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艺术特色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2530416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沁园春.雪》艺术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雪》艺术特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园春.雪艺术特色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这

2、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 114 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

3、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

4、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特别是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极有气势。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沁园春

5、雪的变化之美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也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风格雄浑壮伟,汪洋恣肆,纵横淋漓,尽显伟人风采,王者风范,给人以力与美的艺术享受,特别是它的境界多变可谓独树一帜,令人称绝。 一、虚实相间 由实到虚。上阕写景中,从开头的“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十句都是描写眼前北方壮丽的雪景,是实景,这里词人先从大处落笔,“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描写了北国的雪景,把读者引入到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美妙境界,接着用一个“望”引领下面七句,词人用生花的妙笔尽情地描绘,使北国壮丽的雪景更加形象具体,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写

6、到这儿,眼前的景色已经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词人意犹未尽,发挥出丰富独特的想像,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词人通过主观想象将自然景象人格化的写法,把人们引入到一个更美更辉煌的境界里去。 实中见虚。在实写北方壮丽的雪景时,词人将眼前实景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开头三句,词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并在想象之中扩展视觉形象,使视线远达千万里,形成了广阔的意境,显示了宏大的气魄。在接下来的“望”字所领美景中,既有实在的视觉观感,又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尤其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三句想象奇特而又美好,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并赋予它

7、们生命灵性和顽强的性格,使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二、动静结合 在概括描写北方雪景中,“冰封”,是静态,一个“封”字显得舞姿轻盈,这一静一动,静穆而又生动,勾画出严冬的威猛雄奇。“望”中所见,有静有动。“静”写如写“长城”、“大河”,动写如写“群山”、“高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在“舞”在“驰”,这样赋予静止的群山和高原以动态美,凸显了大自然的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三、刚柔相济 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整个风格是雄浑壮伟,形成一种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阳刚之美,但也不乏柔美、娇美,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一对偶

8、句就是刚柔之美的最佳结合,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引发读者丰富而又美好的联想。更能体现柔美的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红日当空,阳光映雪,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真是多姿多彩,娇艳动人。 四、时空跳跃 上阕写景,纵横千万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人大笔挥洒,总括了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千里”、“万里”承“北国”二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之广。在“望”字所领之景中,空间的变化更是多姿多彩。有南北纵横,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为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有东西环顾,如“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有上下远眺,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天云低,山天

9、相接。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 下阕论史,与上阕博大的空间相照应,写出了浩瀚的时空,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串连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代英雄人物、统治者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 五、词语变换 词语的变化之美,是沁园春雪的一大特色。为了避免词语的单调重复、呆板无味,词人有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使词语富于变化,从而提高表达效果。如上阕中的“望”和“看”,下阕中的“略输”和“稍逊”,都是同义词,词人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述,既避免了字面的重复,使行文富于变化,又给读者以清新活泼的感觉。 内容与形式和谐完

10、美的统一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色一、革命诗人,政治第一,艺术为政治服务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他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写下了足以彪柄史册的不朽华章。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题材涉及广泛,内容博大精深。既有描写革命战争年代如火如荼的斗争史实的,也有咏物言志,抒发诗人抱负情怀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历史的艺术概括。我们来看一看他的诗词是怎样表现其革命的政治内容的。在沁园春.长沙里,通过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宏伟志向,以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力主沉浮,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

11、了方向。西江月. 井岗山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生动描写,歌颂了红军战士“众志成城”“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清平六. 蒋桂战争、采桑子. 重阳、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这六首“在马背上哼成”(毛泽东词六首)的描绘红军开辟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反革命“围剿”的伟大斗争的作品,热情地歌颂了“工农武装割据”(井岗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的井岗山道路。忆秦娥. 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 长征、念奴娇. 昆仑、清平六. 六盘山等作品,真实地记录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描写了红军坚韧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

12、神,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决心和“环球同此凉热”的远大理想。今天,我们来研读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品味其古为今用的艺术精华,深刻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旧体诗词,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和谐完美的统一。二、革命诗人的追求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词,作为一种文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就其所表现的内容来说,“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巫山一段云)。就连一代诗仙李太白也是这样。他的忆秦娥写出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佳句,也只不过表达了怀念远人,伤古怀今的忧郁情怀。而毛泽东则

13、以他古为今用的文艺思想,用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使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切合,取得了珠联璧合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成就。下面,就诗人的忆秦娥 娄山关和沁园春. 雪一词,谈谈诗人在创作上的成就。忆秦娥 娄山关写于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后。1927 年 9 月,毛泽东同志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接着建立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到达井岗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以后,红军队伍不断壮大,革命根据地逐渐巩固,不断扩大,并以瑞金为都,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扼杀新生的红色政权,集中兵力对根

14、据地进行“围剿”。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下,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一、二、三次大围剿。第三次反“围剿”后,王明及其为代表的“左”倾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地位。第四次反“围剿”虽然取得胜利,但红军也遭受较大损失。1933 年 10 月,蒋介石又调集 100 万军队,对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由于王明等指挥红军同优势的敌人硬打硬拼,红军苦战一年,不但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根据地不断缩小,红军战士伤亡很大。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 8 万余人,不得不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在红军前进的路上,敌人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经过苦战,付出极大的代价才冲出了封锁线,这时的红军,只剩下

15、3 万多人。这时,在毛泽东提议下,红军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前进,占领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 年 1 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批判了“左”倾的错误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前敌委员会指挥红军,主动寻机歼敌,在娄山关经过惨烈撕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胜利,摆脱了被动局面。指挥娄山关战斗胜利结束后,诗人登临雄关,面对硝烟未散的战场,远望苍山,近沫残阳,不禁吟咏: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就是著名的

16、忆秦娥 娄山关。该词将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走出低潮,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带领革命队伍“从头越”,从此走向胜利的激越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写景,描绘了红军将士血战图。下阙议论,抒发了诗人对革命事业满怀信心的豪情壮志。正值寒冬的娄山雄关,寒风凛冽“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战斗刚刚结束,踏着硝烟,诗人登临雄关“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他为战斗的胜利而欣慰,也为红军战士英勇搏杀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感怀。“成千成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多年以后,诗人这样感叹。由此想到刚刚结束的遵义会议,紧要关头,党拨正了革命航船的航向。做为党的领导核心的核心人物,诗人深感自己铁肩所担的份量。“而今迈步从头越”,走过了低潮的革命事业,又重新开了一个好头,尽管雄关如铁。而“从头越”的征途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革命征程漫长,还有多少这样的搏杀。写景与抒情,内容与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