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孟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于凌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00064 上传时间:2017-07-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贾孟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于凌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贾孟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于凌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贾孟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于凌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贾孟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于凌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贾孟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于凌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贾孟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于凌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贾孟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于凌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贾孟辉教授回医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于凌志 1左艳丽 1王晓丽 2 马立凤 2 付慧玲 2 王佩佩 2 刘丽 2 曹丽翠 2 李占涛 1 苏丹 1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宁夏银川 750004; 2.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宁夏银川 750001;)摘要:吾师贾孟辉教授从回(中)西医结合角度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深入研究,提出缺血性中风虽病因病机复杂:或饮食劳倦,或情志失调,或外邪侵袭,但四液、四性体质和禀性所致病理根源理论无疑是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和病理的关键,这是回医药脑病辩治之特色,有别于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吾师同时强调脑在人体中居于重要地位并提出缺血性中风病位在脑。故临床上

2、通过通利脑经来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关键词: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贾孟辉脑中风是当今世界三大致死类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 1。其中缺血性中风最为普遍,约占 70-80%2。脑缺血梗死后引起的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3。吾师贾孟辉教授从事中医药、回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20 余年。擅长在临床中通过通利脑经来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现将导师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1.1 现代医学带缺血性中风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

3、缺血性中风是由脑供血障碍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最终导致脑血管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病因复杂,多种因素参与其中,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超载、自由基等 4。目前,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以神经保护和超早期溶栓为原则,主张运用如抗凝、扩容、开颅减压、血液稀释、血管介入等系列疗法治疗本病,但是主要是以预防为主,积极治疗来降低该病的致残率和复发率,但是仍没有特效药物和方法治疗此病。西医诊断标准:是结合临床并依据和参考我国 1996 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5主要是符合其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如下:常于安静状

4、态下发病。多数发病时不伴随明显头痛和呕吐症状。发病缓慢,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多呈阶段性进行发病后 1 一 2 天一般表现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可见颈内动脉、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应做头颅 CT 或 MRI 检查。头部经相关检查如 CT 或 MRI 可发现脑梗死部位。1.2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中医认为缺血性中风是在内伤损伤的基础上复发劳欲过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从而发生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指出脑为“元神之府” 。因此可认为缺血性中风的病位在心脑

5、,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大多数医家认为缺血性脑中风与肝肾亏虚、气虚血瘀、风痰瘀阻、痰火壅盛、肝阳上亢等相关。中医在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上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实的治法。治标宜祛风豁痰,活血化瘀;肝阳上亢者平肝潜阳。治本宜补益气血,滋补肝肾阴阳。张铂 6等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 30 例,治以祛风豁痰,活血化瘀,其治疗组的有效率达到 93.4%。万海同 7等运用养阴益气活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 226 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其治疗组有效率达到 91.15%。黄耀明 8等运用益气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 30 例,治以补气活血通络。其治疗组有效率达到 70%。王成 9等运用四物二陈汤加减治疗缺

6、血性中风 30 例,治以益气活血化瘀。其治疗组有效率达到 93.33%。李小龙 10等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 30 例,治以活血化瘀,疏通经脉。其治疗组的有效率达到 93.3%。中医诊断标准:是结合临床,并依据和参考我国中医药管理局的脑病急症协作小组在 1996 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11,其临床特点如下: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春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有渐进发展过程,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判定:具备 2 个主症以上,或 1

7、 个主症 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方面的特点,并能排除厥证、痛证等疾病即可确诊;结合颅脑 CT, MR 工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诊断。4、贾老师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贾老师认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病理与四液、四性体质、禀性所致病理根源理论关系密切,强调通过观察人体四性、四液体质的机能变化,辨识四性四液体质状态,分析禀性所致的病理根源及其证候表现,是临证辨识缺血性中风之关键;老师同时强调脑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持思维和心理、主管感觉运动、主司经络的功能并指出缺血性中风病位在脑。4.1 四液体质理论与缺血性中风: 吾师指出,回医药学的四液体质理论主要是论述人体

