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公园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2)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452604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越秀公园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越秀公园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越秀公园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越秀公园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越秀公园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越秀公园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越秀公园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越秀公园旅游资源评价报告第一部分:绪言调查区:越秀公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 960,因越秀山而得名,建于 1952年,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文化观赏公园。越秀公园又称越秀山,越秀山以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建过观音阁,故又名观音山。著名古迹镇海楼,又名五层楼,楼分五层,高 28 米,登楼远眺,羊城美景尽收眼底。园内还有古之楚庭和佛山牌坊,古城墙、四方炮台、中山纪念碑、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碑、伍廷芳墓、明绍武君臣冢、海员亭、五羊石像、五羊传说雕塑像群、球形水塔、电视塔等。元代以来被称为羊城八景之一,元代为粤台秋月,明代为粤秀松涛,清代为粤秀连峰、镇海层楼,现代有越秀远眺、越秀层楼

2、、越秀新晖。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越秀公园保存有著名的“五羊石像”、镇海楼(广州博物馆)、明古城墙、四方炮台、中山纪念碑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遗迹,为公园再添新晖。目的:通过对越秀公园的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在其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全面的总体评价,并进行进一步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要求:在掌握大量越秀公园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法,结合全体调查人员的思路和知识,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做出旅游资源的评价越秀公园和规划。调查人员:甘桂云 李金梅 李翠平 曾宝慧工作分工:1、甘桂云、李翠平主要负责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 、数据处理等。2、李金梅、曾宝慧主

3、要负责资料的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PPT 的制作等。工作期限:截止到二零一三年五月五号 工作量:包括越秀公园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 、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幻灯片的制作等。成果:对越秀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作出了综合性评价。以及三大风景区的旅游价值、环境和开发条件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了解了越秀公园景区的基本情况。为越秀公园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资料。第二部分:越秀公园旅游资源状况1、 基本概况 公园由主峰越井岗及周围的桂花岗、木壳岗、鲤鱼岗等七个山岗和北秀、南秀、东秀三个人工湖组成,一向以山水秀丽、文

4、物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别致而著称。全公园内山水相依,风光自然。一年四季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繁密的树木、茂盛的竹林、绽放的鲜花,无不彰显着越秀公园作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的风采神韵。亭、台、楼、阁、廊、榭等园林景点,镌刻精美,极富岭南特色;东秀、南秀、北秀三湖波光粼粼,湖水荡漾,令人心醉神迷。每年的春、秋两季公园还会举办盛大的花卉展,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此外,园内建有能容纳 3 万余人的越秀山体育场和适应国际比赛要求的越秀游泳场,还有金印游乐场、花卉馆、广州美术馆、西游记景观及其它文化娱乐场所。经过了多年沧桑变幻,越秀公园俨然已成为广州的代名词。 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构成越秀区位于广州市中心,总面

5、积 33.80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102.63 万人,户籍人口115.84 万人(2007 年)。越秀区东起广州大道,与天河区接壤;南临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与荔湾区毗邻;北面到白云山山脚,与白云区相邻。是广州市的老中心城区。2005年,越秀区总面积为 32.82 平方公里,下辖流花、东风、洪桥、六榕、广卫、光塔、诗书、北京、大新、人民、东湖、农林、黄花岗、大东、大塘、白云、珠光、建设、华乐、梅花村、矿泉、登峰 22 条行政街道,总户籍人口为 114 万人,人口密度为34735 人/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古代越秀区是广州中最古老的中心城区。秦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中了白

6、云山与珠江之间一块负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区域内)作郡治,于公元前 214年筑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遗址就在越秀区内)。此后,沧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内湖湮没,河涌淤寒,冲积平原不断增大,番禺城在其后各个历史朝代亦不断扩展,如汉代西拓其城,宋代四次扩城(筑子城、东、两翼城和雁翅城),明代跨越秀山筑新城建十三门以及清代临江砌新城等等。 近代越秀区在近代的区划基本没多大变化,在 1840-1949 年间,历史建设,人民运动有许多。民国 14 年(1915) 9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从大德路迁入这幢房子办公。民国15 年 5 月,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和第二次广东省农民代表大会在广州联合召开,决定在此幢房子前院

