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流动

上传人:nbwa****ajie 文档编号:32451602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社会流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九章  社会流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九章  社会流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九章  社会流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九章  社会流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 社会流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社会流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经济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课程教案第九章 社会流动课程名称: 社 会 学 授课导师: 毕 天 云 职 称: 教 授 2备课教案授课周次 第 11 周 授课时数 3教学章节 第九章 社会流动授课方式 略讲与讨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社会流动的涵义、类型以及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2熟悉社会流动的模式与途径。3了解中国社会流动的历史与现状。教学重点与难点:1社会流动的涵义、类型与模式2社会流动的因素与途径参考资料:1李强,1993,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中国经济出版社。2李强,2000, 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 ,鹭江出版社。3许嘉猷,1986, 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 ,台北三民书局。4陆学艺主编

2、,2004,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教 学 程 序 设 计 计划时间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一、社会流动的涵义二、社会流动的类型三、社会流动的模式四、社会流动的功能15 学时第二节 社会流动的因素与途径一、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二、社会流动的途径三、中国的社会流动分析15 学时3第九章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社会运行的动态表现 之一,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社会流动是对社会分层的动态分析;因此,只有从静态(社会分层)和动态(社会流动)相结合的角度,才能前面的把握社会结构。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一、社会流动的涵

3、义对社会流动的研究始于 19 世纪末期,它是与社会分层的研究同时进行的。在早期的社会流动研究中,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Pitirin,A. Sorokin,1889-1968)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1927 年,索罗金著的社会流动一书出版,这是研究社会流动的第一本专著,他的研究奠定了社会流动在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索罗金强调对社会流动的定量研究,他侧重研究了社会流动的数量、方向和地区分布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社会流动率提高,更引起许多社会学家的兴趣。在西方社会学界,尤其是在美国,社会流动已经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流动的研究也是伴随着社会分层的研究

4、而展开的,没有社会分层的研究,就谈不上社会流动的研究,因为流动是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或内部的流动。(一)社会流动的定义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它既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流动实质上是个人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二)社会流动与人口变动根据前面对社会流动的定义,社会流动与人口变动是不完全相同的。1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自然变动指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以及人口的性别年龄变化的过程,反映的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流动反映的是人的社会属性。2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的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或人口流

5、动,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或地域)位置上的一切移动,社会流动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上的移动。有些人口移动的结果可能导致社会地位的变化,这时,这种人口流动可以视为社会流动。3人口的社会变动。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的社会构成的变动即人口的阶级构成、民族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构成和宗教构成等方面的变动。人口的社会变动会导致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一定会导致人口的社会变动。(三)社会流动与人才流动人才流动和社会流动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差别:一是流动的主体不同。社会流动的主体是所有的社会成员,而人才流动的主体只是部分社会成员即能够4称为人才的社会成员。二是流动的向度不同。社会流动的方向可能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是水

6、平流动;而人才流动的方向至少是水平流动,更多的是向上流动,否则,人才流动也就失去了意义。二、社会流动的类型(一)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根据社会流动的向度,可以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1水平流动(horizontal mobility)水平流动也称为横向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一个社会位置上移到另一个同等或同一水平的社会位置。所谓同一水平是指流动前后的社会位置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等方面基本相同。例如:在我国,一个大学的校长去省教育厅担任厅长;一个学院的院长去担任一个县的县长,一个县的县长去任一个处长,等等。水平流动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人来说,水平流动一方面可以满足个人的

7、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树挪死,人挪活) 。对于社会来说,水平流动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态平衡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可以强化不同地区、行业、部门、单位之间的相互竞争。2垂直流动(vertical mobility)垂直流动也称为纵向流动或上下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一个社会位置移到另一个高低不同的社会位置上。如果移到后的位置高于移动前的位置,就是向上流动,即社会地位上升;如果移动后的位置低于移动前的位置,就是向下流动,即社会地位下降。纵向流动是最为人们关心的一种社会流动。一般来说,向上流动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向下流动是人们所不愿意并力图避免的。纵向流动对于社会运行

8、具有重大影响:第一,合理的上下流动能保证和促进社会各个阶层之间正常和高效的运转;第二,经常的上下流动能够增进和加强各个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了解,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二)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根据社会流动的参照系不同,可以把社会流动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1代内流动(Career mobility)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动。通过研究代内流动,不仅可以考察一个人一生中的升降沉浮,而且能够发现整个社会流动的规律。一方面,代内流动的发展趋势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代内流动的某些具体变化也能够反映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通过研究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如下问题:人在

9、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社会流动或社会地位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个人的不同起点或不同行业,其社会地位的变化又有何特点;等等。2代际流动(Generational mobility)5代际流动是指上下两代人之间在社会地位上的变动。如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变化:父母亲是种地的农民,儿子在县城担县长。代际流动比代内流动更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结构状况和发展程度。从静态的角度看,代际流动率越低,说明该社会的等级结构封闭性越强;代际流动率越高,说明该社会的等级结构开放性越强。从动态的角度看,代际流动率越低即代际世袭率越高,说明上辈对子辈的影响越大,子辈社会地位的获得途径主要依靠“先赋途径”而非“自致途径” ,这说

