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467808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复习提纲答案一、名词解释:1、放射性核素凡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和能量状态均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按其能量状态,分为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指能自发的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改变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即能进行放射性核衰变的核素。2、 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化学元素的多种原子,在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其化学行为几乎相同,但原子质量或质量数不同,其质谱行为、放射性转变和物理性质不同。3、天然放射性本底 天然放射性本底是指在辐射测量中,被测源之外的其它天然辐射源,包括宇宙射线和来自天然放射性核素如钾-40、碳-14、镭-2

2、26、钍-232 及衰变产物等所产生的总辐射水平。 4、甲状腺冷结节 甲状腺结节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放射性减低或缺损,表明结节组织分化不良,无功能或功能低下,常见于甲状腺囊肿、钙化、纤维化、出血、甲状腺癌等,此类结节恶变率较高。5、甲状腺热结节甲状腺结节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放射性增高,表明结节组织功能亢进,常见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6、利尿肾图应用利尿剂通过利尿作用得到的肾图称利尿肾图。有助于鉴别机械性尿路梗阻和非梗阻性尿路扩张,非梗阻性尿路扩张患者利尿肾图表现为 C 段曲线迅速下降,机械性梗阻患者利尿肾图与与常规肾图无显著变化。7、三时相骨显像显像仪置低能通用型准直器,成人静脉“弹

3、丸式”注射 99TC-MDP15-25mci,即刻开始显像采集,首先以 1 帧/1-3 秒速度采集 60s,获得动脉灌注像即“血流相”然后以 1 帧/分或 300-500k/帧采集 1-5 帧,获得血池相,2-6 小时后采集静态显像,为“延迟相” ,通常称为三时相骨显像。 8、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9、交叉性小脑失联络脑梗死时,梗死区同侧或对侧的局部脑组织呈现低血流灌注,而此类低血流灌注并非是由于脑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而是一种血管神经反应。最常见到的是“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CD),即:运动皮质的脑卒中将干扰皮质脑桥小脑束的传导,引起病变对侧小脑半球的血流与放射

4、性代谢的减低。10、肺灌注显像经肺静脉注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颗粒后,这些颗粒与肺动脉血混合均匀并随机地一过性嵌顿在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其在肺内的分布与局部血流量成正比,通过体外测定肺内放射性分布并进行肺显像即可反映局部肺血流灌注情况,故称肺灌注显像。11、骨显像的“过度曝光征”即超级骨显像,是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特殊表现,显像剂在中轴骨和附肢骨近端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或广泛异常浓聚,组织本地很低,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肾脏和膀胱影像常缺失,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旁亢等患者,产生的机制可能为疾病引起的全身骨骼广泛性反应性成骨,引入体内的显像剂多为代谢旺盛的骨骼摄取,很少经泌尿

5、系统排泄。12、放射化学纯度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放射性活度占该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化纯度(%)=标记物的放射性活度/样品总的放射性活度 x100%13、肝血池显像中的过度填充肝血池显像平衡相病变部位放射性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有时可近于心血池,这种现象称“过度填充” ,常见于肝血管瘤,可显示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血管瘤体影像。14、放射免疫分析中的非特异结合率放射性免疫分析是利用特异抗体与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的竞争结合反应,通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量来计算出非标记抗原量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它的非特异性结合率(NSB%)指不加抗体时标记抗原与非特异物质的结合率,一般要求5% 10%。

6、15、T1 和 T2:T1 是纵向弛豫时间,是指从零恢复到到原纵向磁化矢量 63%的时间,又称自旋-晶格弛豫。T2 是横向弛豫时间,是指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 37%的时间,又称自选-自旋弛豫。16、分子影像学分 子 影 像 学 (molecularimaging)是 运 用 影 像 学 手 段 显 示 组 织 水 平 、 细 胞 和 亚细 胞 水 平 的 特 定 分 子 ,反 映 活 体 状 态 下 分 子 水 平 变 化 ,对 其 生 物 学 行 为 在 影 像方 面 进 行 定 性 和 定 量 研 究 的 科 学 ; 是 将 分 子 生 物 学 技 术 和 现 代 医 学 影 像 学相 结

