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173966 上传时间:2017-07-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2 文化内涵 文化思潮3 文化现象 传统文化4 文化事象 “天下”观念5 文化观念 地缘6 文化思潮 九州7 文化政策 三皇五帝8 民族文化 百家争鸣9 国别文化 丝绸之路10 上层文化 察举制11 底层文化 玄学12 传统文化 般若学和涅槃学13 文化传统 神灭论14 分封制 科举制15 西域 古文运动16 十六国 新乐府运动17 三省六部制 一条鞭法18 王安石变法 摊丁入亩19 理学 文字狱20 色目人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21 南人 农政思想22 回族 政绩观23 儒户 勤农观24 一条鞭法 行会组织25 王阳明 血缘关系26 乾亮学派 姻缘关系27 民居 宗法制2

2、8 服饰 三公九卿29 饮食 三省六部30 家庭 郡县制31 家族 察举32 宗法制 九品中正制33 科举制 诗赋取士34 明经科 行卷35 法律制度 策论36“春秋决狱” 法经37 春秋决狱 唐律疏议38 诞生礼 五礼39 冠礼 “五服”40 婚礼 人生礼俗41 中庸 整体思维42 中和 类比思维43 避讳 天人合一44 利玛窦 因材施教45 永嘉之乱 教学相长46 名家 诗言志47 七巧板 文以载道48 中和之美49 语言崇拜50 河图洛书说51 “书同文”52 对偶53 顶真54 骈体文55 中体西用56 “全盘西化论”57 “古今中外法”1 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3、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2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3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6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7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9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

5、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0 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1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 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14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15 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

6、西域两种。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 36 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 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 (311 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6 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17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

7、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18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19 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理学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

8、、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就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 。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遥,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 ,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 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21 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

9、族和其他民族22 回族:它是元朝进人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23 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24 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是:增加国库收人,减轻民众负担。25 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所以

10、,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 。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 、 “知行合一” 、“致良知” 。也就是说,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种理论,明中叶以后影响很大。26 乾亮学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文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27 民居: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庭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民居。民居为发展单一家庭提供了更过的条件。28 服饰: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功能。29 饮食:构成中国

11、人日常生活的一个要素,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30 家庭: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31 家族: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32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33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34 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

12、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35 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36“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37 春秋决狱:西汉中期以后,无论立法与司法都要求“应经合义”。儒家经义既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又是审判的准绳。从董仲舒开始,就不断有人以“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于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38 诞生礼:人生第一礼。婴儿呱呱坠地时,他仅仅是一个生物意义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之后,才标志着他开始了自己走向成人的历程。诞

13、生礼还包括诞生前的求子仪式与以后的养育仪式。39 冠礼:古代的成人礼。是社会礼仪的起点,加冠取字,为“成人之始”.加冠的年龄一般在十九岁或二十岁,冠礼前后要去宗庙祭告。40 婚礼:传统社会的人生大礼,只有结婚才能“上以事祖庙,下以继后世”。因此结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两姓之好”,以及繁衍后代的家族大事。因此婚礼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聚焦点,人们通过繁复的礼仪行为来保障婚姻,这使一事关系家族存续的重大礼仪隆重、热闹。41 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14、42 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43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的少林寺创立,下传惠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北宋神秀、南宋慧能。北宋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要求打坐息想,起坐束心,数传后即衰微。南宋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而传承深广,成为禅宗正宗。禅

15、宗的主要思想如“心性生万物”说、“佛胜”说、“自语”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中国佛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44 利玛窦:1582 年来华的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初在广东传教、学汉语,1610 年到北京传教、讲学,谙熟儒家礼仪道德。居中国 30 年间,他大力介绍西方的天文、历算、地理、艺术等,除口头讲授外,还翻译和编写了几何原本、天文实义等十余种著作。45 永嘉之乱: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 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 (311 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46 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代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其先后的理论有“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有关。47 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其原理是占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