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1753536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1-4一、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

2、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 。A.20 世纪 20 年代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90 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

3、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的。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A 纯自然资源型 B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 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 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A )A 建筑业 B 农业 C 采掘业 D 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A 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B 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 全国国土 D 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 。A 中心地理论 B 农业区位论 C 工业区位论 D

4、运输区位论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A B C ) 。A.新经济地理学派 B.新制度学派 C.区域管理学派 D.区位理论学派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 A B C) 。A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B 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 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A B ) 。A 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B 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C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D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四、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2 分)1.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2.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

5、渡性的权利。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五、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32 分)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配第克拉克定律

6、。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六、论述题(每题 16 分,共 16 分)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 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 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 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 区域资源的

7、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资源价格体系、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法律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区域经济学作业二一、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2.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3.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4.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5.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也属于区域经济合

8、作的范畴。 ()6.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 ()7.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 ()8.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9.水平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10.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1.( D )不属于新产业区。 A.新工业区B.现代农业区C.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D.经济特区2. ( C )

9、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A.要素禀赋 B.要素强度 C.要素密集度 D.要素消耗量3.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1933)一书中提出了( B ) 。A.创新理论B.要素禀赋理论C.人力资本学说D.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4.(D )在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 A.亚当 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查德库珀 D.熊彼特5.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 A ) 。A 城市化水平B 城市化速度 C 城市成长力 D .城市规模三、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CD)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

10、.聚集效益2.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包括(AB D) 。A.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 B.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C.企业规模是否最大D. 社会效益是否最大3.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BCD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 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AC )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 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5.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 ABCD ) 。 A.科技研发合作 B.技术贸易C.技术转让 D.技术援助 三、名词解释(每题 3 分,

11、共 12 分)1、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2、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3、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4、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四、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32 分)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

12、经过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 (2)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2. 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3. 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1 )工业贸易合作包括: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 (2)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

13、,投资合作(信贷、证券) 。 (3)劳务合作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 (4)学技术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4.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五、论述题(共 16 分)试述我国新一轮的地区市场格局和贸易冲突的原

14、因及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原因有:1、 地区贸易部格局2、 地区贸易冲突及生成机制。基本思路为:1、 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2、 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学”及“区际关系法” ,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3、 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养全国统一市场。4、 培养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区域经济学作业三一、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12 分)1.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形式与发展的基本

15、规律。 ( )2.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 1933 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3.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 )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 )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 )6.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1.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 ( C)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A. 行政原则 B. 交通原则C.市场原则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