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081182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74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美学史 余开亮导论:何为中国美学一、美学与中国美学1、西方美学研究历程美本身研究审美心理研究艺术哲学西方美学学科历程。鲍姆加登的“感性学”康德的“情感学”分析美学美学转向(生态,环境,身体,空间,视觉,文化研究)2、中国美学感性学+情感学+ 形而上学各个学科最早的时候就是讲经典儒家道家历史文学家写的东西,后来我们划分为经史子集。现在就分类了。学科的现代的划分。都是在学科的现代区分下成立的。讲一个现代性建制的中国美学史,用什么标准去衡量那么多文献哪些讲的是美学。什么是美学。再去衡量那些古代的材料,才能建构自己的中国美学。3、理念是上帝的,画家画的床,模仿的是现实中的床,艺术家所做的事情是摹本

2、的摹本,现实中的床是模仿理念的床,所以他贬斥那些人,赶出他的理想国。他要获取的是一个理念的世界。这是一个哲学思辨的研究。慢慢到经验主义,从日常经验开始研究美,就是研究这个美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有一个什么过程。开始探讨一个心理过程。近代以来放弃美的本质,转向经验的。转向认识论。后来进入了艺术哲学,也就是分析美学,讲对艺术的,艺术中很多的概念术语,对这些东西进行语言分析,进行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有些分析学派,把握维特根斯坦的一些观点运用到艺术批判的范围,艺术就是表现。艺术这幅画表现了一种愤怒的情感,分析美学家会说画怎么有情感。当你进入一种语言分析的时候,发现一种东西的科学化。离人的越来越远,不再具有

3、切身性,这种学问就离开了人本身。4、感性学。后来真正把美学的建立是由康德建立起来的。第三个批判就是一个美学的问题。他实际上抓住的问题就是关于情感的问题,知情意,有不同的学问来对应这样的学科,真善美就是知情意的相互对应,康德讲用情感学来建构美学。后来转向就是分析美学,到现在美学转向就是越来越广泛,不管是西方还是国内越来越转向现实问题。美学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进行一种感觉,引起情感的反应。这种情感哲学也说了其实有可能是美学的性质。对生活的光景,境界的论述也是充满情感,中国人在做哲学的时候需要带有很多体验的你问题,带有情感性的进入。如何让人的生命达到一种自由,都是中国人对于美的一个看法,对美的关注

4、思考,最终都想让人达到一种超越。二、中国美学是生命智慧之学智慧之学:智慧分为知识型智慧和生命型智慧。知识型智慧多为自然科学。生命型智慧分为人文学科和宗教。知识型智慧:以自然科学为对象,注重可证性与实用性。生命型智慧:以人自身生命为对象,注重反思性与情感性,是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这反思主要解决生命身心如何安顿的问题,超越的问题。(1)生命的局限性(人所注定的命运)(2)面对命运的多种文化策略哲学:以理解的方式宗教:以信仰的方式艺术(美学):以感性情感体验的方式命就是人无法改变的必然性。中国相信这样一种冥冥之中的命运,例如现在新儒家讲对命的敬畏。哲学是先理解后信仰,宗教是先信仰后理解。(3)中国文化

5、主要体现为生命型智慧。道和艺术。中国文化致力于如何实现人与天道的结合。生命来自天道的运行,人能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则与天道契合,则能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进入天道的无限。中国文化主要思考的问题是,要内在超越天人合一的问题。三、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与美学视角1、天人合一的文化母题中国文化的天人关系:天道命性情(志)欲天 人(心身)后三个变成人(身心) ,天道是天。儒家:以情显性,以性统情,性情中和。道家:克情复性,达至性命之情,天地之情。儒家是肯定情的重要性,道家是人如果能够以一种本身的状态存在就能够达到天人合一。2、天人关系是一种境界论境界论是存有论、价值论、目的论,是生命存在意义的无限展开,是情感

