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看林语堂译创的文化态度——以《吾国与吾民》为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1399182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看林语堂译创的文化态度——以《吾国与吾民》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看林语堂译创的文化态度——以《吾国与吾民》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看林语堂译创的文化态度——以《吾国与吾民》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看林语堂译创的文化态度——以《吾国与吾民》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看林语堂译创的文化态度——以《吾国与吾民》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看林语堂译创的文化态度——以《吾国与吾民》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看林语堂译创的文化态度——以《吾国与吾民》为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看林语堂译创的文化态度以吾国与吾民为例 孔标 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 摘 要: 译者的文化态度在翻译中起关键作用, 它决定着源语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以及翻译效果的传达。对林语堂译创作品吾国与吾民中文化信息的翻译进行探析, 认为林语堂持有文化平等和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的文化态度。当前国际环境下, 对林语堂文化态度的分析对我国文化“走出去”具有借鉴和指引作用, 同时也符合我国文化的发展战略。关键词: 文化“走出去”; 文化态度; 译创; 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 作者简介:孔标 (1983-) , 男, 安徽阜阳人, 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讲师,

2、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方面的研究。基金:安徽三联学院科研项目 (2015014) On Lin Yutangs Attitude toward Culture in Trans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Abroad”:A Case Study of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KONG B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Abstract: Tr

3、anslators attitude toward cultur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ranslation, especially in the choice of originals,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ng effect.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Lin Yutangs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pointing out that Lin Yutang was committed to the equalit

4、y and integration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roughout his life.Currently, the analysis of Lin Yutangs attitude toward culture can be instructive to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going abroad”.Keyword: culture“going abroad”; cultural attitude; transcreation;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Li

5、n Yutang;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进程的加快, 对外翻译及文化宣传活动越来越活跃起来。中国典籍的外译尤其引起我国文化部门和翻译界学者们的重视和关注。有关我国典籍外译作品及其译者的研究也随之兴盛起来。自辜鸿铭起, 中国学者便开始中译外或用外文创作来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其中, 林语堂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为数不多的双语创作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之一。他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为根基, 以“一心评宇宙文章”为目标, 通过对浮生六记庄子的英译、老子的智慧的编译和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风声鹤唳等的译创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 为我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其著作中, 林语堂以娴熟的双语能力和深

6、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翻译、编译、改写和创作的方式向西方介绍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 也使得中国文化走进了世界多元文化体系中。谈及文化的翻译或文化的对外传播, 林语堂的各种译创作品无疑可以作为典型的案例来分析。因为, 这些作品具有“翻译中有创作, 创作里含翻译, 著译中兼编辑等典型特点”1, 是林语堂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创作过程中, 林语堂为何要选择特定文化信息来充实其作品?他会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来处理这些信息?选择这些信息能反映出林语堂什么样的文化观念?这些都是我们将要探讨的问题。文章以林语堂译创吾国与吾民为载体, 分析其文化传播态度, 以期对我国文化“

7、走出去”和中译外起到指引和借鉴作用。一、译者的跨文化传播态度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传统的翻译研究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分析, 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自20世纪 9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 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注重于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和权利机制等因素。在这一背景下, 长期以来被忽视的译者身份和作用也得到了彰显。译者是翻译的直接参与者和决策者, 可以在不改变原文主旨的前提下, 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来对原文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操纵。可见, 翻译活动受译者意识形态、文化态度、文化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因此, 译者的文化态度在翻译

8、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译者文化态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王东风于 2000年在中国翻译杂志上发表的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一文中提出的。它将影响整个翻译的进程, 包括内容的选择、译文措辞、翻译策略和传播效果等。王岫庐曾说:“译者的文化态度这一概念实际上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译者对源语文化的态度、译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译者对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之间关系的态度。”2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以及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产生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文本无疑会带有此文化的种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否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关键取决于译者的文化态度。其次, 译者也只有了解目的语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 才能

9、够针对性地译出符合目的语语境的译文。再者, 由于文化间的差异性, 译者不得不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和权衡以寻求交合点来达到文化间相互融合的目的。王东风说:“译者的文化态度是针对出发文化的或敬或鄙的态度, 也反应了译者对其所代表的文化及其地位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理解, 从而也是译者选择特定翻译策略的社会语用根源。”3由此可见, 译者的文化态度不是译者个人的主观态度, 而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翻译观念的建构。译者的文化态度决定着翻译策略的选择, 进而影响着译文的质量和文化传播的效果。二、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的文化态度20世纪初, 在大多中国学者采用“拿来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思想的潮流下, 林语堂却力排众议选择向

