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4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18119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4(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节选)总 体 设 计教材概述白发的期盼是一则新闻分析,曾获 2000 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亚广联的评语说,这个节目“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 “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解决继承传统与变革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年轻人走天下成事业与老年人需求照顾关怀之间的矛盾?白发老人对忙碌的儿女们又有什么期盼呢?作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与理性视角,超越物质赡养的层面,提出了“精

2、神赡养”这一现代理念,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新闻分析由一则令人伤感的故事引入,用老人“一周说了两句话”的悲剧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孤独与寂寞,接下来几位老人又诉说着共同的感受: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 “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的分析,提出了“精神赡养”的概念。 “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接下来,作者围绕“精神赡养”这一主题,选择了老、中、青各种不同的对象,用人物谈话的声音来完成对事实的分析: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

3、爷爷、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是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记者与他们的对话,进一步展现了老年人对“精神赡养”急切的期盼和低到可怜的一点要求。与老年人的对话中,人们已经可以明显感到下一代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漠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当记者的话筒递向那些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时,我们听到的是“忙” ,是无奈,是认为“无所谓”而忽视。真正的原因,是并没有充分认识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精神赡养”的价值。通过向青年人提问,记者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种对象,未来的“精神赡养”责任承担者。这些“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的大学生,亲情的观念已经十分淡

4、漠,这令记者十分“惶恐” ,也从反面说明了向社会呼吁重视“精神赡养”问题的重要性。“精神赡养”不是留待来日可以弥补的情感。节目最后魏先生悔之晚矣的叹息,让人们强烈地意识到:选择现在,尽快承担起“精神赡养”的责任。白发的期盼是用对话串起的新闻分析。作者非常善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引导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坦诚交流。对话自然,贴合主题,没有念稿子、演戏的痕迹,产生了极强的听觉感染力。记者的提问也在拉家常式的对话中展开,看似随意却精于设计,在采访“大学生”一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思路方法先让学生倾听白发的期盼录音带,要求边听边摘录重要信息,并思考录音中涉及哪些人,以及作者编制“白发的期盼”的目的,然后引导

5、学生探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并联想到自己家中的老年人的生活情况。接着让学生用看的方式阅读白发的期盼 ,比较听与看这篇采访有何异同,思考本文的采访与作为偶像的采访有何异同,以便强化倾听的特殊魅力。最后通过讲述邓小平赡养继母 讲个故事说“孝顺” 的故事,启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提倡孝敬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孝敬道德和爱人之心进一步提升,落实到每个人的心田,形成互尊互爱、相互敬重的新风尚。课后的以“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题作一个采访调查的作业,使学生敬老、爱老的人文情感与多样的采访形式共同得到提升。课前准备:2通过查阅资料及上网搜索等方式准备好白发的期盼录音带。3准备好陈红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及歌词。4

6、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文字障碍。课时安排:1 课时三维目标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问题突出,应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关注老人,感悟亲情,特别是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相互理解。2学生善于倾听,关键词记录,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3学习采访和记录制作采访录音稿。4采访艺术:选择好社会热点问题,围绕采访中心精心选择采访对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吸引力) ,设计提问;记者解说串联语言,围绕采访对象和采访中心,精练扼要的点睛之笔,针对采访中的意外机智处理(预设和生成)等。教 学 设 计导语设计人说:“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是天下最深厚、最久远、最牢固、最无私的。 ”这话一点不错,做子女的从生命的孕育到

7、长大成人,不知要倾注父母多少心血!“孝亲敬长”指的是孝敬亲人和长辈,是子女感激父母生育、养育、教育之恩的最好的行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知恩图报,这是每个做子女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道德规范。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孝敬长辈,那么他肯定是一个优秀的人。同学们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的老年人过得幸福吗?(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回答,即使有学生回答老人生活是快乐的,也不应予以否定。 )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 段广播录音白发的期盼 ,听听老年人的心声。媒体播放陈红常回家看看 ,同时投影歌词。请同学边听边看边思考,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老年人最想要的无非就是子女的关心,希

8、望子女经常去看一看、聊一聊,交流交流各自的工作和生活,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也正是“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就是图个天伦之乐。有人形容说,孩子像风筝,亲情是拴住风筝的线,线的终端握在父母的手中,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亲情上的精神需求是别的东西所无法替代的。 (也可放在结尾,起到渲染情感的作用。 )推进新课 、作者简介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白发的期盼获 2000 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送新闻分析节目参评。1主创人员温秋阳:1967 年生,哈尔滨人。1989 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毕业。1989 年至19

