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285432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我国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一、 为什么要改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们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在经济上、政治上全部都是过渡状态的社会,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占主导,领导地位;(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为主体,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分析:1949 年

2、 10 月-1952 年底,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 “三反” 、 “五反 ”运动业已结束,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较量中,取得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社会主要矛盾分析: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可引导,不是独立的发展方向)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所以要把可引导的个体经济与具有对抗性矛盾却也能够接受改造,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消灭掉,也就是改造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

3、有过渡性质的社会。社会发展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二、 能不能改造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迅速发展和加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在运往抗美援朝前线的军需物资里,有不法厂商制造和贩卖的变质罐头食品、伪劣药品、带菌急救包,造成一些战士致病、致残,甚至断送了生命。他们拉拢、收买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少数被他们收买的干部从他们那里领取干薪

4、、干股,或者拿回扣、佣金,充当坐探、代理,同他们合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许多卑劣行径,特别是运往抗美援朝前线的变质、伪劣、带菌医药用品而造成志愿军战士致残或死亡的罪恶行为,确实令人发指。“三反”、“五反”运动是 1951 年底到 1952 年 10 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活动,教育了干部,纯洁了干部队伍,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推动了私营经济中的民主改革。政治上继续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实现全国大陆解放与统一,建立各

5、级人民政权,为革命转变提供政治条件。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全国规模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重要依据广大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土地改革后开始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是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由于缺乏农业机械化,没有大规模的机器,农业靠协作,同样可以增产,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明显,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出了重要依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

6、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国际环境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保卫了朝鲜民主共和国的独立和新中国的安全,维护了世界和平;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战后世界社会主2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援助,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访苏,又好看又好吃的中苏条约。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 怎样去改造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

7、想。1952 年 9 月,毛泽东提出用 10 年至 15 年时间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1953 年 6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议。 1953 年 9 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主要内容(一化三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一化” 与“三改” )的关系 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是根本改变我国经济

8、落后状况,尽快发展生产力,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1952 年底,虽然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但是这只是恢复到 1936 年工农业生产的水平,旧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当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的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266 。且工业部门残缺不全,互不协调。工业中,重工业不到 30,轻工业则占全部工业的 70以上。我们不能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不能自己制造重型的和精密的机器,没有现代国防工业。许多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与欧美发达国家不能比,也落后于 1950 年的印度,如:钢人均产

9、量:中国为 237 公斤,印度为 4 公斤,美国为 5388 公斤;发电量:中国为 276 度,印度为 109 度,美国为 2949 度。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一化 ”与“三改 ”的关系就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1954 年 1 月 1 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指出:“

10、 在发展国民经济中,我们必须努力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工业,把现有的社会主义工业扩大起来,办得更好;我们必须努力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这两方面的任务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没有主体当然不行,没有翅膀也不行”。“一化 ”即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 即是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1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 “主体”,是目的,即是说,要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放在优先和首要的地位,这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稳步提高;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两翼” ,是手段,两翼丰满,主体才能腾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出于抽象的社会主义信念,而基于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实际需要,是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道路和创造条件的。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构想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这就是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与变革同行,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

12、主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促进社3会生产力发展。 因此,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和目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目的,直接地是为了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间接地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 四、 改造的具体实施农业方面1、个体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以手工劳动为

13、基础的个体农民经济,生产单位小,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积累有限,经济力量薄弱,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与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它既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日益增多的商品粮食、农业原料,也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工业品市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经不起天灾人祸,发展下去,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两极分化。这些情况决定了必须把分散的小农经济逐步联合成为合作经济。2、改造的方针政策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当时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也存在着两条发展道路的斗争:一方面,是广大贫农下中农互助合作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发扬,他们坚决要

14、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一方面少数富裕中农要求“单干发家,剥削致富”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也在抬头;这种状况,如让其自流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一家富裕,百家贫穷”的新的阶级分化,让资本主义在农村中泛滥起来,使广大农民重新遭受少数富农的盘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农村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去占领” 。事实教育了广大干部和广大农民;只有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才是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唯一幸福的道路,也只有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广大的小农经济过渡到合作化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们的国家才能走上社会主义。 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自人民日报 1959 年 10 月 18 日,作者:邓子恢第二、自

15、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3、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何谓互助,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所有,只是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集体劳动,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报酬,入股分红。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所有生产资料归农民集体所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不能不继续遇到敌对阶级和敌对思想的反攻和抵抗。这一场思想上、政治

16、上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年下半年,与城市里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猖狂进攻的同时,在农村中也普遍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社会主义的民主方式,放手发动群众,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让广大群众畅所欲言,充分地摆事实、讲道理、回忆、对比、算帐,以大量的无可争辩的事实,驳倒了各种反对社会主义的无耻谰言。从此资本主义思想搞臭了,社会主义思想光芒四射,使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擦亮了眼睛,认清了前途,明确了方向” ,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大大提高,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了。农业社的优越性从此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并从而展开了我国农业大跃进的序幕。手工业方面1、个体手工业的局限性:手工业与城乡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很低,因此必须通过合作化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能够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2、改造的方针政策: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改造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