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027803 上传时间:2018-02-10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 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 ,左者:我生(子) ,前者:克我,后者:我克。如是,则“用金体” 栏之内圈所缺的是 “酸”字。求证:“用火体”栏中“ 咸”字与“用金体” 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 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 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 ”字正确。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 1 填入五

2、色绘成彩色经法图 (图 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 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辅行诀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 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3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花 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子 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

3、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辅行诀又曰: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 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4、。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为解析 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 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 (蜀椒 味辛温。 )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泽泻 火中土 味甘寒。厚朴火中金 味苦温无毒。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卤咸(戎盐) 味苦咸寒。亭历 火中火 味辛寒。味甘属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大枣 土中火 味甘平。麦门冬土中金

5、味甘平。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4味酸属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温。枳实金中木 味苦寒。豉(缺) 金中火 大豆黄卷 味甘平无毒 。勺药 金中土 味苦。署豫 金中水 味甘小温。味苦属水:干地黄水中水 味甘寒。黄芩水中木 味苦平。黄连 水中火 味苦无毒。术水中土 味苦温。竹叶水中金 味苦平。五行与事物和现象配属比较表从上列表中可知,两书的五行与五味之配属不同,属于不相同的五行归类法(我国古代的五行配属,可分为五大5类,计二十五种,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不予展开) ,但无碍于破解经法图 ,因此,按辅行诀之论述进行配属。为求证填补 经法图圈外所缺的是为“痉” 字,笔者将辅行诀中所载的治疗五脏虚实病症的

6、大泻、大补汤方证录之于下,以经法图之逻辑关系,按商周乾坤图三五至精图 (方氏乾坤图 )之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方证分析如下:廿五味药精经法图至此,笔者认为汤液经法图之秘已全部破解。 经法图是针对中医五脏六腑之病症,以五行属性分类,用中药药物的五行药(属)性来组方遣药之法则总结,即所谓的“汤液经法” ,并根据临床应用化五行药性为五种药味,以图示的方式进行记载传教。其实此秘密,陶弘景在辅行诀中已有明示矣,陶隐居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 ”五行是体,五味是用,以现代语言解释之, “五行是理论,五味是应用

7、(实践) ”。中医辨证之五行病症,以中药之五行药性来对症下药,使张仲景之经方至今仍用之如神, “汤液经法”功不可没也。白沙游子无闻居士曰:张机经方用如神,岂知“组方” 以五行;桐君药录今已失,“五行药性” 何处寻。6卷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辅行诀记载辨五(加心包为六脏)脏虚实病症大小补泻方 24 个(不计随证加减方 36 个) ,实际每脏有方证4 个。於后单列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五脏泻方 5 个,救五脏诸劳损病补方 5 个,五(六)脏之病症方前后合之共 34 方。吾人以为 辅行诀 书中仅有五(六)脏病之方证,而无六腑病之方证,其实不然,脏为阴腑为阳,脏与腑(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

8、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治脏之医方亦是治腑之医方是也。其后更列外感天行之大小二旦六神“伤寒” 症 16 方(加正阳旦汤计 17 个) ,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病症 5 方(加启喉丸方、灌耳方计 7 个) ,总计辅行诀载医方 55 个(如加上随证加减方 36 个及正阳旦汤和启喉、灌耳方,共计 94 个医方) ,其组方法则亦按脏腑泻补、外感天行、开窍急救三类而成。笔者以图 3五行相生相克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 (简称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 )的五行生克制化之逻辑关系,解析辅行诀书中所载药方五行之义理,并按卷二所用方法破解汤液经方遗存 辅行诀医方之组方法则与规律,把二十五味药精填入彩色经法图中

9、,绘制而成廿五味药精经法图 (图 4)如下:7一、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 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8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1、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方:枳实(熬) 金中木 、 芍药 金中土、 生姜木中土 (各三两)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解析:肝实则怒,方用泻肝汤。“肝实,两胁下

