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09届高考地理交流试题(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1360334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冈市09届高考地理交流试题(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冈市09届高考地理交流试题(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冈市09届高考地理交流试题(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冈市09届高考地理交流试题(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冈市09届高考地理交流试题(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冈市09届高考地理交流试题(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冈市09届高考地理交流试题(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冈市高考地理交流试题(七)蕲春一中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卷共 1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4 分)下表为亚洲某地干湿年份出现的概率及农作物收益(元/亩)的统计资料, 读表回答:1-2 题:1表中显示收益受干湿变化影响最大的农作物是 ( )干旱程度 极旱年 干旱年 平年 湿润年 极湿年发生概率 0.1 0.2 0.4 0.2 0.1水稻 100 126 180 200 220小麦 250 210 170 120 80大豆 120 170 230 170 110农作物收益燕麦 118 130 170 190 210A水稻 B小麦 C大豆 D燕麦2

2、依上表也可知该地区经营者首选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 B小麦 C大豆 D燕麦读“2001-2007 各年度江 苏人口增长情况图,回答 34 题。3 2004- 2006 年,江苏省人 口增长速度明显 加快,其主要原 因是( )A外省区流入人口较多 B自然增长率上升C人口政策松动 D育龄妇女比例持续上升4受人口增长周期的影响,2008 年至 2013 年是江苏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要稳定当前低生育水平,必须 ( )A限制外省人口流入 B提倡晚婚晚育C鼓励人口外迁 D实行差异性人口政策读我国某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 积温”图,完成 5-7 题: 90 95 30 600 400 200

3、100 拉 萨 图例 国 界 线 河 流 等 积 温 线 600 5从图中信息判断,该区域的地势特点是A东高西低 B西北高,东南低C北高南低 D南北高,中间低6图中四点,水热条件最好的是A B C D7与、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最接近的是A550km B600km C470km D300km阅读下列材料,据此回答 8-9 题。材料一 “腾笼换鸟”长三角地区目前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主要包括航天生物信息医药等产业,向 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而在 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样的转移,既是市

4、场调节的结果,也是政府调控的结晶;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 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 出了空间,是 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的双赢共振。材料二 目前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投资地区 招商门槛(万元) 土地价格(万元/亩) 平均工资水平( 元) 环保门槛苏南某市 5000 30 2000 禁引污染企业苏北某市 5000 2 800 免征排污费8随着经济发展,原先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腾笼换鸟” ,有关被“逼走”的产业所具有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产规模大 B技术含量高 C劳动力需求量大 D环境污染较轻9 “腾笼换鸟”对苏北某市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

5、环境质量提高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A B C D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 10-11 题。10. 当夏至日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时,我国长城站(6213S,5858W)和黄河站(7855N,1156E)的日影方向为A黄河站,东北 B长城站,西南 C黄河站,东南 D长城站,东北11. 如果黄赤交角为 Q,则 M 和 N 的差值为A1/2 Q BQ C3/2 Q D2Q选择题答题卡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6 分)(36 分)、读我国某区域七月等温线图,回答问题。图示

6、区域中部的地形区名称是_,C 点的温度范围为_。 (4 分)试描述 24等温线的走向,并简要说明原因。 (6 分)图中 B 城市周边地区是该区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10分)指出图中 A、B 两城市的城市地域形态,并分析导致两城市地域形态差异的原因。 (8 分)图示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有哪些?(8 分)13.读图 15.30 中的甲、乙两幅区域 图,分析回答 问题。(1)图中 A、B 两河均是世界著名河流,试分析两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材料一:自20 世纪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甲图地区的经济由传统的自给性质的游牧业向商品性的定居

7、牧业经济转变,但是,在经济转变过程中,该区非但没有摆脱贫困,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并且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材料二: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开发B 河流域,所在国家政府历时20 多年修建了全长达,5500千米的横贯公路干线,并延伸出达近20 000 千米的公路支线,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由迁移农业( 焚林开垦)向大规模商品性农牧业、商业转化,刺激了国民经济发展。但是,国际社会许多专家对此持指责观点,并预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会产生世界性环境问题。(2)试对上述两地区域开发进行合理评价。 (16 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8、9 10 11答案 C C A B B D C C B A 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56 分)12、 ( 36 分).四川盆地 2426(4 分)北段呈南北(东北-西南)走向,南段呈东西(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是受地形影响(6 分)热量丰富,水源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10 分)A 为组团式,B 为集中式。A 城市地处两江交汇的丘陵地区,地形和河流的分割使城市的发展失去了完整性;B 城市地处平原地区,有利于城市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8 分)加强植被保护,防治土壤流失。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预防水旱灾害。 (8 分)13.(1)M 河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N河

9、全年比较平稳。 (2分)M 河水量主要来自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区。N 河靠近赤道,全年降水均匀,水量稳定。 ( 2分)(2)材料一:本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属热带荒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传统的自给性游牧经济,因经营规模小且分散,进行季节放牧,有利于牧草恢复生长和水源保护。(4 分)但在经济转变过程中,当地人们扩大了经济生产规模,人口急剧增长,对粮食、水资源等需求量扩大,出现农牧之争现象。草场、水资源因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开发,受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4 分)材料二:本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植被区,对世界环境和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 分)该区在经济转变过程中,伴随热带雨林大面积开发,毁林开荒,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发展,但是,长期过度开发,一是会造成该区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出现土地荒漠化;二是会使气候恶化,二氧化碳增加,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涝灾害增加;三是会导致世界物种减少甚至灭绝。 (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