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666499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获取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教科书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许多学生不会读数学课本,以为阅读数学课本就是看结论、背公式。其实,阅读也是数学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能让学生与教材相互作用、新知与原有知识相互作用,顺利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指导学生在阅读中

2、构建意境,建立思维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和数学语言密切相关,阅读是语言的“内部发展”阶段,包括在头脑中数数、应用逻辑思维、记忆等。在阅读中,人们总是在接受信息输入的同时,对部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取相关联的信息特征构成意境,建构起相关的思维表象。数学语言是一种文字和符号及图表相结合的结构,根据呈现方式的差异,小学数学语言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符号语言,包括数学、公式、方程式等;第二类是文字语言,包括数学术语、专用名词、定理等;第三类是图表语言,包括图形、表格等。但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语言,都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仅仅依靠感知语言的表层意义是无法理解

3、其功能意义的。在学生阅读理解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认知困难和问题,提供相应的形象思维的材料,并作适当的讲解、点拨,帮助学生充分唤起旧知,将数学语言准确地转换为意境和表象,进而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产生需要的新意义。这一过程中,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部分数学语言本身不理解。例如表示运算的加、减、乘、除等,表示数量的路程、速度、时间等表示数量关系的比、比多、比少等,还有符号“a、b、h、”等所表示的文字语言。这时,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抽象性强的数学语言,可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图形或结合实验、演示等操作,向学生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

4、“体积”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对“空间大小”都很难理解,教师可通过往水杯里放石块等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石块挤占了水的位置,从而感受到空间的表象,在阅读“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它的体积”这句话时,就能正确建立起有关“体积”的概念。要把阅读和讲解相结合。必要的讲解可以简要地、清晰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数学知识,并使学生学到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例如:教学“积的近似值” ,学生阅读时往往对“精确到十分位”中“精确到”的意思不太明白,教师就用“保留到”等说法解释它的意义,并让学生体会到转换的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讲解时,可先讲后读或先读后讲,也可边讲边读。联系生活实际。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结合

5、生活实际理解就容易多了。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意义,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含有比的材料、配方等,从中获取感知,学生既学得轻松,又积极主动。二是提取的信息词义分离,或提取出的信息与数学语言的意义功能无关,不能将数学语言转换成某种情境或意境。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结构形式。例如:集合图自然数它表示的是“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可分为质数、合数和 1 三类”这一概念,学生如果不认识这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去观察、比较质数和合数哪一类所占面积更大?或把集合图割裂开,孤立地认为质数在左面,合数在右面;或是干脆当成一幅图片来记忆,就会在理解上偏离语义的本质。再如:“今年比去

6、年增产12.5%”这一条件所表示的意义是“今年比去年增加的产值相当于去年产值的12.5%”,学生如果只就字面分析,就无法理解了。数学语言中特殊结构的理解往往要对句子进行符合其实质意义的补充、改进和组合,除了教师讲解、画图帮助理解外,这种经验的积累还需要通过做适量的练习获得, 。其次,指导学生对信息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与综合。阅读中要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经历对所获取的信息分析、综合的过程。如学生阅读例题“一项工程,甲队独做 10天完成,乙队独做 15 天完成,两队合作几天完成?”教师应指导学生先从整体感知这是工程问题,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工作总量=工效和工作时间,再通过对题中相关条件的分析、整合,建

7、立起两个工程队同时工作,甲每天做,乙每天做 的工作情景,并通过深入的分析、综合,理清思路,找出解1015题方法。如果题目中问题改为“如果甲队先做 2 天,再由两队合作,还需要几天完成?”分析时,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的就应该是一项工作分为两个部分完成,第二个工作部分的工作时间是所求问题这一工作情景。实际阅读中,能力差的学生对“先做” 、 “再做”往往无法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点拨:这项工程是由谁完成的?应看作几部分?要求的工作时间是哪一部分的?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境。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中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通过合理的想象可以把原本复杂的信息在大脑中组合有序组合或以

