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分析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KB
约7页
文档ID:31408333
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分析_第1页
1/7

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分析 1——以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例曾玉荣 1 周江梅 1 郑晓梅 2 徐慎娴 1(1 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所,福建 福州 350003;2 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003)摘要:沿海地区由于其经济与地理位置的优势,更多地承 载 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任本文以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在 资料分析与实地调 研的基础上, 对福建省农村劳动转移总体概况及其特点、缺工的原因及趋势进行探析,旨在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减缓沿海地区用工短缺的现况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 福建近年来,沿海较发达地区对人力资源的集聚效应突显,有学者认为这种集聚效应主要依靠包括原住地的推力和目的地的拉力 [1]而引发的后果这种对人才集聚效应会随着沿海与内地经济差距的扩大而进一步加强,随着沿海与内地经济差距缩小而逐渐弱化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因经济落后,农业收入有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极需向外转移以谋求收入增加和发展空间扩大,而就业机会较多的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必为劳动力首选之地分析沿海地区(以福建省为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就业特点、原因及趋势,必将有助于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就业提供决策参考。

一、 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多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控制福建省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福建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但随着转移时间的延长和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近年来福建省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福建省各设区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粗略估计数值来看,农村劳动力人数达1360.51 万人,其中已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为 781.57 万人,占总数的 57.45%;转移出的劳动力一般打工时间较长,超过半年以上;打工地点主要集中于县域内(厦门不计在内) ,约占一半左右(为 51.91%) ,其余主要集中在市外本省内以及省外;从事行业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为 78.45%从总体来看,转移出本设区市的劳动力数量要略高于外地转移入本设区市的劳动力人数,但从各设区的情况看,经济较为发达的设区市,外地转移来的劳动力数量要大于转移出本设区的劳动人数,呈现净流入现象,如福州、莆田、泉州等;相反,经济相对较落后的设地区市则呈现净流出现象,如三明、南平、龙岩、宁德等全省劳动力短缺数量为 70.73 万人(厦门不计在内) ,尚有可转移劳动力人数为 168.13 万人(厦门不计在内) ,缺口数额远小于尚可转移的劳动力人数。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福建省劳动力有一半以下转移出去,而且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再回到本地务农的可能性不是太大;离土不离乡的观念较重(仅县域内就能占到总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人数的一半左右) ;劳动力主要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用工缺乏的现象应该可能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释放而得以解决为了更好地了解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从 2006 年开始有关部门就针对全省 11个国家级观察点村(这些观察点村分别分布在 9 个设区市,因此较具代表性)进行了连续三年(2006-2008 年)的跟踪调查,从抽取的近千个样本户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1 项目来源: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科技创新团队(STIF-R01)外出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 年为 38.44%,2007 年为 43.51%,2008 年为 45.94%,这与外出劳力在工资等待遇方面的逐年提高有着直接关联外出的劳力中男性所占比重每年达到 60%左右,相对较多;外出劳动力年龄构成中以 24-34 岁为主,占每年外出人数的比例约为65%而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近 3 年来的高中以上(含高中、中专)学历的劳动力仅占外出总人员比例的 20%左右,外出劳力接受培训不到总数的 15%,文化素质偏低及培训不足已成为制约劳动力再就业的瓶颈。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也已认识到农村劳动力培训不足状况,加紧了培训力度,2006 年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 40.75 万人,2007 年培训 43 万人,2008 年第一季度培训 10.52 万人,我们应该看到,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培训任务还将是相当艰巨的外出劳力就业范围较广,涉及本乡、本省城市和外省城市(经济较发达地区)三大区域,分别约占 24%、24%和 18%,而且从事行业绝大数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二者占 95%以上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靠亲戚或老乡介绍,大约占 61%,而靠自己在劳务市场找到占 30%,可见,外出就业途径选择还十分有限从以上统计数据来看,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如下结论: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是一个大趋势;离土不离乡的观念依然存在,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外出不断增加,这种观念将逐渐弱化;劳动力大多流向发达地区;劳动力外出转移还处于自发状态 为了对上述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资料有较为确切和感性认识,我们对三明、龙岩和泉州等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虽然全省各设区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统计中表明尚有可转移劳动力数量远远多于劳动力缺口数量,但剩余劳动力再转移的可能性不大,多数的村子里并没有壮年的劳力赋闲,在家的多为留守妇女以及年龄偏大难以再就业人员,年轻劳力基本都离开土地出外打工挣钱。

据我们调查还发现,多数村里已经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了,甚至出现劳动力过度转出的情况,使得农业用劳动力也面临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劳动力的总量供求问题已经显现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生过的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在福建省已初步出现在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数字中包含了大量在家从事家政服务的妇女人数、各种原因丧失了劳动能力或半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者、无固定工作或无固定就业时间的非农劳动者如据统计晋江市劳动力尚有 7.12 万处于失业或隐形失业中,但据我们了解后发现,这部分劳动力可转移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人中多为留守妇女,高不成低不就的年青人以及 40 至 50 多岁的难以就业人员从调研中发现,不论山区还是沿海农村,近年农业季节性用工价格已经大幅上涨,农业季节性用工都存在困难相比沿海,山区的季节性用工价格单日要比沿海更贵出 10-20 元大量的山区农民外出务工使得山区请工更难,工价更高而沿海由于是劳动力的集聚地,流动的劳动力较山区多,所以季节性的用工较山区易请且便宜可以判断,目前福建省农村里已经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了,甚至存在过度转出的情况,使得农业用劳动力也面临不足。

