工程建 设。(四)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8、,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市 紧紧围绕“ 稳定粮食生产,推进产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 现代都市型生 态农业,农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产业在改造提升中得到巩固创新发展,粮 经比例达到了 60:40,产业效益显 著提高。粮食生 产保持稳定,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蔬菜、果品、畜牧、水产、蚕桑、食用菌、花卉苗木七大主导产业;产业 功能不断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文化、旅游等功能得到较好发挥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不断提升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收入连续 8 年位居全省首位。但是,农民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的情况还比较明显,农业打品

9、牌、拓市5场的能力还比较脆弱,农业效益总体偏低、农民持续普遍增收越来越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亟须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解决产供销各个环节效益低下的矛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服务保障。(五)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中心,以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为主线,以“五个一百”示范工程建设为主平台,以精品精致为取向,以生态高效为目标,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 产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推 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市“十二五” 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目标。随着现代农业专业化程度的

10、不断提高,需要运用更具体的经济手段来指导农村经济 工作。而政府的指导行为,是要以指导性的政策意见和经济手段 为主 对农业生产进行间接调控,而非采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力量进行直接干预和大包大揽,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也是加快构建现代服 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当前,政府管理农业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政府要经常直接面对农业 生产经营主体,导致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中经常出现“越位” 或者“缺位”现象。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合作化

11、、市场化服务组织发展,使6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最大作用,为农民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保证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市以农业服务提升行动为抓手,健全服务组织,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机制,发展服务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日益加强。初步形成了公益性、合作型、市场化,分工协作、多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技推广和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以市级农技推广组织为龙头、县级农技推广组织为重点、乡镇农技推广组织为骨干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在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中发挥了主力军和主渠道作用。全市现

12、有农技推广机构 200 个,其中市级 4 个、县级 77 个、镇(街道)119 个,共有农技推广人员 1643 人。共建县级“三位一体”农业 公共服 务机构 28 个,服务 人员 699 人;建立乡镇“ 三位一体” 综合站 62 个,服 务人员 907 人;新建村级“ 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站点 837 个,服务人员 2863 人;建设科技示范户 6679 个,乡土人才 19060 人。全市 7 个县(市、区)已全面完成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已聘任首席专家 79 人,聘任农技指导员 387 人;全市 66 个镇(街道),全部完成了责任农技制度建设,共聘任责任农技员 1027 人。二是培育壮大了

13、农业经营主体。实施“ 亿千” 龙头工程和“百个农业龙头示范企业” 建设工程,引 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7产重组、外资嫁接、品牌打造等途径,做优主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增强带动能力。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近 500 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 199 家,其中国家级 4 家、省级 26 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有 35 家。许多企业建立了研发或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指导、合同等方式,带动广大农户和生产基地加强良种、技术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工程和“百个农民 专业合作示范社 ”建设工程,大力推 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引导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积极探索

14、土地折价入股建社等新途径,并示范带动广大社员和周边农户,促进先进技术推广运用。全市带动力较强的合作组织总数达到 731 家,带动农户占农业生产户数的61.5,其中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 488 家,产值超千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 64 家。健全村级组织,全市 896 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按照规定程序选举产生组织机构,承担农业农村生产发展与服务职责。农民的合作化服务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体性作用。三是组建发展了专业协会和专业队伍。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协会(包括行业协会)200 多个,参会人数12 万多人。已建立市、县二级农技推广基金会 8 个,基金总额 1000万

15、元以上,每年投入农业科技项目资金达 100 万元以上。已形成由10728 名村级农技员、10175 名农业科技示范户和 2.3 万农村种养大户组成的农民科技队伍,各类市场化的服务在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推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8(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不断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已初步形成了包含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金融保险等的全方位服务,触及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1.加强农技推广力度,农业生产服务有大发展。一是大力开展农业“ 四新 ”技 术推广应 用。“十一五”期间 ,全市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000 多个次,良种覆盖率达 98%以上;推广水稻直播技术、单晚

16、五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稻鸭共育、“ 猪- 沼-作物”等一批农作新模式;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70.3%。二是大力开展全程农业生产服务。推广生产环节的“田保姆式” 、“全托式 ”服务模式,全程代理农民作业,实施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机械施肥、统一机耕机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服务领域逐步向品牌营销、产品加工等领域扩展,服务更加广泛,功能日益拓展。三是全面加强农民培训。围绕“ 培训农 民、提高农民、转移 农民、富裕农民” ,开展大规模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008 年以来,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33.71 万人次,其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8.87 万人,实现转移就业 6.81 万人。四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制定各类农业标准 385 项,初步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市县地方标准相配套,环境标准、产品标准、技术规程相衔接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