6、和德性的合一,是感性和理性的合一,是具体生命和无限目的的合一。3、生命境界的达成方式(1)从内外形态分:内在达成:心性的存养扩充,即个人修养;外在达成:操作与实践,即身体实践。(2)从生活领域分:道德达成:道德修养,道德实践;审美达成:审美修养,审美实践。4、中国美学关注的是生命境界的审美达成问题即解决中国文化中感性审美层面向形而上生命境界如何通达的问题。“中国美学史”课程正是要展现中国文化中的感性-象层面(艺术品,天地自然,个体情感,具体生命) ,并思索此感性层面指向的观念道内涵(天,道,意境,神韵) 。美学作为形而下向形而上的桥梁,作为艺术与哲理的贯通,有致地化解了可爱与可信的矛盾。四、中

7、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资料来源(1)研究对象。中国典籍中关于审美的理论以及感性形象本身中蕴含的审美意识。以审美理论为主,根据不同时代特征,对审美意识进行取舍。(2)研究目的。“同情的理解” ,了解中国古人的感性生活,了解中国艺术和观赏方式,激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理解古人的生命智慧,激发对个体生命的体认。激发自身的生命忧患意识和超越精神。(3)资料来源。中西美学理论资料来源:西方,美学理论体系性著作,论述美学问题或范畴的著作,论述艺术门类的著作,散杂在其他著作中的美的理论;中国:感性形象来源,哲学著作,论述艺术门类的著作,散杂在其他著作中的关于美的理论(文,气,象,意象,形,神,妙等)

8、。(4)天人关系的三种类型与美学史分期天人关系前期:远古美学,夏商美学,以神性的天为主题,通过感性层面而达成人神合一天人关系的轴心期:周代美学,春秋战国美学,秦汉美学,六朝美学,唐代美学,宋代美学,元至明中叶美学,明清美学,以人性为主题。通过感性层面达到人道合一。天人关系的反叛期:明清之际美学,以人欲为主题,感性层面。远古美学第一节:生劳动和美的起源一、形式美的出现现成工具打制工具磨制工具在漫长工具的打磨过程,原始人造型能力不断提高,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开始呈现在各种工具上。2、原始诗歌的产生邪许之教生产经验再现原始诗歌“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鲁

9、迅:杭育杭育派(劳动号子)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工具很重要,木棍石头,后来出现打制的工具,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加工打磨。然后就会制造出来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很助于打猎,在这个过程中,造型的能力不断提高。开始萌芽,从劳动的角度产生的形式美。在劳动过程中忽然出现这样的状态,有的时候是为了生产慢慢产生出来的。 ) (大家在抬大的木材的时候,开始喊一声,大家有人呼应。因为是集体劳动,所以有一个节奏感。劳动的号子。所以实际上就是在生产经验过程中,产生了我们的诗歌,我们开始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还可以用来传递生产经验。 )3、原始舞蹈吕氏春秋古乐: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

10、郁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最早的舞蹈也是和劳动关联的,造型观念都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4、原始建筑系辞传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 ”5、原始绘画(编织纹)最原始的制陶艺术把泥土涂在编织物的容器上得来。美在生产经验中产生,混有实用性。第二节:巫术和远古美学的文化意蕴1、巫术成为原始社会的文化核心人与自然关系的神化阶段:自然神与图腾绝地天通(描述的是神话色彩,文化变革的远古时期,把人和神开始分开了一个理想的上古时期)巫的出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说文解字 )弗雷泽金枝:模拟巫术(相似律)与接触巫术(接触律)2、

11、巫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关联固定时间、地点、主持人、程序、动作、参加对象、用具和装饰、专用语、神圣氛围3、承载巫术的原始艺术和审美(世界范围内巫师,灵感的,具有巫术,通过舞蹈来获得神灵的护体和庇佑,解释我们出土的陶器有那些奇怪的舞蹈和装饰。出现一种人和神两个人站在一起的状态。后世的形式都在巫术活动中得以实现,最早的诗歌有些就是咒语。巫术活动是综合性场所。把所有人团聚在一起,让大家达到一种体验。台在中国最早就是与神沟通,与天相通的时候修建的,很神圣。舞台就是为当前的神而设置的。这就是当代人的信仰,延续最早的,演变成我们今天的舞台。 )1、彩陶文饰:多重意蕴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先制坯,半干时绘制图案,再烧

