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海伦 凯勒》的思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564390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教《海伦 凯勒》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二教《海伦 凯勒》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二教《海伦 凯勒》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二教《海伦 凯勒》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二教《海伦 凯勒》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教《海伦 凯勒》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教《海伦 凯勒》的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资源整合,你到底为了谁?二教海伦 凯勒的思考内容提要:课程资源整合,到底是为了谁呢?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研究。一教海伦 凯勒,以师为本,走 进资源整合误区。二教海伦 凯勒,以生为本,步入资源整合佳境。以上两则课例的对比充分 说明了课程资源整合要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得出结论:课程资源整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自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课程资源整合”这一内容后,老师们纷纷在教学中就如何整合课程资源作出了尝试,但不难发现,在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许多老师存在“为整合而整合” 、 “目中无人(人指学生) ”等现象,细细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就会发现这些现象都与老师在整合时把谁

2、放在第一位有关。课程资源整合,到底是为了谁呢?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研究,现将我两次在不同的理念下教学海伦 凯勒的实践为例,来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教海伦 凯勒 以师为本,走进资源整合误区为了研究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如何整合的问题,我带着自己最初的粗浅的认识,在教学海伦 凯勒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整合点:1、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介绍收集来的关于海伦 凯勒的资料。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介绍,了解海伦 凯勒,产生敬佩之情。2、在学习课文时,适时引进海伦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段落。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3、在学习本课结束时,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受到

3、文学作品的熏陶,在书中对海伦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课堂情景再现:整合点一: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海伦 凯勒这篇课文, 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海伦 凯勒的资料,谁先来交流?生:1880 年 6 月 27 日,海伦凯勒诞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个城镇。她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生:十六岁时,海伦进入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院学习英文史,德文,拉丁文,数学及许多文学名著。四年后,她如愿 进入哈佛大学,开始尝试写作。生:大学毕业后,海伦把心力集中在推行盲人关怀的社会运动上,诸如出版盲人刊物,成立保障盲胞权 益的委员会,使得盲人的心声终于受到社会的重视。介绍仍在继续,但我发现介绍的同学因为资料中的

4、句子比较拗口而说得疙疙瘩瘩,听的同学不是一脸迷茫,昏昏欲睡,就是忙着看自己的资料,最后连我也听得不耐烦了,只能“温柔”地打断了他们冗长乏味的介绍:“同学们回家都认真地查找了关于海伦 凯勒的资料,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介绍到这里。”整合点二:在学生学习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一段时,我引 进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的一段:当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竟然什么也看不见,眼前一片黑暗时,我像被噩梦吓倒一样,全身惊恐,悲伤极了,那种感 觉让 我今生难以忘怀。我仿佛觉得有许多看不见的魔爪在紧紧地抓着我,我拼命地想挣脱它们,烈火在胸中燃烧,却又无法表达出来,只好疯狂地踢打、哭 闹,在地上翻滚、吼叫,直到精疲力竭。也

5、许是我动情的叙述打动了学生,教室里一片安静,但我又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并没有真正动情,这是怎么回事呢?整合点三:(学完整篇课文后)师:你还想知道更多的海伦的故事吗?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中都有,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哎,怎么听怎么像广告,从学生并不兴奋的眼神中可以预想到,课后会去看书的人很少。反思 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我设计的三个整合点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反复审视自己的教案,没什么环节安排错呀,怎么资源整合在课上不起作用呢?在阅读了有关书籍和文章后,我才恍然大悟:我走进了资源整合的误区。误区一:我只盯着怎么把课外资源整合进来,却忘了思考资源整合的真正目的。在上述课例中学

6、生介绍资料时,我把资源整合的目标定为帮助学生了解海伦,于是任由学生展示收集来的资料,却忽视了对学生收集、筛选、重组信息能力的培养,而我忽视的恰恰是进行资源整合的真正目的!误区二:教学中我讲求的是整合的形式和结果,却忽视了资源整合的实质和过程。在学习课文时,我只顾着把自己找到的文本资源(即结果)呈现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内心感受,致使学生无法与文中的语言产生共鸣。在学完课文后,我采用了“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一资源整合的形式,但忽视了“推荐”这一过程的引导,致使我的推荐变成了毫无吸引力的“推销” ,学生没有从内心深处渴望读到这本书,我的整合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为什么我会走入这些误区呢?究其

7、原因,是我在整合课程资源的时候,以教师为本,时时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的三个整合点表面上看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海伦,理解课文,拓宽阅读面,但实际上都是为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我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和需求,而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求才是我们进行课程资源整合的立足点,丢弃了这一立足点,就走入了资源整合的误区。第一次的失败,促使我重新认识“课程资源整合” ,于是有了第二次的尝试。二教海伦 凯勒 以生为本,步入资源整合佳境带着新的理念,我重新设计了海伦 凯勒一课中的资源整合点:1、在学习课文前,引导学生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筛选、重组,然后进行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海伦,培养学生收集、筛选、重组信

