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16847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为什么由最初的“乐”转向悲叹与沉重?_【答案】(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 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景物色彩由明朗清丽、平静悠远转为阴暗压抑、险峻肃杀。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的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2)他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精神寂寞)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孤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无法抑制。2鹤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写梦见道士化鹤的这一情节暗示了什么?

2、_【答案】鹤的象征义: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3如何理解作者在梦见道士化鹤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_【答案】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

3、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4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_【答案】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 ”,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 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乐悲乐)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又以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

4、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乐 悲空)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识:认识B适有孤鹤 适:正好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道士顾笑 顾:回头【解析】“西” ,名词作动词,向西 飞去。【答案】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复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B飞鸣而过我者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以待子不时之须举匏樽以相属【解析】A 项, “于” 都是介词,表处所。 B 项,代词, “的人”;代词, “的地方”。C 项, “而”都是 连词,表转折关系。D

5、项, “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答案】文中“玄裳缟衣” 的“ 孤鹤 ”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征因“客去 ”而感觉孤寂的作者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解析】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在也只是陪衬而已。【答案】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译文:_(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译文:_【答案】(1)才过了多久呀,江山的景象已经不能辨认了。(2)以前那夜里飞鸣着从我们船边飞过的,不就是你吗?活学活用“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

6、冬,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上面是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中的一段文字,请简要说明这段景物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_【参考示例】使用了白描的手法,寥寥数 语, 鲁迅不但将故 乡深冬阴晦天气笼罩下的原野尽收笔下,而且字里行间 流露了内心深沉的悲凉情绪 。课后知能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临皋(o)黄泥坂(翩跹(霜露( 薄暮( 摄衣(携酒( 斗酒( 栖鹘()D虬龙( 寂寥( 戛然()【解析】A 项, “皋” 读

7、“o”, “跹” 读“;C 项, “鹘” 读“;D 项, “虬” 读“ “戛”读“【答案】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而谋诸妇 诸:各B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C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 诸:之乎D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他们【解析】诸:之于。【答案】列各句不属于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A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B行歌相答C履巉岩D襟三江而带五湖【解析】D 项是名词的意动 用法,以为襟;以为带。A、B 、C 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穿着羽衣、唱歌、登上。【答案】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曾明月之几何

8、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ABC D【解析】 不是写景。【答案】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 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 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岁十月之望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B顾而乐之 顾:回头看C今者薄暮 薄:迫近D行歌相答 行歌:主客唱歌【解析】顾,看到。【答案】情提供下面各组加点词语的意

9、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 岁 十 月 之 望觉 今 是 而 昨 非 )B.将 归 于 临 皋移 其 民 于 河 东 )C.顾 安 所 得 酒 乎固 一 世 之 雄 也 ,而 今 安 在 哉 )D.归 而 谋 诸 妇告 诸 往 而 知 来 者 )【解析】A 项,指示代词,这/ 正确;B 项,介词,到; C 项,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D 项,兼词,之于/代词,他 (们)。【答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对其为人称道的理由,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山之高”与“月之小” 相互映衬,突现了赤壁景物的特征,这种特征与“水落石出”合在一起看,既是季节性的,又是地域性

10、的。B用极为精练的语言,写出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景物,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C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山高月小”写出了静态美, “水落石出”又给人以动态的感受。D采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因 “山高”而“月小”,因 “水落”才有“石出”。【解析】“运用对比手法” 错,用的是相互映衬的手法。【答案】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译文:_(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译文:_【答案】(1)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山坡。 (2)我有一斗酒,已经存放很久了,是为你临时的需要而准备的。三、语言表达9请以“明月”为中心,写一段抒情文字,展现苏东坡的旷达。不

11、少于 50 字。_【答案】这轮明月照亮了赤壁的夜晚,辉映华章赤壁赋 。正是在这明月朗照的夜晚,苏子与友人荡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面,与友人对酒当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醉如痴间,为山间明月与江上清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欣喜。苏东坡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彰显无遗。10仔细阅读下面的一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1)请描述漫画的画面内容,100 字以内。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2)结合漫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谈谈你读漫画后的感受或得到的启示。_【答案】(1)画面左边大大的电脑显示屏里盘踞着一张蜘蛛网,一个凶恶的骷髅头从中探出,瞪圆了眼睛,吐着长长的舌头散布着各种网络谣言。有两个人站在右下角的键盘上,目瞪口呆,不知所措。(2)网络上编造和传播的谣言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互联网企业和网站要加强信息发布管理,不给谣言提供传播途径。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发挥制约和监督作用。个人要文明上网,诚信上网,不制造和传播谣言,并积极举报虚假信息,铲除谣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