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131515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谈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孙丽霞(佛山市博物馆 广东 佛山 528000)【摘要】民俗文物富含非物质文化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民俗文物的承载,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展示、研究还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每一步都不能没有民俗文物的参与。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文物的消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致命的打击。【关键词】民俗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者简介】孙丽霞,广东省佛山市博物馆文博馆员“民俗文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生活文化中的物质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 ”1它和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来自民间,来自于民俗文化

2、,二者有着极亲密的共生关系。民俗文物的属性是“物质”的,但又富含非物质文化的因素,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的,但它们又需要民俗文物的承载,表达。所以,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护工作,就要研究民俗文物,就要认识民俗文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一、.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2003 年 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样定义的:“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05 年 10 月,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3、护工作,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做了更符合我国国情的诠释:“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1徐艺乙 中国民俗学概论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 年 12 月第 1 版2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明确了其包括的范围:“(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二)传统表演艺术;(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四)有关自然界和宇

4、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技能;(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005年和 2008 年国务院又先后公布了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十类:(一)民间文学,(二)民间音乐,(三)民间舞蹈,(四)传统戏剧,(五) 曲艺,(六)杂技与竞技,(七)民间美术,(八)传统手工技艺,(九)传统医药(十)民俗。通过对照,我们发现,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务院所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的定义,还是所明确的其范围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都离不开“各群体”、“传统”、“民间”、“群众生活”,也就是说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社会各个群体、团体,即广大民

5、众的生活,来自于民间,来自于传统,与民众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对照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学研究对象的分类,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全部是民俗学研究对象,尤其是我国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十类一千多项基本都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属民俗事象的范畴。(名录里的第十项的“民俗”应该是指节庆、庙会、祭典等一类的民俗活动,不是我们通常意义说的广义的民俗)。我们应该可以说,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民间,传承于民众生活,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二者有共同的存在空间,在所在的社区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历史感,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明显的共生性和一体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割裂的。著名民俗学专家陶立璠

6、先生甚至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1显然,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民俗文物是反映民间不同风俗习惯等民俗现象的实物,它的范围很广,涉及全部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它既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又反映社会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一事一物,可表现生活习俗、文化风尚。因此,它对于了解各地人民习俗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生活及文化状况,都是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2民俗文物涉及全部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从它的1陶立璠谈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中国民俗学会网站:http:/ 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 1

7、990 年 2 月第 1 版3分类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徐艺乙先生在中国民俗文物概论中将民俗文物分为六大类:(一)生产工具,包括农牧、渔猎、工商、交通等工具及各类辅助工具;(二)生活器具,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三)民间建筑,包括民居、戏台、祠堂等建筑及建筑装饰和室内陈设;(四)穿戴服饰,包括服装、鞋帽、面料、佩饰等;(五)仪杖用具,包括祭祀器具、节庆、人生礼仪用品和道具;(六)游艺道具,包括民间美术作品、演艺道具、娱乐体育器具等。 1这些无所不包的民俗文物涉及全部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似乎瞬间就可以串联起一个完整的民间社会生活图景,它们不仅仅只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的物质工具或用品,还参与

8、人们的敬神祭祖、岁时年节、人生礼仪活动,承载着社会大众的情感、信仰、审美、价值观等精神文化。“民俗文物的价值在于能充分体现文物中隐含的民俗概念和生活智慧,以及和先人血脉相连的感情。其价值是精神、心理和社群伦理紧密结合的,民俗文物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重于艺术和历史价值。” 2可见,民俗文物虽然是物质的,但它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的、精神的因素,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流变的,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文化,文化的创造性、独特性,但它要依托以民俗文物为代表的物质,来表达其精神、价值和情感。所以,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共生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

9、融合,不可割裂,我们无论是对民俗文物的研究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都应该把它们放同一视野中共同探讨。二、民俗文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传承的重要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出现之前,我们无论是政府还是文化职能部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心大都在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文物。我们许多的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保护机构多年来一直有序有效地致力于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工作。其中民俗文物是各级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广布于全国各地市、县、区的基层博物馆,积累了相当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文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大都作为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学者们在关注在研究,收集、保护也是集中在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比较

