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药物口服机制及方法研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523434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蛋白质药物口服机制及方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蛋白质药物口服机制及方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蛋白质药物口服机制及方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蛋白质药物口服机制及方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蛋白质药物口服机制及方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蛋白质药物口服机制及方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蛋白质药物口服机制及方法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摘要 11 引文22 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机制及途径22.1 载体转运22.2 胞饮作用和M 细胞途径23 蛋白质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33.1酸屏障33.2酶屏障33.3膜屏障34 保护口服蛋白质药物活性的方法4参考文献5蛋白质药物口服机制及方法研究摘要:由于蛋白质药物的无损伤性传输系统以及作用位点专一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药物,但受到酸屏障、酶屏障和膜屏障的影响,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口服吸收。但蛋白质药物口服给药方便、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所以目前世界上对蛋白质口服药物研究很多。本文对蛋白质药物口服的吸收机制以及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中外文资料,寻找一种保护口服蛋白质药物活性的方法。关键词

2、:蛋白质类药物,纳米脂质体,口服1.引言生物技术药物在人类疾病的治疗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生物技术药物大多数为蛋白质类药物。该类药物在胃肠道中不稳定,易被胃肠道苛刻的 pH 环境和丰富的酶系统破坏,同时由于其具有分子量大、对胃肠道黏膜的渗透性低的特点,导致该类药物的胃肠道用药生物利用度极低。为了避免蛋白质在胃肠道中的降解及吸收困难的问题,蛋白质类药物主要采用注射的方式给药,给患者带来了极大不便。因而开发该类药物的无损伤性传输系统已成为药剂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往人们已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发蛋白质类药物的非注射给药剂型,其中口服剂型以其良好的患者依从性吸引了大批研究者的关注,但酶和pH 环境对蛋

3、白质的降解、破坏以及蛋白质在胃肠道的低渗透性,使得蛋白质类药物的吸收障碍亦成为蛋白质类药物胃肠道给药研究的瓶颈。为此,本文在查阅近年国内、外研究论文基础上,寻找一种不破坏蛋白质活性的药物剂型。2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机制及途径2 1 载体转运小分子药物的转运以简单扩散为主,而大分子蛋白质口服给药经过胃肠道主要依靠载体转运介导通过细胞旁路转运至小肠黏膜内,如图 1 所示,随后由淋巴回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未被消化酶降解的多肽与肠表面膜基底外侧的 H+ 依赖型多肽载体结合,以 H+ 梯度和膜电位差为动力,经多肽载体转运进入基底膜内侧,由于 H+ 与多肽是共同通过上皮细胞膜的,这一系统又称为 H+ -依

4、赖型肠多肽转运系统。图 1 治疗用多肽与蛋白质药物分布机制: 载体转运的作用超过简单扩散2 2 胞饮作用和 M 细胞途径当蛋白质药物 与小肠黏膜刷状缘膜的受体结合后,结合部位膜内陷并形成吞噬体而进入小肠壁( 图 2) ,可将 40 kDa 大小的完整蛋白质转运至细胞内,但有很少一部分药物通过胞饮作用从血管外转运到小肠上皮细胞内。图 2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分子通过胞饮从血管外进入小肠细胞蛋白质药物通过胞饮作用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过 M 细胞途径( 图 3) ,M 细胞是一种位于肠集合淋巴结上的微皱褶细胞,含有 M 细胞小囊和派伊尔淋巴集结10 ,M 细胞表面能吸附颗粒,它可将完整的

5、抗原蛋白或病毒分子经胞吞、胞吐途径吸收并呈递给黏膜下免疫细胞。图 3 肠淋巴微皱褶细胞( M 细胞) 吞噬颗粒的原理图 相互间隔的M 细胞与柱细胞( A) 都含有细胞核( N) 。位于 M 细胞表面的颗粒( P) M 细胞的囊泡派伊尔淋巴集结( D)3.蛋白质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3 1 酸屏障由于大多数蛋白质不耐酸,胃酸的 pH 值为 1 3,当通过胃时,一部分药物被水解失去生物活性,而且整个肠道 pH 环境复杂多变,一些多肽还容易发生 pH 依赖性水解,这成为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第一道屏障难以逾越。3 2胃肠道含有多种消化酶,主要包括: 腔道分泌的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 刷状缘

