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劳动法 名词解释12分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1451688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劳动法 名词解释12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自学考试劳动法 名词解释12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自学考试劳动法 名词解释12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劳动法 名词解释12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劳动法 名词解释12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劳动法 名词解释 3*4=12 分1. 劳动关系(劳动法中的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2. 劳 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广义上的劳动法,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及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劳动基本法以及与其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子法、行政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3. 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 1994 年 7 月 5 日通过,自 199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

2、民共和国劳动法 ,也称为劳动基本法。4.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某种具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5. 年薪:是指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实行以一个帐务年度为核算工资依据计发劳动报酬的工资形式。6.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7.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依法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劳动者参与劳动法律关系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8. 法定节假日:是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9.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

3、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10. 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有关行政机关、用人单位及其他中介机构对其内部工作人员违法行为而给予的处罚措施。11.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12. 标准工作时间: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劳动者从事职业劳动的统一工作时间,分为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13. 养老保险:又称“年金保险” ,是指劳动者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14. 三方原则:是指各类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组织原则,即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中,应当由雇主、职工和政府主管部门三方的代

4、表参加处理劳动争议。15. 人力资源市场:是对原有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各类市场的总概括。16. 工资:也称薪金,是指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合同义务获得的,用人单位以法定或约定方式向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17. 医疗保险:是指疾病保险中在医疗方面获得的服务和物质帮助。18. 劳动法律责任:是指用人单位、劳动者、劳动行政机关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的规定所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19. 就业援助对象: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20. 集体合同的订立主体:也称为集体合同签约人、缔约人,实际上就是

5、集体合同的订约当事人,包括劳动者方签约人和用人单位方签约人。21. 劳动安全基准制度: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建立的基准制度。22. 劳动卫生基准制度:又称为劳动卫生规程,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身体健康,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和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所采取的各种防护措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3.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是指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224. 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劳动者能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实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它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条件。25.

6、劳务合同:是一种以劳务为标的的民事合同类型,是当事人各方在平等协商的情况下就某一项劳务以及劳务成果所达成的协议。26.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制度:是指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公布的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规时参照或依据的各项指标或规定。27. 劳动保障监察员:在国外亦称“劳工检查员”或“劳工检查官” ,是执行劳动保障监察的专职或兼职人员。28. 劳动合同的成立:是指劳动合同的缔约双方当事人因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合意的客观状态。29. 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改变劳动合同内容的法律行为。30. 集体合同:又称集体劳动合同、集体契约、团体契约。在我国

7、,集体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31. 集体协商: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劳动者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32.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以法律形式药品制征缴的社会保险费和以政府财政补贴的形式集要起来的由专门机构管理并用于支付社会保险金的资金。33. 个别劳动争议:是因劳动契约关系所生之各个雇用人与受雇人间之争议及关于权利发生效力及消灭之问题。34. 劳

8、动行政关系:即行政机关和经授权具有行政职能的有关机构与用人单位及其团体、劳动者及其团体和劳动服务主体之间,由于执行劳动行政职能而发生的社会关系。35. 要约:是指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建议。36. 奖金: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超额劳动或有关非基本工资核算要素的报酬。37. 作为劳动法律责任形式的民事法律责任:是行为人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旨在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法律责任形式。38.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4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 24.小时的用工形式。39. 探亲假:是指劳动者的工作

9、地点与父母或配偶居住地不在一地,不住在一起,在公休假日不能团聚时享受的与父母或配偶团聚的带薪假期。40. 集体合同争议:是指工会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之间因为签订、履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劳动争议。41. 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法主体间已经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由于一定的客观情况的出现而引起法律关系中某些要素的变化。42. 不定时工作时间:又称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每日无固定工作时间,是适用于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劳动者的一种工作时间安排。43. 劳动保障监察:是指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发生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劳动

10、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情况进行检查并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的执法活动的总称。44. 权利争议:是指劳资双方依据法律、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规定,当事人主张权利存在与否或有无受到侵害或有无履行债务等发生的争议。45.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劳动之后,获得充分的休息的权利。46.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再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将被派遣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从而形成的一种用工形式。347. 公休日:即周休息日,是劳动者工作一个工作周后的休息时间。48.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照

11、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49. 就业促进:是指国家采取的帮助公民实现就业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50. 劳动安全卫生:又称职业安全卫生,我国过去称为“劳动保护” ,它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工作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律制度。51.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是经法律授权代表国家对劳动法的遵守情况实行监督的专门机构。52. 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也称为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53. 休息休假:又称休息时间,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不从

12、事工作而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之外的所有休息时间的总和,它包括狭义休息时间和休假。54.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55.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对遭遇年老、疾病、失业、生育、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等社会风险的社会成员或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56. 生育保险:是指妇女劳动者因怀孕、分娩而暂时中断劳动时,获得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57.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

13、,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58. 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指基于合同义务,劳动者在具有从属性的劳动关系中所从事的职业上有偿的劳动。59. 劳动保障监察管辖:是指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之间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理的分工和权限划分。60. 就业权:也称狭义的劳动权或工作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劳动者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它是劳动者基本权利的核心。61. 欠薪报告制度:是指企业发生拖欠职工工资情况后,必须向劳动保障部门填报企业欠薪情况报告书的制度。62. 劳动法律

14、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63.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指根据我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64.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或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是指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65. 劳动安全卫生认证制度: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之前,依法对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的能力、资格以及其他安全卫生因素进行审查、评价,并据此确认其资格或条件的制度。66. 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是指专门为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这两个特殊劳动者群体而设立的劳动保护法律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