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每课导学案合集--愚公移山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566757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每课导学案合集--愚公移山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每课导学案合集--愚公移山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每课导学案合集--愚公移山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每课导学案合集--愚公移山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每课导学案合集--愚公移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每课导学案合集--愚公移山(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一作者_ _ _ _ _ _ _ 二 解释翻译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2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4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5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9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2、,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0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11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 请谈一谈你对愚公、智叟形象的认识。 愚公:寓言成功的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

3、于现状 胸无大志的人。(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2)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第一层:面山而居 第二层: 第三层: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众人“杂然相许” (1 分) 并纷纷献计献策(1

4、分) ,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1 分) ,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

5、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 “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3)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意思上的相同点

6、, :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 。(2)情感上的不同点, 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 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 ,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 “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 “甚矣,汝之不惠”

7、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 “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 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

8、问题:“焉置 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 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 “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 “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嘲笑愚公无能了反衬其目光短浅。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 ,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 ,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 “愚公”不“愚”表现在: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认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9、。这反映了他目光长远,有勇气。他认为子孙无穷,山不加增,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是大智若愚。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表现在: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老于世故,实则愚蠢。作者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 。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

10、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 “而山不加增” 。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 。而“智叟”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 。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从 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11、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4)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 (1)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信心)是:子子

12、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

13、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4) 特色赏析: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结构层次。本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完整生动。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难难在以下几方面:l. 所移之山高大、 “方七百里,高万仞” ,且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 移山置土石地点遥远,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只能“寒暑一反” ;3. 移山办法落后,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移山之难反衬了移山决心之大。移山的冲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一是与智叟

14、的冲突。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移山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 ,天帝的“感” ,对愚公形象的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细节描写。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京城氏之子是“遗男” ,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

15、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 ”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语言简洁得体如文中用“遂” ,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 “长息” ,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惋惜。 “亡以应” ,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4 (1)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 、 “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2)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 ,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首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