二是新农村建设面临高素质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重大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多,近年来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调研来看,非农产业和城市对年轻的、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量较大,这部份的农村劳动力也同样希望选择报酬高、环境好、劳动技能高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存量中高年龄、低素质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却愈来愈高,部分农村甚至出现由妇女为主要农业劳动力的现象,且多数为已婚的、子女年龄在学龄前暂时无法离开农村外出就业的妇女劳动力农村中尚余的男劳力供不应求,往往只能以代工或换工方式取得相互用工因此,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保证农业和农村发展有相应的劳动力资源作支撑,已经成为福建省现代农业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二、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特点(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建省劳动力用工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调研表明,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和各地新兴的第三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近年福建省不论是山区还是沿海均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且有日渐严重的趋势不少企业相继赴省外相对不发达地区以优惠条件都难以招到报名参加面试的员工,有的企业还提供每招工一人奖励 100 元的补贴仍未取得明显效果。

原因主要是各地用工量均随经济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供不应求的问题晋江市劳动局从统计数据中发现全市从 2003 年开始就缺工目前,全市就业岗位量约需 110-120 万人,而全市劳动力人数仅约 70 万人,用工人员明显缺乏泉州晋江市某大型制鞋企业 2006 年企业员工数仅为 2000 多人,而至 2007 年就达 7600 多人,用工量大幅度增加,而从 2008年上半年情况来看缺工数仍达 1000 人左右而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蓬勃发展,许多地区农村的农业季节性用工也已经出现招工难现象例如三明市的采茶工人,日工价已经由原来的 50-60 元上涨到 80 元,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地需求晋江市以水稻生产为主的中和种养场,其季节工每天工资为 80 元,技术工每天 100 元,比 2006 年提高 10 -20 元;福源食品有限公司从 2006 年至今已提高员工工资 30%左右二)劳动力结构性缺工的现象较为严重用工量的显著增加使得用各地产业发展缺工现象十分明显,但主要是结构性缺工在三明的调研中发现,三明企业的缺工现象大致从 2005 年开始明显,主要是劳动力的行业性结构短缺, 在调研的几家企业里,企业平均用工量比 05 年下降了约 20-30%,缺工较为严重的为纺织、电子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在泉州的调研则表明,劳动力存在知识性结构短缺,体现在与当地主导产业相关的技术型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熟练工等缺乏但不论是山区 还是沿海,信誉度较好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相对缺工较少,相反则偏多如泉州福源食品有限公司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相对较为稳定,较为固定的员工达 80-90%,与其它企业相比缺工程度还算不太严重三)企业化用工人员中沿海多以省外为主,山区则以当地用工为主,但外来用工人员逐年提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沿海地区无论是大规模的企业,还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在用工方面基本上以外省人员为主如泉州某大型制鞋业目前一线的员工约有 7000 人,约 70%来自四川、江西和湖北等地,本地人员很少;拥有 457 人的福源食品有限公司外省员工占 50%左右,主要来自甘肃和河南晋江最大规模的水稻种植场——中和种养场用的季节工 50 多人几乎都来自省外三明企业多数使用本地人工,外来工多因为交通以及生活习惯等原因难以长留但受沿海经济、文化的吸引,当地新增劳动力多数选择到沿海地区甚至广东、上海等更发达地区就业,当地企业用工中外来人员比例呈逐年提高趋势四)沿海地区劳动力选择就业空间较大由于沿海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随着新企业不断加入,具备一定知名度企业的不断扩大、升级,以及第三产业用人不断增加,导致企业用人量的大幅度提高。

而一些新增设的服务结构,如增添的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等都对用工产生了一定需求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对于如晋江这样一个第二产业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而言,来料加工的业务较多,也使不少劳动力选择在家中从事小作坊式的加工业而内地因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沿海地区滞后,用工量也会相对较少,当地劳动力当地就业的选择余地较为有限五)同一设区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地域的选择也存在差别我们在三明地区调研中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同处该地区的大田、长汀和永安三个县(或县级市)劳动力就业的地域选择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大田、长汀的劳动力约有三分之二以上转移到本省沿海地区或外省较发达地区,而永安地区大约有三分之二以劳动力留在本地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中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速度不同,永安第二产业发展更为迅速,2004 年新增企业 1200 多家,而长汀仅为 317 家;二是劳动力在选择地域就业的理念上不一致,大田、长汀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以外地就业为荣,而永安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则不认同这种观点,长汀目前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除了在本省较发达设区市以外,约有 32%以上分布于省外地区,包括国内和国外。

三、福建省用工缺乏原因分析及未来走势(一)用工缺乏原因1.经济规模扩大从宏观角度来看,福建省的缺工很大原因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