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黟县茶叶生产调查研究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1738472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黟县茶叶生产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安徽黟县茶叶生产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安徽黟县茶叶生产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安徽黟县茶叶生产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黟县茶叶生产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黟县茶叶生产调查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黟县茶叶生产调查研究章传政 1,童城 2,李明智 2(1.安徽农业大学,2.安徽弋江源茶业有限公司)安徽茶叶历史悠久,名品荟萃,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名优茶蜚声中外。生产这些茶叶的区域位于安徽淮河以南。人们习惯上以长江为分界线,将安徽茶区划分为江南茶区和江淮茶区两个部分。尤以江南茶区的茶叶资源最为丰富,名茶大多聚集于此。黟县茶区就属于江南茶区,据安徽实业杂志第 17 期记载,1916 年安徽省 26 个县产茶,茶园面积 514520亩,拥有万亩以上茶园的有 7 个县,黟县亦位列其中。自 2009 年起,黟县连续3 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充分反映了黟县茶叶

2、生产的重要地位。一、黟县茶叶生产的起始黟县从何时开始生产茶叶呢?据茶界泰斗陈椽教授研究,我国茶叶生产是从西南高原向东南发展的,安徽茶区的发展也遵循这个规律。大约在二世纪以前安徽就开始生产茶叶。在宋朝嘉祐六年(1061 年),全国设立了十三山场买茶,安徽有五个山场,而且都在皖西南茶区,如六安、淮南。皖东南茶区,例如宣城、徽州茶区都是以后发展起来的。黟县隶属徽州地区,资料中明确记载黟县生产茶叶的可能出现在唐代。茶圣陆羽(733-804 年)所著茶经,在论述茶叶产区情况,比较各地茶叶品质时说“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当时歙州下辖于浙西道,包括黟县、歙县、休宁、绩溪(时称北野

3、)四县。但是由于茶经内容具有高度概括性,不能够详细记载黟县具体的产茶情况。而到了唐代咸通三年(862 年) ,有关黟县茶叶生产的记载则较为明确了。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说,当时祁门周围的安徽、江西各处山地,遍地都种植有茶树,出现了“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的盛况。显然,这时的黟县亦是处处有茶叶,从事茶业的人口比例达到了十之七八。不但百姓的衣食、赋税全靠茶叶,而且外地商人纷纷涌进,购茶外销。说明这时包括黟县在内的歙州,俨然已经成为中国江淮以南新兴的重要茶叶产销中心。二、黟县茶叶生产的发展黟县茶叶生产的历史可谓悠久,那么历代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情况如何?要想把这个问题考察清楚实

4、属不易。因为自唐代以来,黟县茶叶就被纳入整个徽州茶叶之中,作为一个整体来了解与认识的。亦由于文献资料不易搜罗,难以找到可靠的文字记载来明确黟县各个朝代的茶叶生产情况。明代时期,茶叶税收法律甚是严厉,产茶区域的茶树株数要进行清点,然后以此作为计算税负的依据。这也为我们了解明代黟县茶叶生产情况提供了线索。明宣宗元年(1426 年) ,黟县查点茶树株数,统计共有 435792 棵。按照现代茶园的茶树栽培密度推测,当时黟县的茶园面积大约在 4 万亩左右。至于前朝宋代、后朝清代,其茶叶生产情况只有等待发现文献资料再行推算。众所周知,清光绪十二年(1886 年)我国的茶叶出口达到了顶峰,此后江河日下,各地

5、茶叶生产趋向凋敝,茶园日渐荒芜,伐去茶树改种其他的现象较为普遍。黟县亦是如此,到 1949 年建国前夕,全县茶园面积只剩 3585 亩,茶叶产量仅有 5.5 万公斤。然而,在建国以后,黟县的茶叶生产在政府重视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黟县茶园面积及产量表(单位:亩、万公斤)年份 面积 产量 年份 面积 产量 年份 面积 产量1949 3585 5.5 1952 4713 17.15 1957 6132 27.951966 10527 24.65 1978 23764 56.2 1985 30591 71.31992 33150 99.2 2002 28740 79.6 2006 2

