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九龙规划设计国际竞赛2006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693123 上传时间:2018-02-09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3.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港西九龙规划设计国际竞赛2006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香港西九龙规划设计国际竞赛2006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香港西九龙规划设计国际竞赛2006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香港西九龙规划设计国际竞赛2006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香港西九龙规划设计国际竞赛2006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香港西九龙规划设计国际竞赛200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西九龙规划设计国际竞赛2006(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对西九文化区概念规划方案的点评 香港大学建筑系 朱涛 香港西九文化区的建设项目恐怕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雄心勃勃,也是一直富于争议性的文化建设项目。8 月 20 日, 备受关注的文化区三个规划方案终于出台了!三家规划设计顾问公司英国的 Foster + Partners(以下简称福斯特),香港的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李严或严讯奇)和荷兰的OMA(以下称 OMA 或库哈斯),各自 领取酬金约 4,900 万港元,经过一年的闭门铸造,终于向香港公众亮出自己的绝招。 三个概念规划方案自 8 月 21 日起在香港会展中心等地展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公众咨询,收集市民意见,最后西九文化区

2、管理局将“ 综合各方意 见” 选取一个主导方案。“西九兴亡,匹夫有责”。我去仔细看了展览,研 读了各 设计公司提供的资料, 产生一些个人看法,想提出来,与大家交换意见。在直接讲我个人看法前,我认为有必要先分析一下基地的现状这是我评判各方案的出发点。 西九头顶几大怪我们香港城市有诸多特色,其中包含两大精髓:便利的公共交通和生机勃勃的街道文化。前者体现为发达的地铁、公交、电车、航船线路以及相互间便捷的接驳;后者体现为密集的街道网络、频繁出现的街道交叉口、小尺度的街区划分、沿街多样的小商业设施、以及很重要的似乎永远都不缺的人气步行人流。有时走在铜锣湾、旺角的街道,我也会 觉得有点太 过拥挤。也许人口

3、密度稍低点,街道稍宽些会让人更感舒适。但这只是个度的调整问题,香港街道文化的本质构成总的说来是值得我们珍惜的。总之,便利的交通加上街道文化这两大精髓,结合其它特征,形成的良好城市空 间格局在港岛、九 龙比比皆是。但是,西九文化区周边的城市环境现状如何?相信去过的人大多会同意我,也有两大特点,与香港的城市精髓恰恰相反:极差的公共交通通达性和极端反人性的步行环境!与紧靠东边的尖沙咀和油麻地两个片区的小尺度街区划分、密集的街道网络、方便步行的街区环境、 热闹非凡的街道生活相比,西九片区 简直就是城市生活的死角和荒漠。 随着西九高铁车站和文化区的建设,各种水、陆路和地铁交通的延伸、接 驳,也许该区域的

4、公共交通通达性将会得到改善,但要挽救该区恶劣的步行环境实属不易。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的不当,已经在西九文化区北部制造出至少两个庞然怪物,极大地扼杀了城市地面层本来可能具有的生机。第一怪是西九龙快速公路和西区海底隧道收费广场。规划上仅关注南北向的快速车行交通,却严重割裂了西边油麻地避风塘海滨和西九海滨长廊与东边城区的步行连结。现在空旷、冷漠的车道上空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天桥来应付可怜的步行者。第二怪是紧邻西九龙公路东侧的圆方商场,其上部包括 ICC、天玺、擎天半 岛、漾日居、凯旋门、君临天下等一组超高层塔楼,地下 为 九龙机铁站和地铁站一个超大规模的商业楼盘开发。本来这样一个大型综合开发项目,它所带来的

5、三维交通连接、大量的人气和商机对城市片区发展可能是好事,但令人叹息的是该楼盘几乎是以一种变态的心理表达出对街面上城市步行者的冷漠。该楼盘占地约六公顷。同样大的地块,在九龙老区如油麻地可以细分出十几条街道、近四十个街区,让众多行人得以自由穿行其间,形成生机勃勃的街道网络和小商业网点。但是高达四层的圆方商场作为一整个裙房将整个地盘满铺,将地盘内空间都纳入一个商场中。商场内部的地铁、巴士和汽 车流线倒规划的井然有序,但却没有设一条公共步行街道穿行这个庞大的楼盘。城市行人要么被吸纳到商场里面,在以所谓“金木水火土 ”五大主 题的精品店迷魂阵中,寻找自己要去的目的地,要么只能沿着 2-300 米见方的巨