8、直观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既巩固、加深了思维表象,又简化了认知问题。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学生在阅读长方体各个面的计算方法时,往往靠记忆掌握公式,如果在阅读的同时,能建立长方体的平面示意图的表象,为正确、迅速地计算出任意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二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深化理解。小学数学课本中,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无不体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知识的同时,学习、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数及整除概念的阅读中,体会集合、极限的思想和学习抽象、概括的方法;在计算公式和定律推导的阅读中,体会符号化思想和学

9、习归纳与类比的方法;在应用题例题的阅读中,体会对应的思想和学习分析、综合及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在图表知识的阅读1 质数 合数中体会统计的思想和学习转化的方法等。三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1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范围、重点、目的、要求以及阅读时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圆的画法”前,教师可导语:什么样画圆呢?请大家自己看书 P94。然后再出示思考题:画圆的工具是什么?圆心的位置是由圆规的哪只脚决定的?圆的大小呢?画圆时还要注意些什么?这样,有了具体的阅读目标,学生在阅读时思维更集中,也能更迅速地发现问题,阅读的效率就更高。阅读思考题的设计,除了具有启发性、指导性、

10、探索性,有思考价值外,还要注意难度上的层次性,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思考题。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还可以自己根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的目的和要求。2分层阅读。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间读、精读等。粗读是指对于学生已比较熟悉已经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的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反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如果因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实在不懂的问题,应做出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精读概念,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定义中的字、词、句,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或替代,能

11、举出符合定义的实例,会判断某一实例是否符合概念,能对类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精读公式、算理,能理解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说明计算的方法和理由。精读应用题的例题,能看懂解题的过程,掌握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并探索不同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间读是指对一个名词、术语或一句话因读中有思而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再继续往下读。这种读法无论是在阅读的速度还是在思维的难度上都介于速读和精读之间。3分类阅读。阅读中要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类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各类数学知识在阅读中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应指导

12、学生逐步去感悟,形成技能。概念知识阅读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只在意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忽略教材中对概念形成和同化过程的相关表述。例如学生还没有理解“单位1 ”、 “平均分”的意义,就去阅读“分数”的概念,只会造成简单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因此,阅读中重点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几分之一” 、 “几分之几” ,理解“单位1 ”、 “平均分” ,有了这些相关知识基础,再来抽象、概括和阅读理解“分数”的定义,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计算阅读的重点是明了算理、掌握法则。例如:学生在阅读“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时,重点要弄清“为什么 3= ?”并且能举出几个同样的例子,看是否923有

13、同样的规律。以此归纳、概括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用题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综合性要求更高,阅读重点应放在分析、综合等思路的理解上,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题意本身的理解,强化数量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对同类、不同类但有联系的应用题进行比较和类比,找出规律,提高解题能力。例如: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比较” ,要求学生阅读四个例题的同时,思考:“你认为哪几个例题很相似?”学生就会从例题的条件、问题,以及解题的思路等多方面进行类比。有的学生按乘法、除法思路分别归类,有的学生按分率的加法、减法关系分别归类,学习的主动性

14、大大增强,找出了联系和区别,发现了规律,也重建了知识结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阅读习惯。1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而不能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弄懂、学会知识,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2手脑并用的习惯。(1)划: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划出阅读中不理解

15、的地方,以便质疑。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2)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因此,阅读中,边看、边想、边算,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3)操作:阅读中,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学生边读边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这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积累了感性材料。3勤问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提问题,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

16、是幼稚的,但这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待,这样,学生才敢思、敢问,才会逐渐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4自省的习惯。阅读后,要养成总结、自省的习惯。问自己阅读了哪些知识?哪些是自己独立理解的?哪些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弄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如何处理?找出成绩和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1加强阅读目的性的教育和鼓励学生克难奋进。以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故事、钻研的精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以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鞭策学生。2阅读前通过设置悬念、生活中的矛盾等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后创设交流合作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3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通过有层次的阅读问题让学生都能读有所感、读有所得,特别是对自信心差的学生给予多一些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