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读后感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1735860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借我一生》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借我一生》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借我一生》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借我一生》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借我一生》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借我一生》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我一生》读后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借我一生读后感连着好几天的下午,坐在被窝里看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 。其实对于余秋雨并不陌生,从读书起,他的名字就是如雷贯耳的响彻,只是作为当时的我,还无力去解读文字里的深邃,鲜少去拜读他的作品。稍有成长,心思也有了更多的旁枝,喜欢读书却也较少拿起书本真正的评赏。其实,赏这个字都极为吃力了,还大言不惭的说出评来,真是不禁为自己感到害臊。幸亏工作之后,大彻大悟,开始弥补自己的无知,开始走入知识的海洋。一直以来,我不愿意说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文化两字,站的理论高度太耀眼,我承受不起,所以我只愿说我是个接受过教育的人。教育有的时候很神奇,它给予了你很多东西,并不仅仅只是知识,还有老师对你的影响,同学对

2、你的带动,以及你自身的后天接受推翻先前的价值体系。教育扩大了也是个小型社会,老师或好或差,身边的诱惑可能积极向上,也可能是恶魔对你的纠缠。值得庆幸的,我的老师基本都是值得颂扬的楷模,当然,这个评价是由于我自身的评价体系得出的,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观点。五年来,我重复着以前好老师们教给我的: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要尊师敬长、做人要诚实诸如此类的话语,却让我惊讶的看到现在孩子们的“早熟” 。接受信息的快速以及现实社会的某些负面,让我的大多数孩子们已经开始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屑一顾。这是现在的悲哀,还是历史的沉痛思维总是会不经意间跨出脑海,当我们说出一些实话或者是想法,一不小心,别人就说你“犯了政治错

3、误” ,亏得不是某个时代,要不然,恐怕真是要活不下去了。天真的话往往就是实话,而实话往往不合大趋势。而说出口的话,总要基本符合“和谐社会” 。当我教育着孩子要“诚实” ,于是诸如“碰瓷”的人出现了;当我教育着“要扶起摔倒的老人” ,于是“扶起反被诬陷”出现了;当我教育着什么的同时,相反的那个就急急忙忙的出现,仿佛在和我进行接力赛,而我发现:往往赢还是它。教育开始倾塌其实,社会容不得细细的去研究,至少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的。走的路多了也就成了路,伤的多了也就成了“傻子” 。作为班主任,我反复强调的还是要我的学生学会做人至上。因为我坚信:成绩不好也能生活,但倘若为人不端,天才也无用。一直以来,我都认

4、定上天为我铺成好的路,正是我现在在走的这条路。万分感激的是,上天对我很好,让我在每个时间段都遇到很多好人,而这些很多的好人,有些经过时间的筛选,最后真的成为了心底里最柔软的苍老,而有些,也真的只能是过客。生命里,有些事,很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我也愿意整天嘻嘻哈哈的做个没心没肺的快乐人儿。我信奉上天为我安排的每件事情,也按部就班的沿着它给我规划好的每一步走着。亦如现在的每天下午:这么冷的天坐在被窝里看书。如果天没那么冷,我应该和朋友们在聚会。可是天气不仅冷,而且还下雨,于是聚会都被推迟到了开学之后。安静的心捧起书本,恰巧是借我一生 。边读,边思考,手机也放边上,看到不懂的或不确定的立刻

5、百度一下。就这么看着余老的书,想象着他走的每一步路,揣测着他的每一份心情。随着文字和目光的跳动,时而悲愤,时而心痛,时而紧张,最后涌起的是坦然。余老的童年天真烂漫,但也肩负“使命” 。相比较我的童年,余老的童年简直是快活,其实很多人的童年都是我羡慕的。改革开放十几年后的上海,让我的童年略显“可悲” 。偶尔回家,奇怪家里人为啥要种那么多草,为什么走路不撑伞,很多为什么,相对的是上海的高楼大厦和紧跟国际潮流的一切。而落寞的就是,现在同事们兴高采烈地说着某花某草某物,而我什么都不知道。弥补给我的,就是现在的孩子,也几乎没有童年可言。余老经历的某段岁月,可以说是我在书本上经常看到的岁月,可是细细的深究

