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空气与生命1-3节试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75327 上传时间:2017-07-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空气与生命1-3节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3章空气与生命1-3节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章空气与生命1-3节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3章空气与生命1-3节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3章空气与生命1-3节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章空气与生命1-3节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空气与生命1-3节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八年级(下)科学第三章 1-3节测试卷 出卷人:郑上金班级姓名 成绩 可能用到原子量:Fe-56 O-16 K-39 Cl-35.5一、我会选(本大题共 25小题,每题 2 分,共 50分)1. 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酒精灯 C制取氧气 D滴管滴加液体2. 小敏对下列物质燃烧时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光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白光,并形成白雾3. 地震造成一列含有 12 节油罐车的货运列车在宝成铁路 109 号隧道里

2、起火,消防人员迅速采取封堵隧道口、注水冷却等措施进行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BC 均是4.R 在氧气中燃烧:R2O 2点燃 CO22H 2O,下列有关 R 组成的描述正确的( ) A、只含有 C、H 两种元素 B、一定含 C、H 两种元素,可能含 O 元素C、一定含 C、H、O 三种元素 D、一定含 C、O 两种元素,可能含 H 元素5. 在化学反应 AB=C2D 中,10 克 A 与 14 克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16 克 C。若使 5克 A 与足量的 B 反应,可生成 D 的质量为( )A、4 克 B、8 克 C、12 克 D、16

3、 克6. 现有下列事实:动物呼吸;白磷自燃;食物腐烂;火药爆炸。它们的共同点是( )A. 都发光 B. 都剧烈燃烧 C. 都是氧化反应 D. 都发生爆炸7. 某气体即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8下列各组物质中,既是化合物,又是氧化物的是:( )A二氧化碳、冰 B氯酸钾、二氧化锰 C氧化镁、锰酸钾 D水、液态氧9. 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4、)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10. 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211. 搜救人员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等困难,全力展开搜救。吸氧是克服高原反应的方法之一,吸氧可以帮助搜救人员的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 A氧气可供呼吸 B氧气可以燃烧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D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 12. 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下列四个化学方程式中,同时符合这四位同学所描述的是( )13加热双氧水制氧气时,忘记了加入二氧化锰,其

5、结果是( )A不能产生氧气 B生成氧气的速率慢 C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 D没有影响14. 物质 X 和物质 Y(构成它们的微粒分别用“”和“”表示)的反应如图所示,对该反应的描述,下列反应方程正确的是( )A3X6Y3XY 2 B3X 6YX 3Y6 C3X 8Y3XY 22Y D3X8YX 3Y815. 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 )A水能够灭火 B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C火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水善于将热迅速向外散发16. 某有机物 R,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3O 2 点燃 2CO23H 2O,则 R 的化学式是( )A、C 2H6 B、C 2H6

6、O C、C 2H4 D、C 2H4O17.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正式开赛,发令枪响后产生一缕白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A二氧化碳 B五氧化二磷 C二氧化硫 D四氧化三铁18. 下列装置中,不能检查出装置是否漏气的是( )A B C D19. 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 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Ba 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D该装置不能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20. 如图所示,打开分液漏斗,过氧化氢(H 2O2)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出现的现象是( )A

7、、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B、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C、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D、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充气气球红墨水MnO2H2O2321. 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 1 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B实验 2 中自磷燃烧,说明实验 2 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 1C实验 2 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22. 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3Fe2O 2点燃 Fe3O4 的读法中,错误的是( )A铁加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 B每 168 份质量的铁和 64 份质量的氧气化合生成 2

8、32 份质量的四氧化三铁C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 D每三个铁原子和两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四氧化三铁分子23. 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是 ( )原子数目 分子数目 元素种类 物质总质量 物质种类 原子种类 电子数目 A、 B、 C、 D、24. 对资料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下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B. 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C. 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

9、氧气质量增加D. 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25. 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A.只有 B.只有 C

10、.只有 D.二、我会填(本大题共 7小题,每空 1分,共 38分)26. 有下列物质:氧气;氮气;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食盐水;氖气。请用这些物质的数字代号填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 属于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的是_;属于混合物的是_;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属于固体氧化物的是_27. 下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选用的铁丝应用 进行处理。(2)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 。4铁丝前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集气瓶内为什么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点燃火柴后,铁丝插入集气瓶中适宜时刻和方法是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4)若某同学取了一

11、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来做这个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请分析此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28. 一有机化合物 23 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共生成 44 g 二氧化碳和 27 g 水,则该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 g,含氢元素的 g,它是由 元素组成的。29.写出有关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后面的括号中填写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1)硫在空气中燃烧: ( )(2)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 ( )(3)高锰酸钾受热: ( )30. 右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其中有三个主要错误,它们是: (1) 。(2) 。 (3) 。实验后发现试管炸裂,则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至少答一种可能)

12、31. 实验室常用排空气集气法收集干燥气体。下面是两种简易的排空气集气装置。用编号填空:(1)实验室收集 CO2 选用_,收集 O2 用_ _。(2)如果要收集 SO2应选用_,收集 CH4选用_。32.实验室常用于制取氧气的方法有:a、加热氯酸钾晶体和二氧化锰粉末;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c、用二氧化锰粉末作催化剂使过氧化氢(H 2O2)溶液分解产生水和氧气。(1)写出指定的仪器名称 _(2)请仔细分析装置 A 的特点,推测其所用的制氧气的方法是_(填 a、b 或 c) (3)采用方法 c 制取氧气应该选用装置_(填“A”或“B”)。为检验装置 B 中氧气是否收集满,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_,这是利用了氧气_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