6、6295 107.4备注:表格及文中数据来自黟县志 、 中国名茶志等。从表中可见,建国后黟县茶叶生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平稳的态势。以上选取年份的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其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自 1952 年起,黟县茶园面积不断增加,茶叶产量基本上也在同步上升。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至 1992 年达到顶峰,茶园面积达到 3.3 万余亩,茶叶产量接近 100 万公斤。然后逐年略有下降,到 2006 年前后,渐趋平稳,增减变化幅度不大,茶园面积维持在 2.6 万余亩,茶叶产量 100 万余公斤。三、黟县茶叶生产发展动因黟县茶叶生产发展变化只是一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必有其隐含的内在原因。揭示分析具

7、体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黟县茶叶生产发展的变化态势。我国历代以来饮茶风尚盛行,且在唐代、宋代、明末清初分别形成了三个茶文化高峰,茶叶生产也与之相应得到了发展。清朝末期,茶叶外销盛极而衰,茶叶生产也因之受到了影响。黟县茶叶作为中国茶叶的一部分,也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跌宕起伏。民国 27 年(1938 年) ,黟县茶叶产量达 28 万公斤,为历史最高年份。而到了民国 38 年(1949 年) ,跌至 5.5 万公斤。这个巨大的变化,内因在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茶叶内销、外销都在萎缩,然而捐税却是日益繁重,内外交困导致了黟县茶叶的困顿发展。1952 年,黟县茶园面积突破 4000 亩,茶叶产量增至 17

8、万余公斤。1957 年,茶园面积突破 6000 亩,茶叶产量接近 28 万公斤。原因在于建国后,政府重视发展茶叶生产,扶持建设茶园。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黟县于 1954 年成立了茶叶生产改进委员会,专设办事机构,具体指导茶叶生产、加工、收购、物资供应等方方面面,直接促进了黟县茶叶的飞跃发展。1978 年,黟县茶园面积 2.3 万余亩,茶叶产量 56 万余公斤。1985 年,茶园面积突破 3 万亩,茶叶产量突破 70 万公斤。这期间的变化是极其明显的。究其原因,在于时逢改革开放,黟县茶叶迎来发展名优茶热潮。1979 年,黟县就开始大规模开发生产名优茶。1980 年,黟县茶叶产量尚在 58 万余

9、公斤。仅仅经过一年的时间,1981 年,黟县茶叶产量就突破了 65 万公斤。到了 1985 年,无论是茶园面积,还是茶叶产量,都获得了质的发展。从以上分析可见,黟县茶叶生产发展较为明显的受到同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与时俱进的。四、黟县茶叶生产发展前瞻黟县是安徽省及全国的一个重点产茶县,黄山市四大传统名茶如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猴魁、屯绿在黟县均有生产。茶业是黟县农业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茶叶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为了振兴黟县农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又好又快地促进茶叶生产发展。考察黟县茶叶生产的发展前景,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黟县具有典型的皖南山地地貌,山地黄壤多,森林覆

10、盖率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充沛,河流密布,水秀山美,空气相对湿度在 80%以上。四季分明,日照时数充足,漫射光较多,无霜期长。这种自然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特别适宜茶树生长,有利于茶叶生产发展。2、黟县农民积极性高,争相种植茶树发展茶园,促使茶园面积迅速增加。企业家为茶叶生产发展奋力拼搏,通过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黟县茶叶。清野茶厂在宏村镇、五溪山茶厂在宏潭乡、弋江源茶业有限公司在美溪乡都建立了有机茶基地或高山生态茶基地。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的效益日渐突显,茶园管理科学规范,茶叶生产稳步提升。3、黟县政府重视茶叶生产发展,对茶产业进行大力的引导

11、与扶持。安排有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鼓励科技创新,构建质量标准体系,推广无性系良种繁育,改造老茶园,建设高标准现代茶园,搭建茶叶宣传推介平台,举办交易会、博览会、文化节等茶事盛会,开展茶乡游、茶文化表演交流等活动,从多方面促进茶叶生产发展,做大做强黟县茶业。总而言之,黟县茶叶生产的发展既有自然环境的先天优越性,也有企业家和茶农的奋力拼搏,更有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扶持,可以预见,其未来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参考文献:1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黟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2,392-394.2王镇恒,王广智.中国名茶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43-245.3陈椽.安徽茶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16.本文发表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世界2013 年第 8 期 52-54 页。如果引用,请注明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