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社会心理学本期末辅导及答疑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1737776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电大社会心理学本期末辅导及答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央电大社会心理学本期末辅导及答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央电大社会心理学本期末辅导及答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央电大社会心理学本期末辅导及答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央电大社会心理学本期末辅导及答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社会心理学本期末辅导及答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的和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2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罗斯;麦独孤)3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见教材)第二章社会化1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成为合格的的过程。 (文化;社会成员)2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化和社会化。 (道德;政治;法律)3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先赋;自致)4角色冲突的类

2、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 (角色内;角色间)5下列角色中属于先赋角色的是。 ( D)A法官 B朋友 C丈夫 D父亲6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 C) 。A初级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7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8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第三章自我1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的主要标志有、和有关的掌握。 (物我分化;人我分化;自我词)2自我概念

3、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A理想自我 B实际自我 C心理自我 D应该自我3自我表现: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4自我美化: 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提升自尊。5社会比较: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得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6什么是自尊?影响自尊的因素有哪些?(见教材)第四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根据认知对象的,推测与判断其的过程。 (人际交往;外在特征;内在属性)2社会认知具有的特点包括:、 、和易出偏差性。 (选择性;双向性;整体性)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

4、(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环境)4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C)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宽大效应5归因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是。 ( D)A维纳(Weiner)B 贝姆(Bem)C凯利( Kelly)D海德(Heder)6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 ( C)A运气 B任务难度 C能力 D努力7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 C)A宽大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8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

5、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C)A选择性 B双向性 C整体性 D易出偏差性9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会影响社会认知。 ( D)A经验 B需要 C价值观念 D情感状态1社会认知: 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2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3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4宽大效应: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面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评价的现象。1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2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

6、。琼斯与戴维斯(Jones & Davis)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有:(1)行为的社会合意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杀人) ,我们就可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她是一个不道德(如残忍、无人性)的人。(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第四章社会认知3什么是刻板印象?它的利与弊是什么?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就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

7、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刻板印象的使用也有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第五章社会态度1态度是由、和三种成分构成。 (认知;情感;行为倾向)2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服从;认同;内化)3个体通过学习形成态度的方法主要有:、和。 (联想学习;强化学习;观察学习)4在改变态度的方法中,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D) 。A劝说宣传法 B角色扮演法 C团体影响法 D活动参与法5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B)对态度改变的影响。A权

8、威性 B相似性 C吸引力 D可信赖性6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D)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A接受区 B潜意识区 C拒绝区 D不明朗区7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提出的。 ( D)A海德(Heder)B凯尔曼(Kelman)C谢里夫(Sherif )D费斯廷格(Festinger)8态度: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9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认知失调论是费斯廷格于 1957 年提出来的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

9、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1)改变认知(2)改变行为(3)增加新认知10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和。 (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认知)10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第六章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直接性;情感性)2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信息;思想;情感)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 、 、和。 (接近;相似;互补)4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与三种成分。 (亲密;激情;承诺)5爱情三角理论由

10、提出的。 (C)A伯克威茨(Berkwitz)B李(Lee)C斯腾伯格(Sternberg )D 鲁宾(Rubin)6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第七章利他行为1利他行为: 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2应用分析题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18 岁青年刘某为抓小偷被歹徒刺穿心肺,血流不止,在他身边有几十个围观的群众,却无一人帮忙。直到五六分钟后,才出现一好心男子,将刘某抱入诊所。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答题要点:1、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为旁观者效应,即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

11、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2、原因可能有(结合案例说明,只要合理即可):1)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2)对模糊情境的解释: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如,不知歹徒和刘某是什么关系,不知该管不该管。3)对利害得失的计算:怕受到歹徒的伤害。第八章攻击行为1攻击行为: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2根据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可将其分为、和的攻击行为。 (亲社会;被认可;反社会)3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和。 (本能论;

12、挫折攻击理论;社会学习理论)4应用分析题试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释如下案例产生的原因。一名 15 岁的美国中学生震惊了校园。他本是大家眼中的受气包,今天却拿着左轮手枪从厕所走出来,一路走,一路打,还面带笑容。迄今已有 2 人死亡,13 人受伤。自称和少年枪手最要好的男生说:“他平常喜欢看暴力电影。 ”他曾听这孩子讲要枪杀人的事,但认为那是“说着玩儿的” ,并未报告校方。枪手的另一位朋友说那孩子平时不爱发脾气,甚至不会打死一只苍蝇,总是压抑自己, “我真搞不懂为什么这次他会这样” 。总统布什获悉深表哀痛。答题思路:此中学生的行为属有意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相关的理论解释有:(1)挫折攻击理论-“他本

13、是大家眼中的受气包” 。该中学生由于受到挫折引发了攻击行为。(2)社会学习理论“他平常喜欢看暴力电影。 ”该中学生通过观看、模仿电影中的暴力场面,学会了攻击行为。(3)本能论“那孩子平时不爱发脾气,甚至不会打死一只苍蝇,总是压抑自己” 。该中学生被压抑的本能通过攻击行为得到了释放。第九章社会影响1暗示可以分为、 、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 (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2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中体现的暗示属于(D) 。A自我暗示 B间接暗示 C反暗示 D直接暗示3 “三个和尚没水吃”属于一种(C)现象。A社会抑制 B社会促进 C社会惰化 D从众4著名的阿希三垂线实验证明了(C)现象的存在。A模仿 B

14、暗示 C从众 D服从5个体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叫做(C) 。A顺从 B从众 C服从 D盲从(服从和从众虽然都是社会影响下的产物,都是因为压力而导致的行为,但两者有诸多不同。首先,压力来源不同。服从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从众的压力实际来源于个体的内心,从众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其次,发生方式不同。服从是被迫发生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众是自发的,外界并没有强迫或命令个体必须如何做。最后,造成的后果不同。不服从往往会使个体受到惩罚,而不从众只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和失衡。当然,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很多时候服从和从众相互交织,并不能截然分开。顺从

15、(compliance )也叫依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顺从和从众的区别在于:顺从是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而从众并没有他人的直接请求,从众来自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顺从和服从的区别在于:顺从来自他人的请求,是非强制性的,而服从来自他人的命令,带有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如老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而请求者和顺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各种人际交往之中都可以产生顺从行为。因此,顺从是一种比服从更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方式。 )6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经典电击实验证明了(D

16、)行为的普遍存在。A模仿 B暗示 C从众 D服从1社会促进: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社会促进” 。2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比单独时偏少,不如独立完成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懈怠。3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4服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第九章社会影响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