6、大地块外围绕行。更可怕的是,如果沿楼 盘外围在街面绕行时,该建筑没有向沿街开放哪怕一家小商店,而是出示大片实墙和无数机房排气排烟口、后勤通道、车库出入口。真不知道是什么心理 导致该楼盘如此敌视街上的行人?前述两大怪物已对西九文化区西北边的步行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紧接着再往东,第三个超大街区开发项目是正在修建的西九高铁总站。一方面,该项目是对城市有积极意义的:它不光是一个香港城市内的交通枢纽,也是一个区域交通枢纽香港连接珠三角和全国高铁网的端点。按设想,它将为南边的西九文化区去带来汩汩人流,确保西九的外来人气以及西九对香港之外区域的辐射力。但在另一方面,无论建筑师多么精心地规划设计, 该建筑本质上

7、是一个大型、集中的 铁路客运站。它需要巨大的室内空间和室外场地来集散众多人车流。形成尺度怡人的街道步行空间并不是它的首要任务,事实上恐怕也很难做到。于是,在城市地图或卫星照片上,我们会赫然发现,西九文化区北部头顶三大块巨构西九海底隧道口、圆方综合体和九龙高铁站。它们并排联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其特征表现为超大街区划分、巨型建筑、令人望而却步的步行环境等等。这与紧靠东边的尖沙咀和油麻地的密集细微的城市肌理形成巨大反差。如果说九龙老区的城市质感看起来像是织布机细密的编织而成,那么西九新区则像是个超人医生在挥舞大砍刀给城市动大手术:先整块整块地切除,再大块大块地植入异物。那么,回到西九龙文化

8、区规划这个话题,在我看来, 该项目所面临的中心挑战之一便是:规划师是继续给城市动大手术,砍出大片空地,再在上面植入各种独立、巨构式建筑,继续加剧城市外部空间的割裂, 进一步恶化城市步行环境, 还是利用这最后一次机会,为城市疗伤,尽可能修复已被肢解、侵吞殆尽的城市公共空间,竭力建立起西九龙与东部尖沙咀和油麻地老街区之间的步行连接?三剑客各显神通不用说,三位杰出的规划师、建筑家都深刻意 识到上述问题。 细读他们提出对策的共同点和差别,做出明智选择和综合, 对西九龙未来的城市发展至关重要。总的来说,三家都不约而同地摒弃了二战后西方城市更新项目中盛行的现代主义规划模式先将城市中心开辟成一大片空地,再在

9、其上放置一组独立的、纪念碑式的建筑,以彰显建筑地标的震撼力。三家 转而都强调城市外部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比独立的地标建筑更重要。比如严讯奇的“ 文化经脉”案反复陈述美好的城市不在于 “炫耀几个地标”,而是如同“清明上河 图” 中所描绘 的城市图景, “充满了群众活 动的能量,一种延绵不断的城市活力” 。他们认为“西九文化区的设计精髓,是通过营造一个绿色互动的环境空间,产生一种 能量”库哈斯的“文化新尺度 ”案将构思概括 为两部分,先是“草木繁茂的公园、辽阔的公共空间”,然后是“三个以村的概念演化而成的社区”。福斯特的“城市中的公园 ”一案,一开始这样描绘(理想的)城市:“城市,是由小巷,街

10、道,公共空间,公园,还有平凡的建筑群和好几颗 公众的文化宝物所交织而成”。注意这里福斯特对城市元素的排序:先是一系列城市外部空间公园、公共空间、街道等(奇怪的是各项具体排序在中英文版本有所不同,但并不影响他们的整体思想表达),然后才是作为实体的建筑。而且,建筑中先是 “平凡的建筑群”大量的“普遍的 ”建筑,最后才是“几颗公众的文化宝物 ”,即少数几个地标性建筑。简言之,在整体城市哲学上,很难说三家之间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几乎可以 说,在经历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在很多城市开发中的失败后,大家都趋于谨慎,趋于重新珍惜那些传统城市中的成功经验,如对街道网络、公共空 间、绿化空间和城市肌理的爱护。

11、三家方案设计思路和手段的差别,是在更细的层次上展现出的。下面我一一评点。福斯特案我个人 归结 起来,该方案由三项中心元素构成:街区、公园、独立地 标型建筑。街区在基地东部,福斯特规划了一条带状的城区,以求得与基地外边缘现有的街道网络连接起来。沿南北向,除连接高铁站战前广场和城市干道外,福斯特还细化街区,在楼与楼之间留出很多空隙,让海风和海景渗透过去。沿 东西向,福斯特设有三条平行街道:北边利用现有的柯士甸道(规划有高架轻轨电车,协助东西交通);南边是海滨长廊,向东与九龙公园相连,向西引向一个巨型海滨公园;在这两条道中间,是一条步行的“中央大街”,可称为整个带状城区的脊柱。街北边多是较高层商业开

