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化理论机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663449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集团化理论机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企业集团化理论机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企业集团化理论机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企业集团化理论机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企业集团化理论机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集团化理论机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集团化理论机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企业集团化理论机理编辑:lwddwl2 来自:http:/ 教育硕士论文第一节 集团化概念界定“企业集团”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随着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对其进行研究。但是究竟何为企业集团,国内外的理论界和实务界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因此本文以列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对企业集团概念的探讨。1971 年日本学者山田一郎对企业集团的定义是以各个成员企业在技术及其他经济机能上的相互补充为目的,以成员的自主权为前提,在对等互利原则下结成的持续长久的经营结合体形态和经营协作体制。日本公正交易委员认为“企业集团”是指以纵向结合

2、方式联合的公司整体,而横向资本结合的公司群称为“企业组合群”.Cranovetter(1994)认为企业集团是“同一管理权威下以某些正式或非正式方法捆绑在一起的公司的集合”.我国国家工商局在 1998 年 4 月颁布的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中对企业集团的定义是:“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郭晓丽(2002)认为企业集团是 “以资本关系为主要纽带的以母公司或母子公司体制为主体并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企业联合群体”.宋航(2006)认为集团企业是由多个相互之间存在着正

3、式或非正式的联结关系形成的独立法人公司组成的经济实体。张学功(2009)认为企业集团是由两个或超过两个的相互之间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企业,以资本和合同为主要的联结纽带关系而形成的具有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一种稳定的企业联合。也有学者认为,企业集团是指以一个或多个大型的企业为核心,由一定数量的企业或事业单位根据企业之间的关系、参股或控股的联系形式联合组成的,具有层次的一种稳定的经济组织,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多个相互独立企业的联合体。总体来说,国内外对企业集团的定义可以分为狭义的企业集团和广义的企业集团。狭义的企业集团是指以产权为唯一纽带关系联合的企业群体;广义的企业集团是指一种单纯的企业集合体,是若干个

4、体企业在跨部门、跨区域或同一部门、同一区域的企业联合体,是企业在进行了横纵向联合后的产物。虽然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企业集团的定义并没有形成普遍接受的统一说法,但是,它的几大共性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独立性。企业集团为若干企业的联合,但是若干企业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从法律意义上看,集团本身不是法人,没有承担一切民事责任和义务的主体资格;从财产角度看,企业集团也没有相应的法人财产权、不具有自己能够独立支配的财产、也没有法定的资本额,企业集团的财产表现为各成员企业的独立财产。与此相反,集团企业内各成员单位不仅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法人:依法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以及民事行为能力,并独立享有民事权利以及承

5、担民事义务;而且在财产以及生产经营方面的决策也是相互独立的。虽然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在经济上具有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但是在法律上,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一点与联合公司不同:无论在联合公司内的成员企业所经营的业务规模及范围大小有什么不同,其在法律上都视为一个法人机构。2、多纽带联系。企业集团内各个成员单位之间是以多种纽带形式进行联系的,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是以股权、债权产生的资产纽带。但是如果只是相互拥有股权或者债权或者两者都有的一群公司并不一定能够形成集团,集团企业也不一定都是通过债权或者股权的方式产生的,但这种纽带形式确实是许多现存的集团重要特征之一;另外,种族、宗教等也是一些集团企业成员间

6、的维系方式,与之前提及的股权、债务不同的是,如果集团成员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这些方式之上,它的形式就没有那么正式。在韩国、智利、印度等国家,集团内部关系常常是建立在同一种族、宗教或者地区的基础之上,又或者是拥有同一个家族背景,从深层次来说,这些集团成员实际上是靠信任相互联结在一起的。3、协调性。虽然集团企业内部的各个成员之间是相互独立运作的,但是在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上,集团企业内部的各个成员需要根据集团整体的发展战略协调一致:它们可能使用共同的集团标识,以集团名义进行融资、招募人员,相互之间共同使用某些资源等。4、多层次。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集团企业,都可以从持股关系和比例分出松散层、半紧密层、紧密

7、层和核心层等层次。在这些层次中,核心层是一个控制公司,其通过合同联系、人事连锁、资产参与等手段与集团企业内部的其他成员之间形成生产、经营、销售或其他资产方面的关系;紧密层是由多数法人企业组成,成员企业之间相互之间发生紧密的资金、生产、经营方面上的联系,并且受到核心层的控制;半紧密层是指关联公司的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因为互相之间参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例如核心层公司和紧密层公司相互之间因为参股而形成的一种生产经营关系;松散层是指通过大量的非固定生产经营协议如签有长期、优惠合同和托管、承包合同来保持联系的企业间业务伙伴关系。根据 2002 年的保险法 ,我国的保险公司只能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完成集团

8、化改造,因此本文更倾向于借鉴狭义的企业集团定义来界定我国保险集团企业的概念,即保险集团是指专业经营的保险公司以各种资本运作手段将其业务范围拓展到保险产业链甚至金融市场其他领域业务而形成的企业集团,是金融集团的一种。其中,集团化是指保险公司利用一种或多种资本运作手段实现的向大型保险集团化经营的转化过程,集团是保险公司动态发展的结果。第二节 集团企业的发展路程演进研究一、企业组织发展集团企业是企业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学者们主要以两种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组织的演化机理:交易费用理论和组织演化理论。综合这两个研究方向,本文认为,虽然以交易费用为基础的企业组织进化理论可以解释一些企业问题,如