7、左右两侧建“廖仲恺先生纪念碑”和“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各 1 座。民国 16 年(1927)5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北迁汉口,这里改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广州办事处,位于东堤挹翠路与东园路交界处。原是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花园别墅,名“东园”,面积 2.5 万平方米。辛亥革命后,曾改为民众游乐场,省港罢工期间,是省港罢工委员会所在地。 现代越秀区之名始于 1950 年 6 月 24 日(由原西山、德宣和小北 3 个区合并而成,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北部),因区内有羊城名胜越秀山而得名。1952 年 9 月 24 日越秀区与永汉区(部分)、惠福区(部分)合并,称为北区(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区的惠福东、西路以北

8、和东山区西南部)。1960 年 7 月北区与中区的东部合并,统称为越秀区,次年 8 月,越秀区的东南部划入东山区后,越秀区的辖区沿袭至 2005 年初。1949 年 10 月 14 日,广州解放。同年 12 月,广州划为 28 个区并分别成立区人民政府,今越秀区范围有如下 7 区:西山区、德福区、靖海区、小北区(大部分)、太平区(部分)和永汉区(部分)。 1950 年 6 月广州 28 个区合并为 16 个区,今越秀区范围含当时德越秀区(今越秀区北部)、惠福区、太平区(部分)和永汉区(部分)。 1952 年 9 月,广州重新划分城、郊各区,市统辖东、南、西、北、中、郊和珠江7 个区,今越秀区范

9、围,是当时的北区(绝大部分)和中区(一部分)。 1960 年 7 月,中区的 8 个街道(太平、德成、大新、诗书、一德、解放南、大南、泰康)并入北区,北区改称为越秀。后把永汉南、珠光、德政南、大塘、芳草 5 个街道划归东山区管辖。 2005 年 4 月 28 日,国务院批准(国函 200535 号):撤销广州市东山区;将原东山区的行政区域,白云区的矿泉街道,天河区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杨箕和中山一 2 个居委会、沙东街道部分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越秀区人民政府驻越华路。对新组建的越秀区和荔湾区的部分边界线进行了调整。 2 自然环境及其要素特征季节气候 广东省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十

10、分丰富。由于地处低纬,面临广阔的海洋,因此海洋和大陆均对广东气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各季节气候概况:冬季(122 月份) 普遍盛行东北风或北风,来自北方既寒冷又干燥的空气,经过长途跋涉以后,增温、增湿,强度大为减弱,到达广东时风速已经变小、气温偏高,所以冬季较温暖。但个别年份在寒潮来临时,也可出现霜冻天气。冬季是广州的干季,降水较少,多晴好天气,光照充足。1 月份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为 916 ,南北部的温差达 7以上。极端的最低气温曾记录到零下 7.3 ( 1955 年 1 月 12 日,梅县)。广州市多年来的极端最低气温为 0,广东省气候概况出现在 1957 年 2 月11 日。在广州,冬

11、季虽有南下的冷空气影响,但因所处纬度较低,1 月份平均气温仍有 13.5,故并无气候意义上的冬季。 春季(35 月份) 是过渡季节,气温和降水均处在上升时期。正因为这个时候是冷暖天气交替的变化季节,所以它的不稳定性很大。有的年份会出现春光明媚的春天,而有的年份却会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倒春寒天气;在某些年份因为雨季来得迟,可能出现持续性的干旱。但从常年的情况来看,雨季在 4 月份便开始了,各地先后进入前汛期。 夏季(68 月份) 由于受海洋气团的影响,普遍吹偏南风,带来丰沛的雨水。6 月份是广东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各地出现暴雨的机会甚多。同时,每年的 610 月又是热带气旋影响广东的主要时段,影响

