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夯土墙两种不同技术流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737402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夯土墙两种不同技术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现代夯土墙两种不同技术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夯土墙两种不同技术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夯土墙两种不同技术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写在“无琢而美,混凝土遇到夯土”后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别去寻找意义,去寻找做法。日益现代的城市,不断地在侵蚀掉人类的历史和记忆。传统的意义被城市所压迫在不断地缩小以至于被消亡。在这个传统不断退缩的阵营中,能够原汁原味的保留的传统不断在快速的减少。在吸收传统的元素和文化基因上改良的传统在顽强的延续传统的意思和保留传统的精髓。改良,是继承能够延续的最直接的手段,说是最高级的手段大部分人都不会认同,但在消亡前面能够生存下来并且保留的血脉。又如何不是最终的目的。夯土,跟随人类最久的建筑形态。也许是从干栏的建筑开始就有了的建筑形态,在现代的城市已经基本消亡的建筑,在农村也基本上是因为无力购买更好的建筑

2、材料如砖石和采用混凝土才采用的低成本的建筑的形式。因为美, 因为情,因为就地取材,因为节能环保,因为能够最终的归属土归土而又重新复活。“无琢而美,混凝土遇到夯土” 。可能是中国在近二十几年来重新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建设后的第一次在建筑界大规模的重新传播夯土这个已经被建筑师们几乎遗忘的最基本的建筑材料的形态的最广泛的文章。在短短的几天内竟然有二十多万的阅读量,上万次的转发量。大家真正刚到震撼的是“夯土”的内涵:取材方便,低成本,符合现代节能环保和最终建筑在消亡后夯土“土归土” 的理念。 还是对夯土这个在所有的中国人心目中土的建筑形态,在通过现代的设计后能够表现的惊人的自然之美,不加修饰的

3、,在人类最早时期就共生的美呢?王澍,中国唯一获得普里兹克奖的建筑师, 身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的他,在中国美院的地头上建造了一座采用夯土建造的“水岸山居” ,校方对于夯土使用在外观上的效果是满意的,但对于夯土是否直接使用在酒店的房间的内墙的问题上,校方在设计伊始至夯土开工建造始终持质疑的态度。 一方面是担心夯土墙粗糙走砂,不美观不卫生,一方面是观念的问题,土墙担心不够档次。尽管在建筑“水岸山居”时已经采用了全球公认的最现代技术的法国 CRATerr 生土建造方法,且实验已经证明实验墙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但校方仍然难以排除对夯土墙的排斥,最终使用了在夯土墙上涂抹透明面浆的方式进行表面处理。

4、 最终校方才接受房内裸露的土墙面(引自:张雯的土生土长) 。在这里不得不这样认为:中国美院的校方需要的是夯土的自然美,夯土的色彩美和夯土的层次感。担心的是酒店最终是商业建筑,客人对于土墙成旧的概念和土墙本身的不足会对酒店的运营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采取了在室内涂抹透层的方式来折中。校方的担心基本上是每个欲采用夯土建造业主的担心! 其实, 现代夯土基本有两种不同的技术流派。以生土权威法国 CRATeer 生土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以纯生土和夯筑技术的生态生土建造法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在生土中添加石灰和水泥混凝土的生土改良建造法。两种不同的夯土建筑的优缺点非常的明显:采用纯生土的 CRATeer 派实现了

5、最生态的土归土的生态理念。处于生态环保的至高点,总结了人类几千年来夯土建筑技术,并形成了系统的现代的夯土建筑手段。采用了科学的方式对夯土古老技术的终结和运用现代的技术对模板进行了改良。培养了生土建筑的专门人才(生土建造的硕士后研究生) 。系统科学的生土建造对于现代大规模的城市建筑却难以实现工业化的生产。符合标准生土的获取和生土建筑的高昂成本(比混凝土成本高出数倍)和因为夯土墙的墙高与墙宽的比例的及承重等问题,夯土墙也仅仅是在现代建筑中充当隔墙的作用。建筑的主体仍然需要采用混凝土结构来完成。澳大利亚式的在生土中添加石灰,水泥及混凝土的方式。基本上背离了生态建筑生土最后的归属:土归土的理念。但对于更广泛的运用夯土的自然美,色彩美和夯土的层次美上更加的便利。混凝土式夯土可以更加直接的借鉴成熟的混凝土浇注技术和模板技术,更加大规模的运营。由于采用了混凝土技术,墙体的表面可以修饰的非常的光滑和精心,表面不会出现走砂和泥土等问题。大众在获得夯土的美的同时避免了土墙的种种不足。这与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别去寻找意义,去寻找做法的思想是一致的。这是不是:“无琢而美,混凝土遇到夯土”的作者要表达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