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能力训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630416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能力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能力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能力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能力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能力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能力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能力训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能力训练1.2016 年 11 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A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 B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C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材料反映了A.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得到巩固 B男子是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C. 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 D资本主义萌芽

2、的出现和缓慢发展3.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稳定C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 D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4.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封建剥削严重导致农民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5.据农业经济史研究记载: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

3、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乡村上的富户“ 乃从来兼并之家” ,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的佃耕制。以下关于佃耕制的解读错误的是 A佃耕制阻碍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产生 B商品经济发展是佃耕制产生的重要条件C佃耕制侧面反映出门阀士族的衰落 D土地私有制是富民阶层形成的根本原因6.罗兹墨菲在东亚史中说,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

4、种种变迁。 以下符合“现代”特征的是()A设通判监督知州 B坊市界限的打破 C工场手工业萌芽 D白银被交子取代7.下图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图。从中可以反映出长江流域23%珠江流域2%总人口约 900 万长江流域36%长江流域58%珠江流域3%珠江流域7%总人口约 5300 万总人口约 9000 万黄河流域75%黄河流域61%黄河流域35%总人口呈增长趋势 区域人口比例呈现“南增北减”趋势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北方战乱,南方安定 A B C D8.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宋 太宗诏曰:“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当税各物,令

5、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这表明宋时- 2 -A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 B商业交易以货币结算 C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 D官商勾结严重9.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轨道上滑行。这表明明清时期A.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 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 D.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10.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

6、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 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象11.“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海禁”政策重农抑商工商食官夜市出现 A、 B、 C、 D、12.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 4 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B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13.“它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

7、争分离不开的,它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点缀品,而是政治权力斗争上的必要手段。”这举话评价的是 A 铁器 B. 青铜器 C. 甲骨卜辞 D. 黄金14.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A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 B城乡之间交流日益频繁 C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 D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15.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16.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

8、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纸币都迅速贬值,明朝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17.下图是根据清朝前期广东海关税收收入情况所绘制的示意图。该图表明清朝前期()- 3 -A清政府仍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中国同外国的交往在日趋加强 D中国对外贸易仍有一定程度发展18.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

9、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A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 B体现了政府以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举措C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D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19.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20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

10、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21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2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 正确的是选项 史实 结论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B 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 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C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主要来源D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

11、场 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23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24国子监是古代官方教育的最高学府,国了监刻印的书被称为监本。北宋曾出现开封、洛阳、商丘三个国子监并存的局面,监本大多出于杭州。这可以说明宋代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活字印剧己经普及 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4 -25在明代

12、,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结绅府下。这会导致A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 B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C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 D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26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年),宦官田全操凭借辟仗使之权,强征休祥坊民的地课。坊民 300 余人聚集抗议,后又与田全操手下的吏卒发生殴斗,事件以坊民获胜而告终。这表明当时A城市平民经济实力和自信心增强 B市民力量增强能够左右政局发展C传统城市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D晚唐宦官专权受到民众有效制约27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 1500 年到 1800 年

13、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28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董仲舒曾大加赞赏,以儒家自居的王莽改制也试图恢复井田制,直到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对这种制度称慕不已,这种现象根本上反映了A儒家学者的复古主义 B井田制是一种适合古代中国的制度C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D井田制是仁政的标志29. 南宋临安市内的摊点场地,以“行”和“团”相称,如酒行、食饭行、花团、青果团等;元大都城里有许多集中销售某一种商品的市场,如米市、面市、

14、缎子市、铁市、骆驼市、珠子市等 。这反映出宋元时期A城市政治职能的弱化 B生产程序的日益完善 C市场管理制度的规范 D市场专业化发展趋向30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是麻、黍、稷、麦、菽,后来最流行的是稻、黍、稷、麦、菽。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由于 A水稻出现较晚 B经济重心南移 C粮食需求增加 D饮食结构变化31与北魏均田制相比,唐朝均田制缩短了成丁入老的年龄区间。男子足额受田的年龄由北魏的 15-71 岁,变成唐朝的 18-56 岁。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唐朝人地矛盾激化 B唐朝赋税沉重 C唐朝政府抑制兼并 D均田制的瓦解32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中国明清时期,几个大都市的人口与城区规模却小于两宋与元代。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城市管理更严格 B工商业发展受阻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人口向海外迁移33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34.明英宗时期开始规定,南方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