12、广东的热带气旋,有 89%以上出现在这个时段内。据 19491998 年的资料统计,平均每年有 78 个热带气旋影响广东,登陆广东的也有 34 个,占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个数的 4 成。年中最热的月份是 7 月,全省的月平均气温达到 2829 。极端的最高气温曾出现过 42(1953 年 8 月 12日,韶关市)。广州市多年来的极端最高气温为 38.7,出现在 1953 年 8 月 12 日。秋季(911 月份 ) 冷空气开始影响广东,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多晴朗天气,少降水,开始进入干季。热带气旋活动的次数减少。11 月份虽不是热带气旋最活跃的季节但仍有出现的可能,平均 10 年有一个热带气旋登陆广

13、东。在过去所登陆的 5 个台风中, 有 4 个登陆在上旬,登陆地点集中在粤西(5 个登陆台风,有 4 个登陆在台山以西)。 3 近代历史景点明代古城墙从中山纪念碑后边,折向西行,可见一段约 200 多米的古城墙,逶迤伸展,隐没在丛林深处。但是,这一堵古城墙,远不止 200 多米长,它东起小北门(今小北花园),西迄大北门(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交会处),共长约 1100 多米,断断续续,横跨越秀山。它是广州保存的惟 一段明代城墙,也是广州现存的最古老的城墙,迄今已有 600 年的历史。广州筑城的历史,起源很早。比较真实可靠的是秦统一岭南后,首任南海尉任嚣始筑的番禺城。后来赵佗建南越国,称霸岭南,将番

14、禹城扩展为都城。以后历代均有修建。越秀山古城墙始建于明代,它和镇海楼以及五仙观中的岭南第一楼被誉为“广州明初三大古迹”,又是广州仅存的一段古城墙。这段古城墙分西、中、东三部分:从大北门到镇海楼为西段,环镇海楼所在的小盘龙岗山头为中段,从广州美术馆到小北门为东段,共 1000 余米。城墙上的雉堞敌楼等早已荡然无存,保存较完好的是镇海楼附近的一段,长达 200 米。从山腰抬头仰望,还依稀可见巍峨高耸的城头上那锯齿状城碟和一块块红砂岩石镶嵌的斑驳的古城墙面。古城墙上芳草萋萋,如此苍凉凝重,给游人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怀古凭吊的情怀。越秀山古城墙是广州北门的制高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记载,第二次鸦

15、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军进攻广州城,用大炮轰城墙,又在洋枪掩护下向广州北城发起进攻,守北城的中国官兵利用古城墙做掩护,奋起反击,用土枪土炮、长弓弓箭等集中向敌军反击,侵略者狼狈逃窜,在城墙下丢弃一批尸体。1923 年,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同年 4 月, 桂军将领沈鸿英等在花县发动叛乱,进犯广州,前锋窜至越秀山北。孙中山临危不惧,亲自坐镇五层楼,指挥军队在古城墙布防。孙中山用望远镜眺望敌军阵地,发现敌军正向城墙进犯,立即命令侍从副官马湘率领卫士将三挺轻机枪和两挺重机枪架在城垛上准备反击。而守卫在越秀山的士兵,被大元帅孙中山身先士卒、亲临前线的精神所感动,个个精神抖擞,在孙中山指挥下,奋发神威,英

16、勇战斗,叛军被打得落花流水,节节败退。孙中山又指挥队伍乘胜追击,收复新市、石井等地,狠狠地打击了叛军的气焰。因此,这段古城墙又是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见证。镇海楼这座绛红色的建筑就是镇海楼,它是广州文化史迹引人注目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因其楼高五层而称其为“五层楼”。此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 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 望海楼 ”,后又题名为“镇海楼” ,有雄镇海疆之意。1956 年改为广州博物馆。关于镇海楼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天,他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兴正浓之时,铁冠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 ”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游兴顿失,急忙派人到广东查询,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朱元璋立即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圣旨下来,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