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金融知识及金融消费习惯调研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1400060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金融知识及金融消费习惯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金融知识及金融消费习惯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金融知识及金融消费习惯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生金融知识及金融消费习惯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生金融知识及金融消费习惯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金融知识及金融消费习惯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金融知识及金融消费习惯调研(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金融知识及金融消费习惯调研 浦发银行课题组 调研显示, 有相当高比例的大学生在消费中以网购和移动支付消费为主, 有意愿或使用过分期付款。大学生金融知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金融活动的操作流程和渠道安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参与过程中的防范意识亟需加强。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在校大学生规模, 以及最庞大、最优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大学生群体消费金融异军突起, 将成为未来十年金融领域核心推动力。巨大的市场诱惑下, 各路资本和商业模式杀入大学生消费金融领域, 不断改变着传统金融服务的面貌。一方面, 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大型电商平台将更加灵活便利的商业模

2、式带给了学生群体。另一方面, 大学生群体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过去截然不同, 消费观和金钱观都随着身边环境的变化而剧烈变动着。但是信贷服务对于大学生而言如同一把双刃剑。由于在校大学生的有效金融消费没有获得成熟的金融制度安排, 使在校大学生的金融消费需求陷入一种被压抑状态。后来出现的各种大学生信用消费平台法制规范尚不健全, 致使大学生金融消费在供给与需求两端都处于一种野蛮无序状态。针对以上状况, 浦发银行日前对大学生群体金融素养的现状、金融消费行为、金融安全意识等进行调研, 为加强金融消费保护和推广规范的校园金融产品提供数据支持和思路拓展。本次调研的样本中, 46.7%为男生, 53.3%为女生。

3、调研范围为各类大学大一至大四本科生及研究生、博士生。从专业分布看, 42%为偏财经类, 58%为非财经类。近一半大学生生活费与实际开销有差距本次调研数据显示, 47.1%的大学生家长给予的生活费完全可以满足其日常消费需求, 还略有盈余;5.8%的大学生有额外收入, 赚的比父母给的还要多, 但还有47.1%的大学生每月实际开销与父母给的生活费之间存在差距。除学费和基础生存开支以外, 80%以上大学生额外生活支出在 500-2000 元之间, 有一半受访学生的每月额外生活支出在 1000-2000 元之间,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额外生活支出在 500-1000 元之间。额外收入的来源主要是课外兼职。大

4、学生额外收入倾向投资余额宝等互金平台调研显示, 大学生的额外收入主要来自兼职收入, 但是高年级的学生 (以本科四年级和硕士、博士生为主) 更有机会获得来自自主创业、投资和补贴的收入。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的投资知识体系, 仅能够接受和使用固定收益类产品。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有意愿/使用过余额宝和微信的理财通, 可见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消费习惯和意识已经完全渗入大学生的投资习惯中。上海的学生对于高风险产品的接受度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城市, 他们在大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各种丰富的金融产品, 投资行为非常多样化。媒体信息和身边社交圈对于学生的投资行为影响重大。仅有 14%的学生会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投资行为

5、主要导向, 其余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身边社交圈来获得投资建议和信息。如何在学生生活的社交环境中打造和传递正能量的、健康的、专业的金融投资文化, 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关注点。近六成大学生习惯网购和移动支付消费调研显示, 大学生整体支出情况较为合理, 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合理的劳动手段获得额外报酬。大学生群体对于互联网科技和金融接受程度非常高, 而且金融消费习惯和使用习惯一旦养成会进一步巩固, 未来要想改变难度非常大。在互联网金融领域, 支付宝花呗、微信和京东三大巨头占据学生互联网金融支付和消费的绝对市场份额。图 1 大学生每月实际开销与生活费之间的差距 下载原图图 2 大学生额外收入及处理方式 下载原

6、图调研显示, 有近六成的大学生以网购和移动支付为主。移动支付近几年迅猛普及, 使得学生在校园中都习惯使用手机付款, 而不是传统的校园卡。高年级学生的消费支出明显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增加, 因此高年级学生的金融安全知识普及内容应更加侧重于实务和案例, 增加更多社会化元素, 这是重要的关注点。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在衣服/化妆品、旅游/聚会和学习方面的支出比例较高。此外, 除学习和社交以外, 其他生活消费支出方面男女生区别明显, 女生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穿着打扮方面, 男生则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在电子产品、投资创业、游戏和情感方面占比较大。约一成大学生生活费有缺口时考虑使用信用贷款大学生在生活费有缺口时,