6、分泌的酶,如羧肽酶、氨肽酶、肽链内切酶和外切酶等,酶消化作用是导致蛋白质降解的主要原因,这是药物口服吸收的第二道屏障。33 膜屏障首先小肠的上皮细胞附着一层水合凝胶,称为不流动水层,其下方是磷脂表面活性层,疏水性强,阻碍了亲水性分子向上皮细胞的扩散。其次,小肠上皮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半透膜性质,允许脂溶性药物被动转运,而蛋白质等大分子以及亲水性药物需要通过主动转运才能跨膜进入细胞内。总之,小肠黏膜特殊的组成和结构是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的第三道屏障。此外,还有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空间结构以及它们的理化性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4.保护口服蛋白质药物活性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我觉得使用纳米技术来对

7、蛋白质药物进行包装是可行的。纳米技术是指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或将大分子物质加工成粒径在 1 100 nm 范围内的物质的技术。由于其应用于药物制剂领域具有诸多优点,如增强药物的靶向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稳定性等,因此在药物制剂领域,尤其在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纳米脂质体递送系统脂质体的概念是在 1965 年由英国科学家 Bangham 首次提出的,他将磷脂分散到大量水中后在电镜下观察发现磷脂在水中自发形成闭合囊泡,并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因其具有制备简单、高载药量、高靶向性、无免疫原性、无毒、可修饰等诸多优点被更为广泛地研究。目前,脂质体作为 DDS 应用十分广泛,而新

8、型的纳米脂质体是人们设计的较为理想的蛋白质药物递送系统(DDS)。纳米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是粒径小于 100 nm 的一类单室脂质体。纳米脂质体所具有的优点包括: 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覆水相囊泡构成,生物相容性好; 对所载药物有广泛的适应性,水溶性药物载入内水相,脂溶性药物溶于脂膜内,两亲性药物可插于脂膜上,而且同一个脂质体中可以同时包载亲水和疏水性药物; 磷脂本身是细胞膜成分,纳米脂质体注入体内无毒,生物利用度高,不引起免疫反应; 保护所载药物,防止体液对药物的稀释和被体内酶的分解破坏; 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为方便; 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如将对特定细胞具有选择性或亲和性的各种配体组装于脂质体表

9、面,可达到寻靶目的。国内外已将多种蛋白质药物制成纳米脂质体,如胰岛素、IL 2、IFN、天冬酰胺酶、葡糖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因此,使用纳米脂质体对蛋白质药物进行包裹,能够定向的到达靶位点发生作用。且能保护其通过蛋白质药物吸收的各类屏障,保证其活性。参考文献1Zhang WP Phase clinical trial of BmrhGM-CSF and absorption mechanism of BmrhGM-CSF by oral administration( BmrhGM-CSF 的期临床试验及其口服吸收机制) 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20

10、102Shaji J,Patole V Protein and peptide drug delivery: oral approachesJ Indian J Pharm Sci,2008,70( 3) : 269-277 3Maher S,Brayden DJ,Feighery L,McClean S Cracking the junction: update on the progress of gastrointestinal absorption enhancement in the delivery of poorly absorbed drugsJ Crit ev Ther Dr

11、ug Carrier Syst,2008,25( 2) : 117-1684张文平杨久春,吕正兵,陶雷,陈洁.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机制及策略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3,10(27)5刘昂,吴梧桐. 制剂新技术在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3(02)6李佐法 蛋白质类药物胃肠道促吸收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2011(23)7惠二京,尹帮旗. 李招发蛋白质药物口服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1(6)8张慧,陈圣福. 聚合物蛋白质类药物单分子修饰的发展和展望J. 高分子通报.2012(11)9曹锦花,王凤山.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蛋白质药物中的应用J. 药学研究.201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