10、窄的范围内,针对性强、学术性强,较少有职能部门开展长期的、广泛全面的收集保护工作。所以,非物质1徐艺乙 中国民俗学概论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 年 12 月第 1 版2江韶莹 台湾民俗文物分类架构与登录作业系统研究转引自徐艺乙中国民俗学概论4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无论是人文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都是相对薄弱的。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而言,它从兴盛到衰微,在这一过程中必定流失了许多重要的资源。尤其是一代又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离开了,使现在的我们不能从他们那里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这给我们的研究和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值得庆幸的是,各级博物馆长期征集、保存下来的民俗文物,许多民俗研究机构在工作中

11、积累的民俗文物,成为我们现在认识、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有价值并不可或缺的资料。确实而言,我们当下面对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残缺的非物质文化,这些严重残缺不全的文化生存已经是很大的困难了,传承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保护要传承,首先要尽可能修复它们。我们修复可利用的资源之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过程中,有幸保存下来,蕴藏着其文化精髓的“物”,也就是民俗文物。这里用了“修复”这个原来一直用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词,但我觉得,用到这里也是非常准确的、恰当的。我们就以“佛山木版年画”这一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讨一下。佛山木版年画在明清到民国时期非常兴盛,清代最兴旺时年画作坊数百家,

12、有岁时年节画、门神画、神像画、灯画、榜边画等近十个品种,年产量达一千多万对,销售到周边各省及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1但是到现在,佛山木版年画制作作坊只有一家,传承人只有冯氏父子俩,年产量只有几千张。而且,经过历次社会变动,他们现存的木版非常少,因而年画的种类也是比较少,工艺水平也很难达到兴盛时期的高度。正如梁诗裕先生所说:“冯氏木版年画在目前困难重重的处境下,不可能全面反映佛山木版年画几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精湛工艺技术和曾经拥有的辉煌成就。” 2佛山市博物馆目前共藏有清代、民国、五六十年代的木刻板 200 多件套,年画 1000 多张,还有一些年画印刷工具。这无疑是最好的帮我们认识和研究佛山木版年

13、画的资料。同样是木版年画,2004年,青岛一位收藏家将珍藏多年的山东老年画印版 140 件(套)精品,低价转让给了青岛市博物馆。这批老年画印版,经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确认:“全部年画印版皆为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代表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属清末民国时期,确定为三级文物”。 3无论是对佛山年画1 黄卫红 略论佛山木版年画的民俗研究价值 和谐社会与文博事业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6 年 9月第 1 版2 梁诗裕 佛山木版式年画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7 年 7 月第 1 版3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与利用 博宝艺术网:http:/ 年佛山市博物馆用馆藏的木刻板请年画的传承人冯师

14、傅印制了二百多种一千多张年画,用于收藏、研究、展览。近些年,佛山博物馆利用这些年画和其它相关的民俗文物举办了多个展览,让民众有了一个全面了解木版年画的机会。佛山市民间艺术社和珠三角、港澳地区的博物馆等单位都收藏有清代、民国、五六十年代的木版年画作品,如香港文化博物馆藏有清代的赤湾圣母、关帝、加官进爵等木版年画,由于年画是日常消费品,容易损坏,又年年更新,能保存一、二百年实属不易。通过这些木刻板、印刷工具、各个时期的作品和传承人的参与,我们就能还原一个相对现在“近于消亡”的状况完整的多,丰富的多,更接近真实的“佛山木版年画”。对于认识佛山木版年画工艺特点、品种类型、文化内涵、发展脉络,历史渊源有

15、极大的帮助,只有懂得了它的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才能做到更好地传承,正确的、有效的保护。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是一个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以祭拜北帝为中心的综合民俗活动。据乾隆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当时就形成了举镇数十万人参与的规模,是佛山清代到民国数百年来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但是,建国后它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而停办,一停就是五十多年,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已消失的民俗了。2005 年,在民众的强烈呼声中,在政府的支持下,由佛山市博物馆牵头,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开始恢复起来。当时,佛山以前操办北帝诞祭祀活动的“大魁堂”(清代至民国时期佛山民间自治组织)、“北帝更衣神功会”(佛山最大的宗族霍氏家族组织)早已消失,主持庙会的庙祝、值事已经故去。原来祖庙北帝诞庙会的祭拜北帝、祈福、巡游、演戏酬神等仪式、步骤也没有多少人知道细节,参与策划的工作人员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这个庙会办成怎样,有没民众主动参与?但是,祖庙北帝诞庙会恢复第一年,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与信众就蜂涌而来。到现在庙会仅仅恢复几年,它已经成为一个反响热烈,影响广泛,参与人数达到数万人的大型民俗活动,甚至港澳地区的许多民众每年都如期而至。2007 年祖庙北帝诞庙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祖庙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