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1教学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267584 上传时间:2017-08-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破山寺后禅院》1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1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1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1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1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破山寺后禅院》1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破山寺后禅院》1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华西校区七年级语文上册 总第 5658 课时题破山寺后禅院 望岳 观沧海教学设计设计人:张继昌 审核人:王峰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二、自学指导:1:走进作者。2:朗读诗歌。3:细读品味。4: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三:自学点拨1、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2、。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 ,为僧人居住区。题目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2、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日月风光、山林逸趣的。作品有常建集 。诗歌高楼夜弹筝 客下 塞下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4:“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

3、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 。客观景致与作者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5:合作探究:此诗的格律有两个什么特殊的地方?明确:一是起首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试看“曲径”还可对“禅房” ,但“通幽处”不与“花木深”相对。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成语“曲径通幽”应如何理解?明确:“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语出本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有的本子作“竹径” 。成语“万籁俱寂”应怎样理解?明确:“万籁” ,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成语

4、“万籁俱寂” ,正出自常建本诗“万籁此都寂”之句。四、课堂小结:这是一首题壁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语言朴素自然。通过描写寺院的清晨,逼真地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趣。五、当堂训练: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六、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清幽景致,令人忘俗。七:教学反思第四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二、自

5、学指导:1:走进作者。2:朗读诗歌。3:细读品味。4: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三:自学点拨1、 “望“是远远地看, “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 1400 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 。代表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 “三别” 。3、杜甫 2035 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 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6、,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4、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5:细读品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 “岱宗” ,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 ,到底怎么样呢?“夫” ,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齐鲁” ,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 ,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

7、,阴阳割昏晓。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造化” ,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 ,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 ,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荡胸”

8、 ,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 “荡胸” ,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 ,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 “眦” ,眼框。 “入” ,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会当” ,应当,一定要。 “凌” ,登临,登上。 “绝顶” ,最高峰。 “览” ,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四、课堂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

9、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五、当堂训练: 1、 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

10、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六、板书设计: 望岳远望之色,连绵不绝;近望之势,巍峨高大;细望之景,气象万千;极望之景,放眼四望。泰山高大雄奇,作者志向高远。第五课时一、导入新课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二、自学指导:1:走进作者。2:朗读诗歌。3:细读品味。4: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三:自学点拨1: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11、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 蒿里行 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 ,已佚。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2:临:到,登上,登临; 何:多么 澹澹:宽阔浩荡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3:细读品味。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

12、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4、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13、,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四、课堂小结: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五、当堂训练: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4.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六;板书设计:观沧海曹 操 时间:秋 地点:碣石山 海水 澹澹山岛 竦峙树木 丛生 实写 豪迈的情怀百草 丰茂洪波 涌起 博大的胸襟日月 运行 虚写星汉 灿烂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