6、起来,又是完全陌生的岁月。我本多情,泪水原本就容易被一些正义惹出来,现在已坚强许多,只会在眼眶里打转。那些岁月,幸亏我没有经历过,以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本无法借我一生受这些忐忑、猜忌、恐慌以及欲加之罪。 借我一生 ,我想余老的一生倘若愿意借给我过,我也是断然不要的。尊敬与崇仰要经历那么悲痛的岁月,我觉得我熬不过,终究只是个小市民心态,更何况,谁也无法借谁一生,谁也无法使人生重来,所以能做的,只是活好当下。不想过多的去描述,历史永远是每个人心中道德价值的私人认定。而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总是希望学生可以客观的、理性的去评价一段历史,一段战争,甚至是一个国家、民族。所以,老子的话,我希望铭记在心。也

7、希望我们不要以一段历史或者某些人的历史就把这一切都强行的打上“好”或“不好”的印记。历史的作用我觉得更多的是借鉴和反思而非仇恨,要不然文明就太可悲了。余老的后半段人生是我极其羡慕的。想做就做、当机立断,并以他长时间的人品立足于民,深得人心。坦然的心态和勇敢的心,不到那个年纪的故事男人是不会拥有的。而一个有故事的男人大多是经历了灾难、委屈等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痛苦。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同理,汝非其,焉知其之痛。快乐也好,痛苦也罢,不是当事人,都不会有深刻的体会。历史的长河中,从来不乏能人和才人,于乱世淡定,于和平勇敢。时间是把杀猪刀,但同时它也是炼金石。记得 2017 年巴金先生去世的时候,豌豆的伤

8、感,我想对于真文人的去世,世界都是要叹口气的。于余老,看过那么多书、游历过那么多地方,这两样是最让我羡慕的,也是我此生的追求。幸得中国有余秋雨!幸得中国有真文人!“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这是余秋雨先生写借我一生这本书时的心境。显而易见,余先生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在写这么一本书,精读全书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余先生用眼泪写成的分量。以第一章长辈的山开篇,从祖父母、外祖父母说起,再到余先生的父母以及亲人,这段时间作者一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自己的家庭,观察社会。他用近似于铁皮鼓中那个小男孩的目光,注视着长辈们的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注视到这些亲人的坎坷

9、、遭难、直到活着。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每一个人都能代表一个群体,每一个人都能映射出整个社会的生态。自己成年以后,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如许多相似的家庭一样,他的家在这场灾难中摇摇欲坠,几近被彻底葬送。余先生着重笔墨写他以及他的家庭在那个年代的遭遇,这也是先生一生最痛苦的回忆。正像书中所说的“文革灾难的民间版本,是用一种彻底失控的民粹主义,为平日游荡在街角、满藏在心底的恶,提供了一个发泄机会,而且把这么发泄转化为表演,转化为文化,转化为暴力” 。在那样的年代,余先生和他的家庭在“寒冷”中相互“拥抱” ,一直在坚持,坚忍直到坚韧。在经历了朋友的背叛,小人的侮辱,生命的挣扎之后,余先生对

10、社会的认知清晰而又深刻。比如在对权力的认识上写到“由此我明白,失去行为权利的人有难大幅度疯狂,真正疯狂的,只能是那些自认为拥有无限权力行为自由的人。 ”在写到他的表哥由于不堪与世俗的嘲讽和冷落自杀时说“那个集中了上海小市民刁钻龌龊思维方式的群落,只三言两语就挑动了姨妈原来就有的虚荣、霸道、和机谋,是事情走向恶化。 ”对于书籍的热爱和迷恋,对知识的渴求,是余先生能够成大家的基石。无论是小时候苦读祖父留下的典籍还是后来逃遁到中正图书馆如发现宝藏般的博览群书,还是后来成名后在香港图书馆面对新知识的渴望无限,余先生一生对知识的孜孜以求成就了他自己,更成就了整个中国文化。博览古今,史通中外,洞察世事,忧

11、国忧民,使得余先生的语言情理合一,在诗性的叙述中浸满了历史的思考和感叹,胸中饱含对家国天下的忧思,其语言的精炼通脱而富有,对事物的描述常常是一针见血,读者最想表达最想说的感受被他表达准确到了极致。如果把我们一般人的写作语言比喻成高射炮打蚊子的话,那么先生的语言就如用一枚钢针准确的扎向蚊子的心脏,一招毙命。所以,余先生的文章,不出则已,出必精品。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的责任感,余先生在仕途一片光明的情况下,在学术事业如日中天的背景下,在享受着权力带来的一切方便与世俗的恭维追捧下,毅然决然的离开业已建立的,并将拥有更大的所谓成就的“坦途” ,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田园” 。“真正的人生大选择,是一种缺