8、四种体液体质的来源、种类及其应用的学说。四体液,指的是黑液质、红液质、黄液质、白液质,通过肝脏的正常功能产生,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四种体液在各自的数量和质量上保持一定的平衡;反之为处于失衡的病理体质状态,即为四液体质态。吾师认为缺血性中风主要与黄液质体质、白液质体质、黑液质体质有关。4.1.1 黄液质体质与缺血性中风黄液质是由人体肝脏化生、聚藏于胆囊的一种淡黄稍浊、味道极苦的液体,性热偏干。有防止血液凝固、振奋精神与增强体力的功能。黄液质过盛为黄液质体质。黄液质体质类缺血性中风: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大小便闭,面赤、目赤身热,躁扰不宁,两胁胀痛,苔黄腻,脉弦滑而数。4.12 白液质体质与缺血性中风

9、白液质是因于人体摄入过量湿性偏重的营养物而化生的清澈液体类物质,积聚、弥散于人体各个器官组织,性寒偏湿。具有防止热性、干性物质破坏其体液,引起人体的异常变化的功能。白液质偏多的人为白液体质。白液质体质类缺血性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头晕,神疲乏力,记忆力差,食欲不振,苔腻,舌紫,脉濡滑。4.1.3 黑液质体质与缺血性中风黑液质是由肝胃化生的一种色黑,味酸苦而混浊的液体,性干( 燥) 偏寒。在为器骨髓、筋脉等器官组织输送营养物质时起到特殊的作用。黑液质偏多的人为黑液体质。黑液质体质类缺血性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头痛眩晕、视物昏花,耳鸣耳聋、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4.

10、2 四性体质理论与缺血性中风吾师指出,回医药学的四性体质理论中的“性”有冷、热、干、湿之质,统称“四性。 ”生理状态下,四性与四液发挥协同作用,机体能够保持正常的生化代谢。四性冲动,协同作用打破,冷热干湿失衡,机体的正常代谢失常,则发生病理变化而生病。吾师认为缺血性中风主要与热性体质、湿性体质有关。4.21 热性体质与缺血性中风热性易动,主要干预机体温热代谢过程。在生理状态下,机体的温热代谢正常,机体能够保持恒定的温热环境。 病理情况下,一旦热性冲动,调节温热代谢过程发生障碍,机体则易发生炎性反应,迫血耗精,体液滞留沉淀,易形成“热病质。 ”热性体质类缺血性中风症状同黄液质体质类缺血性中风。4

11、.22 湿性体质与缺血性中风湿性濡润、侵渗,主要调节机体干湿代谢过程。生理状态下,干湿代谢正常,体液能正常输布到各组织器官,滋养四肢百骸。病理情况下,一旦湿性异常泛溢,壅阻气道,体液淤滞,输布代谢不及,就会形成“湿病质。 ”湿性体质类缺血性中风症状同白液质体质类缺血性中风。4.3 禀性所致病理根源理论与缺血性中风吾师指出,回医理论强调,病理根源的产生多由禀性体质而来,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禀性体质产生的痰、瘀血、湿浊、黄水等病理产物,未能及时排出,停积于人体,最终成为疾病发生的根源。如回回药方中,有“黑血根源” 、 “白痰根源” 、 “黄痰根源” 、 “润根源” 、 “冷根源” 、 “胆经根源

12、”等。可见“病理根源”根据其禀性的不同,其导致疾病的类别及特点也不一。吾师认为缺血性中风与“黑血根源” 、 “白痰根源” 、 “黄痰根源”有关。4.3.1“黑血根源”类缺血性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麻木,记忆力差,舌暗有瘀点、瘀斑脉涩。4.3.2“白痰根源”类缺血性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头昏头沉,怕冷怕湿,舌苔厚白腻,脉滑。4.3.3“黄痰根源”类缺血性中风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大便不利,目赤身热,苔黄腻,脉弦滑而数。5、辨证论治贾老师根据多年治疗经验,总结以下治疗方法:5.1 消化寒痰,活血通(脑)经寒痰壅盛,蒙蔽神窍,气血运