10、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他的“对外讲中”的作品可分为三个阶段:纯翻译阶段、编译阶段、纯英文译创阶段。其译创作品吾国与吾民堪称有关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锦集, 涉及中国人的特征、生活、中国的政治、社会、艺术等各个方面。此书于 1935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 短短几个月内就被印刷了 7次, 深受西方读者的好评。此书是林语堂以写作加翻译的形式创作而成的, 也被叫作“译创”。所谓“译创”, 指的是“以创作为主, 其中隐含和夹杂着大量的翻译的创作现象。这种形式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 又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不同, 可以说是创作与翻译的“杂糅”, 是介于翻译与创作之间的一种状态”4。因书中随处可见中国古文选段、典故、谚语

11、、诗词和文化负载词的引用, 固然涉及到对中国文化的阐释, 与翻译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如葛校琴曾说:“林语堂的写作已构成一种翻译。”5340 另外, 乔志高也曾指出:“吾国与吾民一书是翻译与创作高度融合、逼近翻译最高的目的经典之作。”680 林语堂之所以选择这么多的文化信息进行阐述与他独特的文化态度是分不开的。王岫庐曾说:“译者的文化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建构而成的多元认同。”2林语堂的复杂的文化态度和他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林语堂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的熏陶, 并能够驾轻就熟地畅游在双语言和双文化之间, 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典型个案。对英汉语言和中西文化的精通使林语堂具有广阔的国际视

12、野。另外, 中国自古以来“君子和而不同”的传统观念也为林语堂的文化观念的建构和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使得林语堂能够跨越国家、民族的界限, 从一个国际视角来探索中西文化所存在的共性。20 世纪 30年代, 受美国作家赛珍珠的邀请及“东学西渐”历史因素的影响, 林语堂以英文的形式创作了吾国与吾民, 致力于把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以提高我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使得中西文化某种程度上达到融通的目的。(一) 林语堂文化态度和源语文化的选择选择原文是译者翻译活动的第一步, 也是其文化态度的一种体现。在创作吾国与吾民的过程中, 林语堂选用了诸多中国原有的文学文本来证明其行文主旨。因为,

13、林语堂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他处处都有意识地选择承载深厚文化含义的片段来佐证其观点。比如, 在阐述中国北方诗歌特征时, 他选用了如下典例进行说明。Down by the Chehleh river, Beneath the Yin hills, Like an inverted cup is the skyThat covers the wasteland.Enormous is the earth, And the sky is a deep blue;The wind blows, the tall grass bends, And the sheep and ca

14、ttle come into view.722敕勒川, 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840这首词直接取材于北方荒凉的景色而不加任何润色, 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质朴豪放的特征。另外, 在阐述中国人道教文化思想的生活方式时, 为了表达道教思想者奇幻天真的世界观, 林语堂选用了如下这首诗来表达道家的情调。Iaskedtheboybeneaththepines.He said, “The Masters gone aloneHerb-picking somewhere on the mount.Cloud-hidden, whereabouts unknown.”7

15、118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8175由此可见, 林语堂的文化态度是有意识地选择中国文化的精髓来阐述其主旨, 不仅使论据充分有说服力, 而且达到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异国情调。(二) 林语堂文化态度对翻译策略的操纵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态度充分体现了其致力于把中西文化融通起来, 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平等的地位。由于当时大多西方读者不了解中国, 甚至对中国怀有偏见和误会。为了纠正西方人的种种误解, 林语堂在译创的过程中, 通过运用灵活的翻译手法来处理文化信息, 以期向西方读者展现中国真实的一面。正如王东风

16、所说:“翻译文化的客观文化地位与译者的主观文化地位都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而译者的文化态度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3因此, 对吾国与吾民中翻译策略的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林语堂的文化态度和行文风格。为了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域特色, 林语堂在翻译中则采用以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翻译作为对外传播文化的有效手段无疑要尽力保留文化的原有风味和特色。异化的翻译策略尤其适用于文化信息的翻译, 自然成为译者的首选。在林语堂看来, 翻译也要求一定程度的愚蠢, 这样才能不越出常规而寻求出色的阐释, 因为只有蠢人才是最忠诚的。因此,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对一些文化信息的英译时大多采用异化的策略来保留所谓“愚蠢”的意味或“汉语味道”, 如下所列。Showingtoomuchedge锋芒太露takingastepbackwardsinyourthought退一步着想firstpolitene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