8、息的能力。2、第二课时前,让学生在家中做半小时盲人或聋哑人,并把学生的感受整合到教学中,然后适时引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段落。设计意图:以学生真切的感受引发他们与作者的共鸣,在激起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呈现作者的原文片段,使学生更为深刻地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3、学完课文后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设计意图:促使学生产生读书期待心理,进而自觉地阅读。4、介绍中国的“海伦 凯勒” ,寻找身边的“海伦 凯勒” 。设计意图:把遥远的海伦“拉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把海伦精神融入心中。课堂情景再现:整合点一:(导入课题后)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关于海伦 凯勒的资料,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许多学生热情高涨,

9、跃跃欲试)师:不过,在交流前有几个要求。介绍的同学不能读资料,要尽量用自己的 语言,讲清楚、讲 生动。听的同学要听仔 细,等到你发言的时候,不能重复别人的内容。怎么样?可以开始交流了 吗?一生提议:老师,能不能给些时间我们准备一下?师:可以。(学生看着手中的资料思索开了,有的提笔画画写写,有的轻声练说,没了往日浮躁的热闹,多了份成熟的安静。 )(生陆续开始举手。 )生:我先来介绍,我觉得海伦很可怜,她在一 岁零七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 红热产生的高烧使她成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残疾人,她该多么痛苦啊!生:我觉得她很伟大。她虽然双目失明、双耳失 聪,但她却成了伟大的作家,出版了 14 部专著,真了

10、不起!师:这两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海伦 凯勒,而且还加进了自己的感受,真不错。生:我觉得海伦 凯勒是奇迹的创造者,她又盲又聋又哑,却通晓英语、法 语、德语、拉丁 语、希腊语等 5 种语言,而且 还考进了哈佛大学,真令人难以相信。生:海伦 凯勒不哑,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 说话。师:那更能说明她是奇迹的创造者了。交流仍在继续,学生越说越生动,听者越听越有味,海伦的形象在学生脑中慢慢清晰。整合点二:(学习第一段课文前)师:昨天,同学们当了半小时的盲人或聋哑人,能 谈谈自己的感受吗?生:我当了半小时盲人,一开始,我还觉得挺好玩的,可过了没多久,我就觉得闷极了,因为我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呆呆地坐在

11、床上,这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时间能快一点过去。生:我当盲人的时候准备好了录音机,心想:我就听半小时音乐,时间很快就会过去的。可刚听了一会儿,我就觉得别扭极了,平时我边听音乐还能边看书呢,可是,现 在黑暗就像魔鬼一 样抓住了我,弄得我 连听音 乐的心情都没了。生:我当盲人的时候,动画片正开始,我心里真是难受极了!生:我当了一次聋哑人,真是憋得慌。师:同学们,你们仅仅当了半个小时的盲人或聋哑人就觉得不能忍受,而海伦 凯勒要在黑暗的无声世界中度过一生,你想,她的心情会怎样呢?此时转入第一段的学习,无需多言,学生已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整合点三:(学完整篇课文后)师:学完课文后,你还想了解海伦 凯勒的哪些

12、方面呢?生:我想知道沙利文老师到底是怎么教海伦的。生:我想知道海伦怎么考上大学的。生:我想知道海伦在学校里是怎么学习的。师:你们想知道的这些,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中都有,有兴趣的话可以借或买来阅读。(这次没有了广告的意味,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内心的渴望,他们迫切地想解开心中的疑问,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 )整合点四:师发课外阅读材料中国的海伦 凯勒张海迪的故事,引导学生读一读,谈谈文中能打动人的地方,想一想,为什么称张海迪是中国的海伦 凯勒?读完后,师再问:你身边有没有海伦式的人物?能找一找,把他(她)写出来吗?(相同主题的文章进行整合,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海伦精神在学生心中生了根。 )反

13、思 这一次的教学在资源整合方面可以说是成功的,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我觉得是把握住了资源整合的出发点与归宿。资源整合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什么呢?是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在教学中,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交流资料时提出“用自己的话说”的要求,这一要求看似微不足道,但学生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先把收集来的信息加以筛选,然后进行信息重组,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而听的同学要做到“不重复别人的内容”也不易,他必须倾听别人的发言,而且要对信息不断进行过滤,再及时重组自己的信息,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获得了发展。本课的整合一改第一次的教师以自己的设想为标准,继而“一统天下”的做法,而是以学生的

14、需要为前提,寻求学生与文本整合的最佳切入点,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海伦失明、失聪后的痛苦;以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为“诱饵” ,使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从美国的海伦到中国的海伦,进而寻找身边的海伦,遥远而虚幻的海伦精神变得仿佛可以触摸。这些整合的切入点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心理,也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的,没有矫情也不生硬。两次教学,时隔一年,从失败到成功,由迷惘到清晰,这才领悟到学生是资源整合的基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认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课程资源整合也应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要在学生真正需要的地方设计整合点,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实现学生的优质发展。课程资源整合到底为了谁?为了学生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