10、明社会发展程度越低。反之,代际流动率越高即代际世袭率越低,说明上辈对子辈的影响一代比一代小,子辈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这说明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三)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根据社会流动的原因,可以把社会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1结构性流动(structural mobility)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引起的社会流动。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使大批农民破产流入城市,沦为无产阶级;由于资源开发使某一荒凉地区变为城市,许多农民成为工人;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无产阶级由被统治阶级变为统治阶级,翻身成为“主人” 。2非结构性流动(

11、non-structural mobility)非结构性流动又称为自由流动,是指由非结构性原因所导致的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如个人升官、发财等。当然,非结构性流动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实现的,这里的“非结构”主要就流动原因而言的,抛开这一点,自由流动也是一种在一定社会结构中进行的社会流动。三、社会流动的模式研究社会流动的学者认为,社会流动的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开放模式与封闭模式。(一)开放模式开放模式是指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都比较频繁的社会流动模式。开放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社会。美国社会学家李普塞特和本迪克斯在一本名为工业国家的社会流动书中指出,1959 年,美国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流动的流动

12、率为 34%,瑞典为 31%,法国为 29%,日本为 25%。到 1978 年,社会学者米勒的调查结果如表 9-1 所示:表 9-1 美国 20-64 岁男性人口的代际流动(1973 年)儿子职业父 亲职 业 上层白领 下层白领 上层体力 下层体力 农 民 合计 总百分比上层白领 52.0 16.0 13.7 17.1 1.1 100 18.2下层白领 42.3 19.7 15.3 21.9 0.8 100 9.0上层体力 29.4 13.0 27.4 29.0 1.1 100 20.56下层体力 22.5 12.0 23.7 40.8 1.0 100 29.7农 民 17.5 7.8 22.

13、7 37.2 14.8 100 22.6合计 29.7 12.7 21.7 31.5 4.1 100 100(二)封闭模式封闭模式是指仅有部分水平流动基本上没有垂直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1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度封闭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传统印度社会。两千五百多年以来,种姓等级制度一直是印度人生活的基本特征。虽然这种制度在 1949 年已经被印度政府废除,但它仍然是影响印度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受现代化影响较小的农村尤其如此。从理论上讲,印度共有四个等级,最初是以印度人口的种族差别为划分的基础的。最高层的等级是婆罗门,即牧师和学者;其次是刹帝利,即贵族和武士;第三等级是吠舍,即商人和技术高的工匠;最后是首陀

14、罗,即普通劳动者。在这四个等级之外的属于流浪者或曰贱民,他们常常被称为“不能触摸的人” ,意思就是只要触摸一下流浪者,或者被他们的影子所接触,就会被看成对上层种姓等级的亵(xie)渎。在有些地区,流浪者只要看一眼正在煮饭的锅,里面的食物就被视为受到了污染。他们通过一座桥梁,桥下整条河的水就被看作是不可食用。这四大种姓又各自包含许多分支,种姓分支常常与具体的职业相联系,一个分支的所有成员应该做相同的工作。个人不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在出生时就由其父母亲的种姓等级决定了。四大种姓之间的联姻被列为禁忌,甚至各分支之间的联姻也要遭到强烈的反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同维护社会等级的印度教紧密

15、交织在一起。根据印度教教义,每个成员必须遵守自己所属等级的规定,谁不遵守谁就会在来生降到下一个等级,甚至成为流浪者或者动物。这样,印度教既是种姓等级制度的执行者,又是它的维护者。如今,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度在城市正在迅速瓦解,工业给大城市的职业结构带来了很多变化,人们可以选择超越本等级的工作。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等级的升降。现在,印度也有许多贫穷的婆罗门,许多有钱的首陀罗,甚至富有的流浪者。然而在农村,严格的等级制度仍然在制约着成千上万印度人的生活。 (张敦福主编:2001:213-214) 。2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又如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90年代初(1

16、994 年) 。在种族隔离制度下,不同肤色的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白人、混血人、黄种人和黑人。白人位于最高层,享有最多的社会特权;而黑人则处于最下层,享受最低的社会报酬。种族之间实行隔离,每一种族都有自己的住宅区域、医院、中小学、大学和其他设施。经济收入与肤色有着直接的7联系。例如,一个白人教师比一个具有同等水平的黑人教师领取更高的工资。种族间的联姻或性行为被列为禁忌,甚至被看作是违法或犯罪行为。种族间其他形式的交往也被法律或者习俗所禁止。四、社会流动的功能社会流动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分析社会流动的功能也有多个角度。首先需要对社会流动的性质进行分析,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功能分析。根据社会流动的性质,可以把社会流动分为合理流动和不合理流动。合理的社会流动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包括量的合理性和质的合理性。量的合理性主要是指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承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