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730902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人教版八年级下期语文古诗词赏析训练 240 题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1、诗中蕴涵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揭示了新陈代谢自然规律且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诗中“ , 。 ”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了 的哲理。 (即含义)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5、诗中含典故的诗句是: , 。6、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2、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8、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遭遇? 9、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作简要品析。 10、第一联作者通过“ ”和“ ”这些富有色彩字句的渲 2染,表达出自己 之情。11、第三联作者以“沉舟 ”“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哲理。其哲理是什么?12、诗的颔联中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对该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酸。B.颔联写归来后

3、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惆怅之情。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 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14、诗中表现哲理性思考的名句是: , 。15、古诗中的一些诗句被后人赋予了新意,本诗中被赋予“ 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新意的千古名句是 , 。16、这首诗中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其中表达的感情。 317、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义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4、18、从这首诗的题目看,本诗是作者为酬答 的赠诗而作,说说依据。诗中哪一句能够说明这一点?19、结合全诗,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说表达的意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1、本诗形式是 言 诗。题目中“酬”的意思是 ,是作此诗答谢白居易在扬州酒宴上写的一首 的。 参考答案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3、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4、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5、怀旧空吟

5、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6、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惆怅 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事态变迁的怅惘之情。7、 (示例一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示例二) 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 4肯定会比现在好。(示例三)“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 必然有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 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示例四)原意是 :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

6、病树前头万木争荣,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8、诗人远离京城。9、 “沉舟 ”“ 病树” 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 千帆” 竞渡, “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 ”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10、凄凉地; 弃置身; 被贬后的愤懑不平。11、旧事物必将逝去,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12、 表达了深切怀念故友; 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13、 C(比喻自己,表达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4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

7、前头万木春。16“闻笛赋”、 “ 烂柯人 ” 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17、本义是以“沉舟”“ 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 千帆过”“ 万木春” 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其中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18、白居易 题目中“乐天”是他的字,号香山居士。 今日听君歌一曲 519、人遭到贬谪,作为“ 弃置”之身,就像“沉舟 ”与“ 病树” 。但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春光一片。作者用这两句诗表达了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思想感情。20、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愤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积极投入生活洪流的乐观

8、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1、七 律 以诗相答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二、 赤壁1、诗中用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的诗句 , 。2、诗中表达作者对赤壁之战胜负的看法的句子是: , 。3、诗中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到句子是 , 。4、诗中用 , 。两句别出心裁地把孙刘联军的胜利形象化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5、诗中蕴涵机遇造人,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 , .6、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

9、 7、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 68、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 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9、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这首诗属于哪一类?它突出特点是什么? 10、说说“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深刻含义的理解。11、这首诗与三国故事有关, “东风”指 12、结尾两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1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了解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14、本诗中“折戟”“二乔不曾被捉”这样的“小物 ”“小事” 抒发

10、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 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16、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 17、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5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 前两句诗写兴感 7之由。 ) 7、折戟;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8、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或:通过以

11、小见大的手法,借“二乔” 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 (或: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9、咏史诗 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10、示例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示例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示例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被改写。 示例这两句诗从反面落笔:假使东风不助周郎,那么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诗人借咏怀古事,寄托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1、火烧

12、赤壁之事(或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事)1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13、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曲折地反映出他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14、本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 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 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以小见大,写得 8具体可感。15、由“ 折戟”引出“ 认前朝”“三国赤壁”,小中见大,从而为下文对历史的咏叹铺垫。 (或借一件古物起兴对历史的慨叹,由此引出对战争的感慨,再由此联想到国家队命运,这是以小见大手法。 )16、不同意 杜牧其实是借本诗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17、借赤壁之战故事,表达了诗人不遇“ 天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 (或作者有感于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而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历史成败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同时也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 )三、 过零丁洋1、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