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743201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1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6.1 一般规定6.1.1 本 章 适 用 的 现 浇 钢 筋 混 凝 土 房 屋 的 结 构 类 型 和 最 大 高 度 应 符 合 表 6.1.1 的 要 求 。 平面 和 竖 向 均 不 规 则 的 结 构 或 建 造 于 类 场 地 的 结 构 , 适 用 的 最 大 高 度 应 适 当 降 低 。注:本章的“抗震墙”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中的剪力墙。表 6.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烈 度结构类型6 7 8 9框 架 60 55 45 25框架-抗震墙 130 120 100 50抗震墙 140 120 10

2、0 60部分框支抗震墙 120 100 80 不应采用框架-核心筒 150 130 100 70筒中筒 180 150 120 80板柱-抗震墙 40 35 30 不应采用注: 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2 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4 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适用的最大高度;5 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抗震

3、等级应按表 6.1.2 确定。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

4、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4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 3.1.3 条规定和表 6.1.2 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 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 6.1.2 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32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注: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表 6.1.2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烈 度结 构 类 型6 7 8 9高 度(m) 30 30 30 30 30 30 25框 架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一框架结构 剧 场 、 体 育 馆 等 大 跨 度 公 共 建 筑 三 二 一 一高 度(m) 60 60 60 60 60 60 50

5、框 架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一框架-抗震墙结构抗 震 墙 三 二 一 一 一 高 度(m) 80 80 80 80 80 80 60抗震墙结构 抗 震 墙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一抗 震 墙 三 二 二 一部 分 框 支抗 震 墙 结 构 框 支 层 框 架 二 二 一 一框 架 三 二 一 一框架-核心筒核心筒 二 二 一 一外 筒 三 二 一 一筒体结构 筒 中 筒内 筒 三 二 一 一板 柱 的 柱 三 二 一板 柱 -抗震 墙 结 构 抗 震 墙 二 二 二注: 1 建筑场地为类时,除 6 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2 接近或

6、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3 部 分 框 支 抗 震 墙 结 构 中 , 抗 震 墙 加 强 部 位 以 上 的 一 般 部 位 , 应 允 许 按 抗 震 墙 结 构 确 定 其 抗 震 等 级 。6.1.4 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 3.4 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 15m 时可采用 70mm;超过 15m时,6 度、7 度、8 度和 9 度相应每增加高度 5m、4m 、3m 和 2m,宜加宽20mm。2)框架

7、-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 1)规定数值的 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 1 款规定数值的 50;且均不宜小于 7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2 8、9 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在缝两侧房屋的尽端沿全高设置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每一侧抗撞墙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33宜分别对称布置,墙肢长度可不大于一个柱距,框架和抗撞墙的内力应按设置和不设置抗撞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并按不利情况取值。防震缝两侧抗撞墙的端柱和框架的边柱,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6.1.5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

8、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 1/4。6.1.6 框架- 抗震墙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不宜超过表 6.1.6 的规定;超过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表 6.1.6 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烈 度楼、屋盖类型6 7 8 9现浇、叠合梁板 4 4 3 2装配式楼盖 3 3 2.5 不宜采用框支层和板柱- 抗震墙的现浇梁板 2.5 2.5 2 不应采用6.1.7 采用装配式楼、屋盖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采用配筋现浇面层加强时,厚度不宜小于 50mm。6.1.8 框架

9、-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 抗震墙宜贯通房屋全高,且横向与纵向的抗震墙宜相连。2 抗震墙宜设置在墙面不需要开大洞口的位置。3 房屋较长时,刚度较大的纵向抗震墙不宜设置在房屋的端开间。4 抗震墙洞口宜上下对齐;洞边距端柱不宜小于 300mm。5 一、二级抗震墙的洞口连梁,跨高比不宜大于 5,且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6.1.9 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较长的抗震墙宜开设洞口,将一道抗震墙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洞口连梁的跨高比宜大于 6,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应小于 2。2 墙肢的长度沿结构全高不应有突变;抗震墙有较大洞口时,以及一

10、、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洞口宜上下对齐。3 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其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非框支层楼层侧向刚度的 50%;框支层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 24m。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平面布置尚宜对称,且宜设抗震筒体。6.1.10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 1/8 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 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 1/8 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 15m。 6.1.11 框架结构单独柱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341 一级框架

11、和 IV 类场地的二级框架;2 各柱基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差别较大;3 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4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5 桩基承台之间。6.1.12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基础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基础,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的能力。6.1.13 主楼与裙房相连且采用天然地基,除应符合本规范 4.2.4 条规定外,在地震作用下主楼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6.1.14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避免在地下室顶板开设大洞口,并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 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 C30

12、,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 0.25;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2 倍,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 1.1 倍;地上一层的框架结构柱和抗震墙墙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本章 6.2.3、6.2.6、6.2.7 条的规定,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处不需符合本章 6.2.2 条的规定。6.1.15 框架的填充墙应符合本规范 13 章的规定。6.1.16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B 的规定。6.1.17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C 的规定。6.2 计算

13、要点6.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应按本节规定调整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其层间变形应符合本规范 5.5 节有关规定;构件截面抗震验算时,凡本章和有关附录未作规定者,应符合现行有关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但非抗震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应除以本规范规定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6.2.2 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 0.15 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6.2.2-1)bcM一级框架结构及 9 度时尚应符合 (6.2.2-2)ua2.1式中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cM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节点左右

14、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一级b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ua对应的弯矩值之和,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 1.4,二级取 1.2,三级取 1.1。c35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6.2.3 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 1.5、1.25 和 1.15。底层柱纵向钢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注: 底层指无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地下室以

15、上的首层。6.2.4 一、二、三级的框架梁和抗震墙中跨高比大于 2.5 的连梁,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6.2.4-1)Gbrbvb)(VlMVnl一级框架结构及 9 度时尚应符合 (6.2.4-2)bruaa)1.ln式中 V 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ln梁的净跨;VGb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9 度时高层建筑还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Mbl、 Mbr分别为梁左右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一级框架两端弯矩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Mbual、 Mbuar分别为梁左右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 vb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 1.3,二级取 1.2,三级取 1.1。6.2.5 一、二、三级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6.2.5-1)nHMV)(tcbcv一级框架结构及 9 度时尚应符合 (6.2.5-2)n)(2.1tcuaba式中 V 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框支柱的剪力设计值尚应符合本节 6.2.10 条的规定;Hn柱的净高;Mct、 Mcb分别为柱的上下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截面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