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663069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研究国学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根基教育。经典诵读又叫经典素读,台湾学者王财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推广“经典诵读”活动, 现已深入海内外华人世界。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撰文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就经典阅读的作用、经典与传承文明、经典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日本人把文明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

2、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是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说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 。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 10 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 3 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 “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

3、犹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接受每天六到十个小时的教育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中国传统的母语教学也是以“素读”法为主要的手段,两千多年里,这种方法从没被怀疑过。中国一代代的文化巨擘就是靠这种方式获得坚实的童子功的。当那些跟我们贴身而过的最后一批从私塾中走出来的大学者也逝去后,我们的课堂再也找不到诞生大师的摇篮了。本世纪初出现了以经典诵读和推广经典教育的现代私塾,如上海的孟母堂。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一系列经典解读节目的推出,引爆了新一轮的国学经典热潮。1、诵读国学教育,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弥补现代中学生的“文化断层” ,抵制快餐文化对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消

4、弭学生在当前快餐式消费文化氛围下心中的浮躁之气。挖掘经典作品中的德育资源,从人性根源、教化核心方面扭转中小学道德失根的局面,充分发扬古典诗文“文以载道”的精神。把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融合在一起,尝试古诗文阅读的另一切入点:从音律、韵味入手,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熏陶教育和人格教育;强化积累与能力养成,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2、创新环境,营造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的研究。环境建设能为学生学习经典创设浓浓的氛围,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及佳作佳句。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自由诵读,并印刻脑海。3、布置作业,巩固古诗诵读积累感悟与运用的研究。练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经典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积极

5、的积累,更深刻地感悟,更灵活的运用,在积累、感悟与运用的过程中感受经典诵读的无穷魅力。4、补充资源,拓展学生经典诵读视野的研究。在学生读完某一经典后,可以经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生阅读了三国演义之后,然后搜索与三国有关的内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经典,探索经典的兴趣。5、善于评价,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学习热情的研究。除过程性评价外,也进行书面测评另将学习成果多样化。通过朗读,吟唱,绘画,表演小品将诗写成书法作品等形式评价学习成果,激发学习激情。6、开展活动,提供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研究。定期举行朗读比赛,分个人、双人、多人、小组、集体、自由组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举和参与的积极性,把古诗文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配乐朗读、作诗画、课本剧、编故事等激发学生自由探究古诗的兴趣。7、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的研究。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经典朗读的学习方法,提高朗读效率,使学生自觉阅读,快乐阅读。8、加强对自学难点的点拔和学科间的灵活整合的研究。向学生推荐相关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相关读本和工具书。解答朗读中的难点,启发学生寻找经典诗文与学科间整合的切入点,从而积淀文化底蕴,激发学习情趣,培养勇于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