7、合 而 产 生 的 一 门 新 兴 的 边 缘 学 科 。二、问答题:1、简述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医学诊断中采用的超声波频率在 1-20MHz 范围内。传播:超声波与声波的本质相同,是一种弹性纵波,其传播必须依赖介质,且传播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特性有关。如,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米/秒,在液体中为 1500 米/秒。吸收和衰减:超声在介质中传播,其能量将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种现象称为超声波的衰减。噪声衰减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声束本身扩散,使单位面积上的能量下降,或反射,散射的结果,使能量不能再沿着原来的方向传播,超声波由一种介质传播至另一种介质时,将在界面处一部

8、分反射回第一种介质称反射,其余透过界面进入第二种介质,但会发生传播方向的偏转就是所谓的折射。声波在界面被反射的程度决定于两种介质的声阻差,声阻差越大,反射程度也越大,空气对于声波反射近于 100,所以超声治疗时需用耦合剂等作接触剂,以减少反射,超声波不能通过肺和充气的胃肠。但是在这一类事件中,声波的总能量并没有减少。 另一类是,超声传播中,由于介质的吸收,将声能转换成为热能,使声能减小。超声的吸收与介质的密度、粘滞性、导热性及超声的频率等有关。所以不同组织对超声能量的吸收是不同的,超声在气体中被吸收最大,液体中被吸收较小,固体中吸收最小;同一组织对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吸收也不同,超声频率越高,穿透

9、越浅。此外超声波还具有衍射和散射,干涉和驻波等物理特性。声能:采用透镜及弧面反射而将声束聚焦于焦点上以产生强大的能量,可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集束超声波破坏脑部肿瘤等2、肝癌的超声表现。肝癌分原发型和继发型。原发型肝癌超声现实肝实质内巨块,多发或单发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数呈膨胀性生长,凸向肝表面隆起,肝外缘变形,呈驼峰状。肿块内部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弱回声,强回声和混杂回声,肿瘤周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低回声包膜,伴有或不伴侧后方声影,部分肿瘤周围血管受压,在肿瘤周围产生窄带环状低回声晕。大多数肿块内可探究丰富的血流信号,呈树干状、彩点状或彩色镶嵌的“簇状 ”斑块,在频谱多普勒分析中可为肝动脉、门

10、静脉或肝静脉血流。癌结节周围的血流可表现为整圈状或弧形围绕。肝癌患者容易发生癌栓,扩张的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及胆管内可见稍强回声充填,同时伴或不伴有腹腔内其他转移灶,如胸膜下肿块,和肝门,腹主动脉旁,腹膜后等多处淋巴结长大。继发性肝癌多表现为肝内多发强或弱回声结节,有些转移灶的声像图表现颇具特征性,如乳腺癌转移灶常出现“牛眼征”或“声晕样”声像图,结肠癌转移灶可见伴有钙化的强回声结节,后方伴有清晰的声影,肺腺癌,卵巢癌等转移灶可见囊变或囊实性结节声像图。3、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要点。(一)判断有无胆道梗阻 胆道系统扩张是超声诊断胆道梗阻的依据。(1)肝内胆管扩张 若肝内胆管二三级支显示,或

11、左右一级支管径大于 3mm,或大于同行门静脉的 1/3,即为肝内胆管扩张。(2)肝外胆管扩张 肝外胆管上段大于 6mm,下段大于 8mm 即为肝外胆管扩张。(3)胆囊长大 胆囊前后径大于 4cm 即为胆囊长大。(4)胰管增粗 主胰管大于 3mm。(二)梗阻部位的判断原则上,梗阻平面以上的胆道扩张,梗阻平面以下的胆道不扩张,扩张与不扩张交界处即为梗阻平面。因此,可根据肝内胆管是否扩张,左右胆管能否汇合,肝外胆管有无增粗,胆囊是否增大以及主胰管有无增粗等来判断梗阻平面。(三) 梗阻原因的判断约 90%梗阻性黄疸是由胆管结石、胆管癌及胰头部肿瘤引起。结石呈形态较规则的强回声团,后方多有声影;肿瘤多为