12、发楼宇和少部分小型文化设施,街南边则是一排主要的文化设施,如中大型剧院、音乐厅、戏曲中心、舞蹈戏剧学校、M+博物馆等。以步行街的方式将众多文化、商业设施组织起来,一方面与 东部九龙老区衔接起来,另一方面在内部营造出更为悠闲、舒适的街区气氛,这让我想起纽约的百老汇剧院街区和伦敦的西区剧院街区,颇产生一种期待之情。公园福斯特案,既然名为“城市中的公园”,其更显著的特征是将大部分建筑都紧凑地规划到一个带状城区内以后,得以腾出一大半滨海的基地,将之变为一个 19 公顷、内有 5000 棵树的壮丽的海滨公园。这规划上的一紧一松的招式一边是与现有九龙老区相连的紧凑街区,另一边是宽阔的滨海公园,高度的城市性

13、和慷慨的回归自然相辅相成令我激赏!不用说,这公园让人立刻联想到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它为纽约增添了多少魅力!而在香港,我们完全没有这样的城市公园。 维多利亚公园只不过是一大堆球场加几簇绿地,而中环的香港公园充其量是个放大了点的园林,九龙公园过于拥塞和人工化。也许有人说,在二十世纪还要因袭十九世纪的曼哈顿中央公园的模式,是不是太因循守旧了点?我想说, 现在只是“概念规划”阶段,关键是要做出决策,要不要这样一个“城市公园”。如果要,至于公园到底是什么形式,什么才是“二十一世纪 的城市公园”,可在下一步公园设计中探讨。坦率地说,看到福斯特案中的公园,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巨型海滨公园如真能实现,即使西九文化

14、区其它所有设施都不修了,都可算是西九对香港城市的一大贡献!独立地标型建筑还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中有些规模庞大的建筑是很难被有机地融入街区内部的。它们必然要求有开阔的空地,它们从城市连续肌理中独立出来,有潜力起到地标的作用。这些建筑就属于福斯特所说的“几颗公众的文化宝物 ”。 就福斯特案具体而言,第一栋地标建筑是卵形歌剧院。福斯特将它放在基地的中央靠北地带,恰好位于中央大街和海滨公园的交界处,使它既成为中央大街的东端结束点,又成为海滨公园西部起点。这一招,同 时 迎合了两种歌剧院的定位传统,一是歌剧院作为城市街区中的地标如巴黎歌剧院,另一个是歌剧院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地标如悉尼歌剧院。这一箭双雕的

15、规划手法,相当精到!第二栋是个环绕西区海底隧道口的 U 型酒店及其延伸段的能源中心。福斯特充分利用该建筑线性的特点,一边利用它阻挡隧道口的交通噪音,另一边为该酒店争取到“无敌 ”景观海 滨公园、 维多利亚港和港岛的景象。我认为这是整个福斯特案中最有想象力的单体建筑,将我痛恨的西九海底隧道口“ 变废为宝”,堪称神来之笔!第三栋是规模最大的、卵形大型表演场地+展览中心。福斯特将这块巨石放在面海的基地西北角,以足够的场地来解决人车流集散,减少对东部城区的冲击, 这可算是一种理性的决策。但对我来说, 产生一个遗憾:从港岛这边向西九龙望去,我们将看到郁郁葱葱的海滨公园,而歌剧院和大型表演场地+展览中心,

16、这两颗“公众的文化宝物 ”,都将隐身在公园森林背后的两个角落。这做法当然很安全谁会不喜欢看到一大片公园呢?但这姿态是不是过于消极?有没有可能在西九文化区的海边,至少放“一颗 公众的文化宝物”,如同悉尼歌剧院那样,优雅而自信地向维多利亚港呈现出来,成为在港岛这边隔海相望的鼓舞人心的视觉焦点和文化符号? 我这里只想集中探讨大的空间规划布局问题。福斯特案还有其它一些有特色的想法,如交通规划、零碳排放目标和单体建筑剖面的综合利用等等,我就不再展开讨论。 许李严案比较一下福斯特和严讯奇是如何开始他们各自的规划构思介绍的会很有趣:福斯特以他特有的“ 普世主义”的口吻,陈述道:“城市是 ”似乎所有的好城市,不管在哪里,隶属何种文化传统,其遵循的某些本 质原则是一致的。而 严讯奇则以一个“东方建筑 师” 的姿 态,先兜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