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699959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这个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提出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在这种情境下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求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究的行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情境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将学生带入某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或在某一切合点

2、上来展示历史与现实的融通,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期待,投入积极的思维,进而碰撞出火花,感悟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索。一、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是学习者的经验建构的结果,它存在于心理而不是外部世界中;学习是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对客体或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学习发生于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反思是学习的关键成分,学习又是通过协助吸收多种观点的过程;认知冲突或疑问是学习的激励因素,并决定着学习内容

3、的性质和组织;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者希望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者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建构主义者提出如下教学原则:(1)支持学习者所有的学习活动,以解决重要的任务或问题;(2)支持学习者对所有问题主动解决的意识;(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利用它们作为激发学习的基础;(4)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5)设计能够反映环境的复杂性的任务和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在这一情境中活动;(6)鼓励学生对各种想法进行尝试;(7)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建构主义的

4、教学一般由如下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尽可能发生在现实情境中。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3、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4、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而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感

5、染功能,以情施教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和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达到以情促知,知情交融的教学效果。置疑设问,设置悬念,从情感教学心理学角度来看,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求欲。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经常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往往能心情振奋,全身心投入。二、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问题情境的创设正是要通过问题的设置,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教师如能在讲授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

6、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维,交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此,教师必须以导为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揭发矛盾,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营造一种“意味无穷”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思考。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外部的命令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教师同时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应当如何给予满足

7、,如何维持他们稳定的学习兴趣。2、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成教学的重点来对待。3、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这对培养心理素质至关重要。4、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例如:在教学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时,我曾经设计了一个比较型的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制造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你谈谈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请你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说明。这样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

8、同伴合作,还可以回去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比较不但使学生对中西方差别有更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比较思维得到训练。(二)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关于圆明园,我出示材料:“圆明园从 1860 年到解放前历经灾难:英法联军火烧,普通百姓伐木烧炭,民国初期军阀挖尽石材,1940 年北平粮食紧张,农民进圆明园平山填湖,可怜的圆明园到今天已经是面目全非。 ”请问:(1)我们可以从

9、中得出什么历史教训?(2)现在有人主张修复圆明园,有人反对,主张保持现状,给民族留下一面反思的镜子。你认为该不该修?为什么?这两个问题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能促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三)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执教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执教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只有通过学生

10、自身的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根本就谈不上主体的发展。认知派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四)顺序性原则顺序性原则指必须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熟悉知识的形成、发展和相互联系,明确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根据知识的结构顺序设计问题,既要使重点逐渐分化、细致、清晰、稳固,又要适时将各类知识协调整和,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要考虑

11、问题的衔接和过渡,使之井然有序,珠联璧合。在学生已知和未知间架设桥梁,使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茁壮成长。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讨,逐渐形成一个有序的、灵活延伸的、具有生长力的,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将问题有机地分解成简单问题的组合,用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设计成小步距问题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及时提供协助学生认识问题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问题,诱导学生打开思路,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提出各种解决的方案。引导他们即时分析评价,总结规律,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中国近现史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一课中,可重点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2、1)帝国主义对待义和团运动采取了联合出兵干涉,而对待辛亥革命却为什么采取了“严守中立”?(2)教材的“严守中立”为什么打上双引号,其实质是什么?(3)帝国主义为什么会选择袁世凯作为其代理人?(4)你怎样看待南北和谈?(5)南京临时政府混入了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为什么说它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6)同日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相比,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为什么不是钦定宪法大纲而是临时约法?(7)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篡夺革命成果?(8)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这样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通过教材中的显性问题挖掘出隐性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这无论从

1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还是从学生高考备战的角度,注意教材中隐性问题的探究,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三、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在教学中,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点。一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历史基础知识,因而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是什么”的问题,如:什么是股票,为什么 1929 年美国纽约股票狂跌,引发了 19291933 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大爆发。二是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理论不足以解决新问题,因而产生疑惑而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如: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今天却又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是否是对三大改造的否定。三是由于

14、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社会阅历与新知识、新情境相悖,因而产生疑问而提出“是这样吗”的问题,如: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与我们今天批判继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思想是否矛盾。四是学生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理论,但就如何与社会实际联系,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而产生“如何做”的问题,如:当代青年人应如何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针对学生问题产生的渊源,教师应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积极创设形式多样、发人深省的历史问题情境。1、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以人教版必修一第 1 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的“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15、”图片为例,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史载,周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继位,但发生了商朝旧贵族和三监的叛乱。周公带兵东征平息了叛乱。此后,周公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分封。人们不禁产生了疑惑:如此大规模的分封为何不由周成王主持而由周公主持?是否可以断定周公有擅权篡位之嫌?等等。然而,直到一幅周公辅佐成王的画像石重见天日,人们心中的种种疑团才得以解开。回答:图中谁是周公?谁是成王?成王凭什么当上天子?从画像的场面可以看出周成王居什么地位?画像石中的这一场面何以解开人们心中的疑惑?还比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现代人比较,学生就会很快

16、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这一问题。再如讲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你想到什么?学生从图上具体形象,如 230 万块磨光的石块、金字塔的精密度、监工手中的鞭子、奴隶的暴死等,这样就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2、运用文献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我在讲授华师大版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中“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我运用四段史料并设置了问题:材料一:15 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 “社会上层用于奢华的生活享受”恩格斯材料二:1453 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引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