9、91 年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1991 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 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现任都市森林节目制作人。由她参与创作的系列节目生命之光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特别奖,主创的在爱的怀抱中 让欢笑代替哀愁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一等奖, 无臂蛙王获 2000 年中国广播社教节目奖一等奖, 故事人生获 2000 年广播电视老年节目评选广播节目奖一等奖, 盲童篇获 1997 年“红棉杯”中国广播大奖最佳公益广告奖。王惠敏:1954 年生。河北石家庄人。高级录音师。1982 年调入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现任技术中心语言录制部副主任。由她录制的广播特写可爱的

10、大熊猫获亚广联信息节目奖、广播剧古墓遇险获亚广联儿童节目奖;评剧皇后传奇 浮躁获全国广播连续剧一等奖;歌曲渔村夜 赶麦场分获全国广播新歌“连环杯”录制奖、金奖。2获奖评语主题好, 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二、词语积累1词语精神赡养天伦之乐耳熟能详2熟语“父母在,不远游。 ”出自论语 ,原句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是要尽量不出行的,即使出行也要有个方向。另外一种解释,其实也只是“游必有方”的解释,说出行要有方法,就是如何安置父母,要有妥善的方法 。据说后一种解释是南怀瑾先生的解释。不过两种解释大意是不错的,就是父母在堂,是尽量不要出行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

11、养而亲不待也。 ”出自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则皋鱼也。披褐拥剑,哭于路左。孔子下车而问其故,对曰:吾少好学,周流天下,以后吾亲死,一失也;高尚其志,不事庸君,而晚仕无成,二失也;少择交游,寡亲友,而老无所托,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反者,年也;逝而不可追者,亲也。吾于是辞矣。立哭而死。孔子谓弟子曰:识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一十三人。 ”听白发的期盼录音带,要求边听边摘录重要信息。思考录音中涉及哪些人,这个“白发的期盼”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提示 1:“一周说了两句话”的老人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缺失了“精神赡养”的

12、老年人的典型代表)东直门卖货的毛女士与父母同住一个院的陈先生和爸爸同住一屋的魏先生(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的大学生(未来的“精神赡养”责任承担者)提示 2: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 “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老人们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 “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的分析,提出了“精神赡养”的概念。什么叫精神赡养?你听到的专家的解释是什么?能说

13、多少说多少。人口学博士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2实施对老人的这种“精神赡养”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 ,在农业社会人们守土为重,形成大家族,以不流动为前提。但现代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已经必然威胁到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了。如今,这一条古训已被年轻人的前程和年轻人身在其中的激烈竞争冲得无影无踪。也许嘴里还哼唱着“

14、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而双脚走在了离家千万里的路上。老年人的子女、当今的中青年人是“忙” ,是无奈,是认为“无所谓”而忽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并没有充分认识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精神赡养”的价值。3同学们能说说家中的老年人的生活情况吗?你觉得他们获得“精神赡养”了吗?对老年人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回答是个性化的,教师注意引导)4再次播放录音结尾:魏先生:陪父母能多呆会儿就多呆会儿,能跟他们多聊聊天就多聊聊天。他们不单单需要我们给他多少钱,多大的房子,多请一个钟点工或保姆来伺候他们,不是这样的。你小时候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他们老了,变得很弱小了,他们需要你的安慰。(录音止、音

15、乐起、音乐压混)记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有些事情永远不能追回,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做儿女的你,也有悔之晚矣的叹息吗?(拨出电话、通话声)儿:妈,是我。妈:你怎么样?(压混)记者:又一位游子在给远方的父母打电话。一根细细的电话线隔山跨海,能否承载得了父母的期盼和儿女的责任呢?(音乐扬起,渐隐)倾听”注意事项:1倾听时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2有目的地听,明确要求,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好记忆不及烂笔头” ,养成边听边记的好习惯(使用关键词记录法) 。速阅读白发的期盼 ,比较听与看这篇采访有何异同,思考本文的采访与作为偶像的采访有何异同。提示:声音所表达出来的感情,跟文字相比更准确细腻一些。与作为偶 像比,本文采访的对象丰富得多,语意内涵也深刻得多,并且有适时的音乐相匹配,起到一定的情绪渲染作用。就像本文获奖评语说的: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教师朗读,学生倾听,要求关键词记录)邓小平赡养继母夏伯根是邓小平同志的继母。但邓小平对夏伯根老人如同亲生母亲一样地对待,一样地敬重,一样地关心照顾。和继母所生的弟妹也相处得十分和睦。邓小平十分同情和体谅继母出身贫寒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