12、制。和彩绘陶器不同。(1)彩绘形式:圆、深、空。(原始时代最早的形态,彩陶代表那个时期最辉煌的艺术成就。形状有很多,主要看纹饰。祭祀的时候要装东西,有不同造型的彩陶。呈现了中国艺术的雕刻。制作工艺可以保持很久。 )彩绘纹饰的种类:植物纹、动物纹、人面纹。植物纹:稻穗纹、叶纹、谷纹、花纹、树纹、荚实纹等动物纹:鸟纹、蛙纹、鱼纹、鹿纹等(二)彩陶纹饰的多重意蕴:(1)对生存环境的客观认识(2)生殖崇拜观念(蛙鱼鸟,繁殖能力的崇拜,原始人观念里,传宗,能够多生人对一个部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对生殖是文化思维里面最重要的事情。 )(3)图腾崇拜(3)彩陶纹饰艺术形式:具象写实和几何抽象思考:写实手法如何

13、走向抽象手法?(1)物象模仿向符号模仿转变:继承中得简化(2)抽象的宗教心理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移情基于人的空间信赖,抽象基于人的空间恐惧。抽象冲动是更为原始更为本质的艺术意志,艺术抽象达成一种对神的体认。抽象具有两个特征:(1)对空间深度的抑制,以平面化呈现(2)以几何线形方式来加以表现,是物象脱离时间性、变动性,使之获得永恒的特点。2、山顶洞人的红色万物有灵观念墓葬死者身上和周围的赤铁矿粉:凝聚生命之光、避免灵魂的逃逸(灵魂通过呼吸和流血逃逸)红色饰物,打孔的小石珠、兽牙、鱼骨等串在一起进行佩戴,可以做项链或者头饰,奇怪的是这些东西几乎都是红色,好像都用赤铁矿粉染过。这些饰物被用来凝聚生命

14、和灵魂,同时可以从神灵那里获取生命的力量。3、玉饰威猛之美父系社会出现后,神人兽面纹饰成为玉饰的母题。浙江余杭反山出土的琮玉(良渚文化) ,外方内圆,是一种贯通天地的法器,天圆地方之说。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一尺张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把人和兽合在一个里面。神人兽面纹。 )4、原始绘画图腾与生殖崇拜生殖巫术方法:感应(把人和神放在一起,不接触就可以感应) 、接触相合、距离相合(比如箭刺)5、原始舞蹈人神相通观念装扮模拟以增强效应(把自己装扮成动物。这样就能到到神灵的庇佑,增强巫术的效应。人神相互沟通的状态)巫术活动中,

15、诗乐舞合一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相克,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 (巫术的咒语)6、口传神话远古宇宙观创世纪神话、黄帝蚩尤之战,共工颛顼战争、夸父追日神话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海内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海外北经 )天圆地方,四面环水,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朱雀,炎帝,视融,火昆(南) ,青龙伏羲黄帝旦(东) ,白虎,西王母,蚩尤(西)昏,玄武夸父昔水(北)结论:

16、远古美学特点1、美的起源是多个因素的综合2、美和生产需要的交织:羊大为美(实用性)3、美和原始宗教的合一:羊人为美(超越性)(讲一个东西好会说有韵味,味外之味,调到味觉去欣赏。味觉认识在中国艺术中是很独特的,西方美学是更多把美感是把味觉触觉是要排除掉的,认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才是很高级的美感,味觉是生理的不是美感的是功力的,而美是非功利的。中国人会调动各种感官形成美感,是不排斥生理性感官的是融进了我们的美感体验里面。独到要求我们去体验,要求我们把各种东西都调动出来,花的香很细腻的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想在艺术中达到一种超越。开始是体会神,后来是体会道,把艺术还要往上面走,成为存在的价值论,形而上的追寻。 )关于这个字入手去讲美的起源的合法性的问题。中国美学难道就是研究美这个字吗?中国人研究美的时候,不是拿美这个字来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是不是错了呢?进一步思考。我们从美这个字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