9、企业集团的规模不能无限膨胀:当企业组织规模过于庞大,组织成本会急速上升甚至超过所节省的交易费用,所以,企业集团的规模是企业组织成本与市场交易费用所共同决定的,由此产生的基本结论是在集团化的进程中,企业不能盲目进行扩张,而是要根据企业实际状况,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合理的企业规模及业务范围。但是,交易费用理论不足以完整诠释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原因主要如下:首先,科斯原理研究的企业目标群体是现代企业。这种说法基于两点理由:1、科斯本人在企业的性质一文发表后 50 年表示,他所做的研究是试图在一个专业化交换经济中发现企业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而专业化交换经济只有可能出现在满足高度市场化条件的商品经济社会

10、;2、人类的研究思想具有继承性及连续性。鉴于科斯所处的时代,即美国已经经历了两次兼并浪潮、市场中出现了一批大型的日趋完善的垄断组织,当时的西方经济学者普遍将垄断经济学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针对垄断组织的内容在当时的学术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学术氛围必然极大地影响了科斯的研究方向,最终导致科斯在当时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的研究目标群体是现代企业。其次,即便是针对现代企业,科斯原理也不能很好说明所有类型集团企业的形成原因。从扩张的形式来看,企业联合可以分为三种:纵向、横向和混合。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强调的是纵向一体化:在科斯的论文研究分析过程中,他大量提及以纵向一体化形式结合而成的企业组织中出现

11、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理论分析突破口完成了文章的写作。因此,交易费用理论只能解释三种联合形式类型中的一种,而无法对剩余两种联合形式进行阐述。最后,交易费用的初始定义涵盖范围狭隘。在科斯最初提出的科斯原理中,他对交易费用这个概念的描述是,交易费用是指发现相对价格、获得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以及交易双方在后续市场交易中协商和签订合同的费用。根据该定义,交易费用仅指各家企业在要素市场经济活动中发生买卖关系时产生的费用,而后人对交易费用涵义的扩充和丰富以及交易费用内涵范围的一般化,是以后的事情了。综上所述,以交易费用为基础的企业组织演化理论较以组织理论为基础的企业组织演化理论存在着很多不足,组

12、织演化理论虽然也不尽完美、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但是,其借鉴进化论的演化思路还是能够解释绝大多数企业组织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现象。因此,本文采用组织演化理论来对企业组织的演化进行研究。组织演化理论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较为类似,认为企业组织演化与种群在自然界中的进化相似,都是一个变异、选择和保持的过程。该理论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的研究只是局限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认为企业是被动的接受和适应环境,其基本认知建立在企业组织是开放的假设基础上,即由于所处经济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个体企业需要调整自身组织架构以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对当时的理论做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组织演化强调的是组

13、织自动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由于现有资源存在着质与量的固定性、新资源的可获得性也受到一定限制,为了达到在变化的环境中存活的目的,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将现实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程度来获得在资源有限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利益,这就要求企业通过自动学习机制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组织生态理论以及演化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学术界开始将企业组织演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组织选择。组织演化理论坚持适者生存的演化思想,并从组织群体的角度对组织差异性进行了解释。演化经济学认为竞争产生选择,市场经济环境从已经存在的变异企业群体中选择能提高存活概率的变异,将其余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异淘汰,从而塑造

14、了不同种类的企业。组织演化理论使人们理解了企业组织演化是权变的企业对多变的环境的适应,演化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企业在组织规模、组织形式、产权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控制边界的变化,而环境对于企业组织演化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了企业保留和淘汰的标准,从而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将最有利的企业组织形式存留下来,将不利的企业组织形式淘汰出去,最终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企业组织差异。因此,从宏观来看,企业组织的演化是一个连续的、长远的路径,企业组织的变革来自于组织的选择和替代。但是就某一个时点来看,企业组织由于存在着变异作用,表现出来的形式是离散的。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企业组织演化路径,本文根据组织演化理论的思路分别从三个方面

15、进行阐述:变异。生物学中将变异分为两种: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遗传性变异与非遗传性变异的主要区别在于表征的产生是否是生物体体内遗传物质作用的结果。遗传性变异来源于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改变,属于种群性质的变化并且可以在一个种群内不断被传承。与此相对的非遗传性变异来源于环境,属于暂时性生物性状改变,只能引起个体或一小类群体而非种群的大规模变异。与此相类似,企业的变异也分为遗传性的和非遗传性的:遗传性变异是指那些影响企业未来永久性行为的变异,是可以在企业之间不断被传承的,在现实经济市场中表现为存在于同一个时间截面的企业之间存在着的很多方面的共性。然而,由于企业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不同,不同企业之间会

16、有差异性,即非遗传性变异。因此,非遗传性的企业行为变异是指特定部分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采取的临时性行为,它是企业暂时性的选择,并不会永久地影响企业的组织模式。进化经济学的学者们将企业的试错行为视为企业经济组织进化过程中的变异机制,它是人类在变化的环境中通过不断的适应性学习而最终主动创造的内容,是新的行为发现的可能性。这种变异是不可预测的、无方向的,但是与自然界中存在的变异不同,它不是盲目的、无目的性的,而是企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行为,是参杂了人类智慧的企业组织与环境协同变化所引起的结果,强调的是企业突变的根本作用。从微观的层面来看,根据专业化理论,企业在其生存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两个方向的选择:一是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的选择;二是在既定的生产组织模式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和路径选择。在某一企业成立或者进入新环境时,企业根据历史积累经验、外界的技术、制度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决策,决策内容概括起来nt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