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笔记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726020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笔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笔记(2013.2 CXL) 班级_姓名_座号_ 请务必保存好!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 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 /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

2、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 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 /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地相处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人们便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父亲;有的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

3、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差不多了。 ”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慧,又聪明到这样的程度,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吧? 一、文学知识积累 作者

4、: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初一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2 (3)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泯然众人”的 哀伤,惋惜 之情。 二、重点字词解释(如有遗漏

5、,请补充在后面空白处) 1.世隶耕 属于 2.未尝识书具 曾经 3.父异焉 对感到惊异 4.借旁近与之 给 5.即书 诗四句 立即;书写 6.并自为其名 题写 7.其诗以养 父母、收族为意 以为:把作为;养:赡养;意:内容 8.传一乡秀才观之 观看 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此,这;立就:立刻完成 10.其文理皆 有可观 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皆:都;可:值得;观:鉴赏 11.邑人奇 之 同县的人 12.稍稍宾客 其父 稍稍:渐渐;宾客:把当做宾客 13.或以 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 ;以:用;乞:求取 14.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然:这样 15.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 扳:通“攀” ,牵,引

6、16.不使学 让 17.余闻之也久 听说 18.从先人还 家 从:跟从;先人:父亲;还:回 19.于舅家见之 在 20.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之:的;闻:名声 21. 泯然众人 矣 泯然:消失(然:的样子) ;众人:常人 22.仲永之通悟受 之天也 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 23.贤于材人 远矣 贤:胜过,超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 24.卒之为众人 最后 25.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被;至:到达 26.彼其 受之天也 他 27.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当然,固然28.得为众人而已邪 停止 补充: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 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 闻

7、: 1、余闻之也久( 动词,听说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词,名声 )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代词,这 ) 2、稍稍宾客其父( 代词,他的 ) 然: 1、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 以: 1、其诗以养父母(把) 2、或以钱币乞之(用) 补充: 3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2、 (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文采或道

8、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 5、泯然(众人)矣( 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 五、重点句子翻译。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文章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

9、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补充: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A B C D F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E )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3、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0、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 受于人者不至” 。 4、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 答: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11、答: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 十八按要求默写: (1) 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 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 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

12、“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 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 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5)王翰的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笔记补充: 9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mng)曰:“卿/(qng)今/当(dng)涂(t)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但当/涉(sh)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13、/大有所益。 ”蒙/ 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 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 即(j )更(g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拜蒙母,结友 /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营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担任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上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

14、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而去。 一 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该书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 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孙权:字仲谋,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与刘备联合大破曹军,获赤壁 之捷。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 鲁肃:字子敬,东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横江将军。 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稽古录等。 (司马光砸缸)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书名“资治” ,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二重点字词解释 1.初 当初 2.权谓对说 3.卿今当涂掌事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 4.蒙辞以 军中多务辞:推托;以:用;务:事务。 5.孤岂欲 卿治经 为博士邪 孤:古时诸侯王的自称;岂:难道;欲:想要;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古代负责经学传授的学官;邪(y):通“耶” ,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 6.但当涉猎 但:只,仅;涉猎:泛览,粗略地阅读 7.见往事 耳 见,了解。往事,以往的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