13、行不利。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头晕,怕冷怕湿,食欲不振,苔腻,舌暗,脉滑涩。治疗宜消化寒痰,活血通(脑)经。方选回药失答剌知丸加减。元胡、当归、白芍、豨莶草活血化瘀;药西瓜、安息香、芸香、阿魏、石菖蒲开窍消痰;巴豆霜、芦荟、白芥子逐水破瘀;诃子、松蕈、芹菜通利脑经。痰热偏盛者加竹茹、瓜蒌、贝母;寒痰偏盛者,加白附子、苏子。5.2 祛风化痰,活血通(脑)经风痰壅盛,阻塞脑经,气血运行不利。症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治疗宜祛风化痰,活血通(脑)经。方选解语丹加减。半夏、胆南星、陈皮祛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熄风通络;菖蒲、阿魏化痰开窍

14、;元胡、豨莶草、当归、白芍活血通络;诃子、松蕈、芹菜通利脑经。痰热偏盛者加竹茹、川贝清热化痰;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平肝潜阳。5.3 清热化痰,活血通(脑)经痰火壅盛,神窍闭阻,气血运行不利。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大小便闭,面赤身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疗宜清热化痰,活血通(脑)经。方选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钩藤平肝熄风;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清热化痰;石菖蒲、药西瓜、安息香、芸香、阿魏化痰开窍。元胡、当归、豨莶草活血化瘀;诃子、松蕈、芹菜通利脑经。肝火旺盛者,加龙胆草、山栀、磁石等清肝火之品;阳明腑实者。加大黄、枳实;痰热伤津,加生地、麦冬、石斛。5.4 益气破瘀,活血通(

15、脑)经气虚血瘀,阻闭脑经,气血运行不利。症见肢体偏枯,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治疗宜益气破瘀,活血通(脑)经。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补气养血;桃仁、红花、元胡、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诃子、松蕈、芹菜通利脑经。血虚甚,加赤芍、首乌藤以补血;腰膝酸软,加杜仲续断强筋壮骨;阳虚肢冷加桂枝温通经脉。5.5 滋养肝肾,活血通(脑)经肝肾阴虚,脑经瘀阻,气血运行不利。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治疗宜滋养肝肾,活血通(脑)经。方选左归丸加减。干地黄、枸杞、山萸肉补肾益精;石斛、麦冬养阴生津;当归,元胡、豨莶草活血通络;诃子、松蕈、芹菜通利

16、脑经。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肾壮腰;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温补肾阳。6、典型病案举例张某,男,65 岁,2013 年 12 月 1 日就诊。患者素有高血压史,近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将中西医结合抢救好转。但症仍见神志不清,左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伴有失眠,头晕昏沉,怕冷怕湿,食欲不振,大便不利等症,舌暗有瘀斑,苔白腻,脉滑。诊断为缺血性脑中风,辩证为寒痰壅盛,瘀血阻络,治以消化寒痰,活血通(脑)经。处方:元胡 15g 当归 15g 杭白芍 15g 豨莶草 15g 石菖蒲 15g 黑诃子 10g 芦荟 20g 药西瓜 9g 松蕈 9g 阿魏 9g 安息香 9g 巴豆霜 9g 白芥子 3g 芸香3g。共四付,每付药煎煮取汁 100ml,分 2 次服完。二诊:12 月 5 日,症见神志已清,食欲好转,左半身略能活动,但语言表达尚不利,舌质暗,脉结代。痰湿已有化机,但瘀血尚未化去,脑经尚未通利,故上方去诃子、巴豆霜、白芥子,加川芎 15g,血竭草 15g。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