12、少参照坐标的自我挑战“,余先生是这么说的,他更是这么做的。辞别了大官位,告别了大都市,他独自行走在历史的废墟间,考察,思考,记录,写作。简陋的旅馆,极其简易的餐饭,独自与历史的默默对话,用脚丈量的每一寸历史遗迹,成就了其第一本散文文化苦旅 。带着“当代的愁虑”体察“远祖的废墟” ,为的就是给当下的中国寻找曾经有过的最高文化坐标, “为了现代,寻找古代” ,用“一己笔触” ,探求“世间话语” 。这种对世间话语的寻觅和追求,正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之上。 “没有个体的集体是一种纸扎的庞大,空洞的合唱,虚假的一致” ,用个人话语和一己笔触表述的文化苦旅 ,拥有了大时间和大空间,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

13、悉力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写作文化苦旅的过程,必定是寂寞的。荒漠,小旅馆,方便面,几张稿纸,徒步的行走,这一切的外在条件使余先生的写作实实在在的“苦旅” 。这是一个真正文化人的责任,一个胸怀天下的文化大师的责任。对文化化灵魂、人生真谛的探求,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的寻觅,在历史的深邃荒凉间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揭露世态人情。一本文化苦旅轰动海内外,成为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不是之一。从此, 山居笔记 , 霜冷长河相继出版,让余秋雨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然而,此时的余秋雨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没有发言权,正如他说的“有关中国文化一切重大课题,由于世界文化有关,但是

14、我对世界文化的讲述内容主要还是来自书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实地考察” 。对文化的尊重,对知识的渴求,使得他自己感觉迟早要远行,远行的目的还是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体悟去理解文化,理解历史,从而反思历史,找寻答案。“任何愿望,只要诚恳,并做好充分准备,上天就会及时作出安排” ,余先生又一次应验了他的人生经验。与凤凰卫视的合作的千年之旅较之“文化苦旅” ,不知要艰难多少倍,危险多少倍,同时也惊奇多少倍,深刻多少倍。带着对人类大文明的探索和执着追问,带着舍生取义的决绝,他上路了。一路走,一路写,一路思考,一路的感叹。有了对世界文化的切身感受,使得他对中国文化有了境界的升华,认识的高远。在他结束旅程,从

15、尼泊尔回到祖国的那一刻,他感叹道“我们过去太不懂事,总是在左顾右盼之间责怪母亲的诸多不是,一会儿是她缺少风度,一会儿是他不够富裕,直到遍访她同龄人的种种悲剧,才让我从心底里默认:母亲这一路走来真不容易。 ”有了和中华民族的同龄者的对比,才会真正看到中华文化的综合性生命力。余先生从传导技术、传导状态、生息空间、精神空间、以及内外部关系等九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源泉。穿过埃及,走过印度,险越伊拉克,行走几万里,遍寻早已逝去的文明废墟,细查支离破碎的文明碎片,从而勾勒出清晰立体的中华文化的立体形貌。这一切顺理成章的结果便是千年一叹的问世。如果说,行走几万里遍访古文明遗迹的过程是认识中华

16、文化自身强大久远的考证,那么出行欧洲的百国之旅则是能让中华文明照见自身诸多短处的反思行程。先生用一行字母,一片墓地,一份图表,一个城堡,一些座位,一群闲人,一块巨石,一面蓝旗,以小见大,寻找中华文明在欧洲年轻的文明之间的差距。落后于先进,消失与生机,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坐标的辉映下,余先生对中华文明有了终极的全方位立体的认知和洞悉。同时,余先生也成了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文化人。一位天才学者,走遍世界,博览群书,胸怀天下,背负使命,这样的人必定是文化的代表,必定是文明的骄傲。然而,伴随着余先生一生的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前仆后继的小人诽谤,诬陷。好在,余先生心里只有知识和真情的存储空间,没有为小人留下一丝田天地,所以小人一旦暴露于阳光之下,必定是原形毕露的。借我一生 ,我一直在思考余先生为这本自传名字的真实含义。这个名字让我首先感觉到的是对生命的留恋,有英雄迟暮的苍凉。余先生是英雄,一生经历坎坷,但是现在即使不是他的壮年也不至于迟暮,按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