7、 绝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课外兼职来增加收入, 10%的学生会考虑选择信用贷款。大学生对金融活动的操作流程和渠道安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参与使用的过程中防范意识亟需加强。近六成的学生有意愿或使用过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 近三成的学生有意愿或使用过信用卡。10%的学生在生活费有缺口时会考虑使用信用贷款, 普遍获取的贷款额度在 5000 元以下, 有一半获得贷款的学生会使用其中 40%-70%的额度。学生一旦走上信用贷款之路, 很容易难以自拔。本次调研中, 有信用贷款且尚未还清借款的学生中, 未还清贷款超过 1 万元占近 10%。另有 33%的学生选择“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 从其他平台借钱还款。另外

8、有 23%的学生遭遇过不良催收。如何让上述持有信用贷款的学生正确地面对需求, 引导其使用正规的金融信贷产品, 并且在其整个贷款期限中控制风险, 是大学生金融安全行为研究最主要的痛点。大学生整体金融风险安全意识仍然欠缺调研显示, 学生群体的整体安全意识仍然欠缺。许多较为基础的安全隐患识别度仍有待提高, 例如会采取在公共电脑上登录网银、点击屏幕弹窗广告等危险行为。此次受访的学生中, 有 15%的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金融不安全事件 (诸如金融诈骗、电信诈骗等) 的态度是“漠不关心”, 认为金融风险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另外有 33%的学生对于自己的金融安全知识非常自信, 但是这类同学往往同样需要加强金融

9、教育。电信诈骗是目前社会最主要的毒瘤。另外, 由于学生群体单纯、无戒备心, 高息贷款、传销等事件易对学生群体产生最直接的重大伤害, 需引起重视。线上线下结合做好大学生金融知识教育调研显示, 大学生金融知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在各个城市间具有一定的不平衡特征。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受地域和经济环境影响明显, 超一线城市 (北上广) 由于城市本身的金融资源集聚, 学生对于金融知识的关注度和广泛性明显高于其他一线城市。图 3 大学生在生活费有缺口时的解决途径 下载原图图 4 大学生可获得的信用贷款额度 下载原图图 5 有信用贷款的大学生目前仍

10、未还清的贷款金额 下载原图图 6 针对未还清贷款大学生会选择哪些渠道筹措还款资金 下载原图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不受专业和学校情况的影响, 主要依靠个人兴趣和主动获取意愿。大学生获得非专业金融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互联网和自身社交圈, 多为被动式获取, 主动式获取的比例较低。在非财经类专业的受访者中, 有 10%表示对于金融领域的知识完全没有兴趣, 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常规的金融知识普及是目前的一大痛点。图 7 金融产品的哪些特性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下载原图图 8 大学生遭遇过的催收方式 下载原图图 9 学生遭遇的不良欺诈事件比例 下载原图大学生具有良好意愿了解金融安全知识, 同时也表达了希望社会

11、正规金融机构与学校共建金融知识普及系统的良好愿望。部分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略显欠缺和滞后。如何调动学校和社会金融机构的资源, 进行有效的校内外联动教育机制, 是金融教育普及的另一大痛点。调研显示, 大学生对如何分辨金融陷阱、系统学习金融安全知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 最希望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和真实故事作为金融安全教育的呈现方式。金融知识和安全教育普及的力度应为“农村包围城市”。即, 普通城市力度一线城市力度超一线城市力度。因为越是普通的城市, 受地域环境和城市经济氛围的影响, 大学生的金融知识越欠缺。由于学生的单纯, 这些城市往往更会成为不良公司、犯罪分子的重点业务区域, 拓宽这些城市大学

12、生的眼界是首要任务。整合各方资源, 实现校、企、政多方联动。建议建立针对非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金融知识计划, 金融监管机构应联合政府教育部门全面开展大学生的金融基础教育工作。对于高年级的同学, 可以开展专业度更高课程, 金融机构可与高等院校、公共部门等开展合作。建立有针对性的、内容丰富的大学生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适当的教育内容, 从而形成一个注重群体特点、更有针对性的、内容丰富的教育体系。例如, 针对大一刚入校的学生, 可进行“学习金融知识”宣讲, 对于高年级同学, 可以通过更专业的课程对其开展个人理财、消费信贷等方面的教育。金融知识和安全教育普及的渠道需线上线下相结合

13、。既需要互联网渠道的宣传广度和力度, 也需要调动社会上各方人力物力在校园内的真实介入, 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受。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实时更新发布案例集, 线下可以通过培训“校园金融宣讲师”, 由有一定知识背景和良好素养的大学生经过正规金融机构的培训后, 上岗承担校园推广的任务。在宣传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 包括金钱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引导, 还可将正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引入大学生的金融消费需求中。努力净化校园环境, 杜绝不良的信息和做法进入校园体系。例如, 前几年非常流行的校园代理人制度, 从本质上讲就是信用贷款的传销体系。对于生活环境较为单纯的大学生, 应研究其金融消费风险的差异性, 其中专业和学校并不是差异性的主要标志, 自身需求和社交环境才是关键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