10、痛,痛引少腹迫急者” 是病。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水亢太过,并伴土亢,克脾土中之火、水。“小泻肝汤”方中芍药为金中土,枳实为金中木,生姜为木中土。以脾土“土体” 之子“金体”中之土、木(土体之火生金体之土、土体之水生金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 中之水、土;又怕制土太过而以 “木体”之土兼补 “木本体”中之土,方证见(图 51)。肝实“木体之水太过并伴土亢”是病则用“ 小泻肝汤”是方,芍药为君药,枳实为臣药,生姜为佐使,化甘除烦,治病去强急。是方一君一臣一佐使。一为乾为阳,二为坤为阴。经云: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天三(味,升)、一(升)阳数也,肝实用阳数三、一并泻方,顿

11、服为日一服取阳证以孤阳不长之意泻之,阴阳五行在其中矣。92、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枳实(熬) 金中木 、 芍药 金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 黄芩 水中木、 大黄 火中木、 生姜木中土 (切,各一两 )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解析:“肝实,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是病。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水亢太过,并伴土亢而克脾土中之火、水,而木则虚。 “大泻肝汤” 方中芍药为金10中土,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生姜为木中土。以脾土“土体” 之子“金体”中之土、木(土体之火生金体之土

12、、土体之水生金体之木) ,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 中之水、土;以“土体” 中之木反侮“ 木体”中之土;以木体之母“水体”中之木、之子“火体”中之木扶持“ 木体”中之木;又怕制土太过而以“木体” 之土兼补“木 本体” 中之土,方证见(图 52) 。肝实“木体之水及土亢而木虚”是病则用“ 大泻肝汤”是方,芍药为君药,枳实、甘草为臣药,黄芩、大黄为佐药,生姜为使药,化甘除烦,治病去痛。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一为乾为阳,二为坤为阴。天(水)五(升)阳数也,地(煮取)二(升) 、六(味)阴数也;肝实为数五用二、六数并泻方,再服为日二服取阳证以阴泻之意也,阴阳五行在其中矣。113、小补肝汤治心

13、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桂枝木中木 干姜 木中土 五味子金中金(各三两) 大枣土中火 (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白术水中土 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木中金 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木中水一枚,炮。解析:肝虚则恐,方用补肝汤。“肝虚则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是病。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土虚,木弱更去克脾土之土、水。“小补肝汤”方中桂枝为木中木,干姜为木

14、中土,五味子为金中金,大枣为土中火;以“木体” 之土、木补扶 “木本体” 之土、木,以脾土“土体”之子“ 金体”之金(土体之土生金体之金)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 中之木,并以“土体”之火转化“ 木体”之木(木生火,火生土)克甘土,方证见(图 53)。肝虚“木体之土虚及木弱而强克土体 之土” 是病则用“小补肝汤”是方,干姜为君药,桂枝为臣药,五味子为佐药,大枣为使药,化甘除痞,治病去眩。是方一君一臣一佐一使。天(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阳数也,地四(味)、(水)八(升)阴数也;肝虚为阴数四、八用一、三、阳数并补方,日三服取阴证以阳补之意也。124、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

15、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木中木 干姜木中土 五味子金中金 (各三两) 旋覆花火中火 代赭石 金中水(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竹叶水中金 (各一两) 大枣土中火(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解析:“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13而结”是病。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木、土虚,火、金、水偏弱,更去克脾土之土、金、火。“大补肝汤”方中桂心为木中木,干姜为木中土,五味子为金中金,旋覆花为火中火,代赭石味苦寒 为金中水,竹叶为水中金,大枣为土中火。以“木体 ”之木、土补扶 “木本 体” 之木、土;以“木体”之母“ 水体”之金扶助“木体” 之金;以“木体”之子“ 火体 ”之火,扶助“木体 ”之火;以脾土 “土体”之子“金体” 之金、水(土体之土、金生金体之金、水)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 ”中之木、火;并以 “土体”之火反侮转化“木体”之水克甘土,方证见(图 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