12、弱回声团,形态不规则,与胆管分界不清。4、二尖瓣狭窄的超声表现。a) M 型超声:二尖瓣前叶曲线呈“城垛状” ;二尖瓣前后叶呈同向运动。b) 二维超声:二尖瓣增厚、回声增强;舒张期瓣叶开放受限,在左心室长轴断面上呈鱼钩状,开口径5cm,胆囊壁弥漫增厚超过 3mm;增厚的胆囊壁明显强化,由于胆囊组织周围水肿,胆囊壁周围呈低密度环。胆囊坏死、穿孔时可见胆囊窝的脓肿液平或气体影。US 表现为胆囊增大,胆囊壁轮廓线模糊,不规则;胆囊壁弥漫增厚,呈强回声,中间出现间断或连续弱回声带;胆囊腔内出现弥漫性低回声、斑点回声则提示胆囊积脓;胆囊窝显示无回声则提示胆囊窝积液。慢性胆囊炎:CT 表现为胆囊缩小,壁不

13、均匀增厚,可有钙化,增强后胆囊壁均匀强化。US 表现为胆囊缩小,壁厚,轮廓回声模糊。胆囊腔内可出现团块状、乳头状低回声,多系胆汁潴留形成。如发现囊腔内强回声伴声影,则提示结石。胆囊癌:CT 表现分为胆囊壁增厚型,腔内型,肿块型。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呈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厚。腔内型:胆囊腔单发或多发乳头状肿块,基底部胆囊壁增厚。肿块型:胆囊腔被肿瘤占据,形成软组织肿块,可累积周围肝实质。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晚期可伴有周围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US 表现为(1)小结节型:突入胆囊腔的乳头状等回声肿块,宽基底,表面不光滑。 (2)覃伞型:宽基底,边缘不光整的增生性肿块突入胆囊腔,常呈弱回声或等回声。(3)

14、厚壁型:胆囊壁不规则增厚。 (4)混合型:覃伞型与厚壁型的综合表现。(5)实块型:胆囊增大,囊腔被肿瘤闭塞,呈弱回声实性肿块。24、简述骨肉瘤的 CT、X 线及核显像的影像表现。骨肉瘤的 x 线表现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混合型多见。成骨型骨肉瘤:以瘤骨形成为主,为均匀骨化影,呈斑片状范围较广,明显时可呈大片象牙质变。早期骨皮质完整,以后也被破坏。骨膜增生较明显。软组织肿块中多有肿瘤骨生成。肿瘤骨 x 线所见无骨小梁结构。肺转移灶密度多较高。溶骨型骨肉瘤: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没有骨质生成。破坏多偏于一侧,呈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骨皮质受侵较早,呈虫蚀

15、状破坏或消失,范围较广。骨膜增生易被肿瘤破坏,而于边缘部分残留,形成骨膜三角。软组织肿块中大多无新骨生成。广泛性溶骨性破坏,易引起病理性骨折。混合型骨肉瘤:成骨与溶骨的程度大致相同。于溶骨性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中可见较多的肿瘤骨,密度不均匀,形态不一。肿瘤周围常见程度不等的骨膜增生。CT:骨肉瘤的骨破坏以溶骨性为主,在 CT 上表现为松质骨的斑片状缺损,骨皮质内表面的侵蚀或骨皮质全层的虫蚀状、斑片状破坏甚至大片的缺损。骨质增生表现为松质骨内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和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常偏于病骨一侧或围绕病骨生长,其边缘大多模糊与周围正常的肌肉、神经和血管分界不清,其内常见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C

16、T 发现肿瘤骨较平片敏感,瘤骨分布在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密度差别较大,从几十至数百 HU 或更高。CT能很好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血管神经等结构受侵表现为肿瘤组织直接与这些结构相贴或包绕它们,两者之间无脂肪层相隔。CT 能较好地显示肿瘤在髓腔的蔓延范围表现为低密度含脂肪的骨髓为软组织密度的肿瘤所取代。增强扫描肿瘤的实质部分(非骨化的部分)可有较明显的强化,使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区分变得较为清楚。核显像:骨肉瘤由于血管极为丰富,故表现在血流相、血池相及延迟相放射性浓集均明显增加,并可见血管延伸。病灶部位为高摄取,在放射性浓集的热区病灶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减低区,伴或不伴有软组织浓集, 25、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 CT、MRI 及肾上腺髓质显像的表现怎样?CT般表现为圆形实质性肿块,少数呈分叶状,大小不等,多数 CT 检查时直径 35cm,边界清楚,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较大体积肿块伴中央出血,坏死和囊变,少数有钙化,增强后肿瘤实质因血供丰富、强化显著,呈多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